孩子一直说不,父母该怎么办|育儿杂谈3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当父母一定要有敏锐的觉知。比如,当你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感觉很累的时候,就要敲响警钟了:一定哪里出问题了。

因为父母是一生的角色,当我们觉得异常疲惫时,如果没有搞清楚问题在哪里,让这个问题继续积累,未来也只会让我们更疲惫。所以,每一次不对劲,都是给我们的一个机会,看看怎么了。

让我们感觉特别累,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孩子总是不听我们的,总是跟我们对着干。然后我们总觉得好像在搬大山,累得很。而大山呢,很经常还在得意地暗笑着看着我们。

我儿子快4岁,近一年多的时间,我很多时候会感受到特别累。

比如有一天,要赶着送他去幼儿园。大夏天的,他一定要穿某一件机器人长袖衣服。而这衣服刚好前两天全部被我收拾起来了。我找了其他几件类似的短袖,他一定不要。我也只能再去找那件长袖。但也不知道怎的,就是找不到。

我要赶着去上班,他要赶着去上学,还卡在穿衣服问题上,我简直要爆炸。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忘记了。反正我到公司时,感觉到那个疲惫还在影响着我。

我就觉得不对劲,后来感觉了一番,我发现自己正在和孩子拉扯,对抗,所以特别累。

我对这种对抗很敏感,对这种累也很敏感。我也很清楚,一旦开始对抗,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因为双方会不自觉进入对抗中,而忘了该怎么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他当然没有能力去想怎么解决问题,他可是全心投入在和我的对抗中。只有我们父母,才有空间来想想,该怎么办。

1、孩子的对抗,有时候纯粹是为了显示他自己的存在和能力:我在,我行。

在一个孩子发展的过程中,会经过三个叛逆期。

2-4岁

宝宝叛逆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和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下子觉得自己老能了。再也不想像2岁前那么言听计从。通过说“不”,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所以很喜欢跟父母对着干。而且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一旦希望的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让人特别崩溃。

如果一不小心掉进这个互动中,我们就很容易觉得疲惫烦躁。

6-10岁

儿童叛逆期

其实我觉得特别在三四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会更容易和父母产生冲突,特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2-16岁

青春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个部分真的觉得自己独立成为大人了,一个部分也还要受限于父母的养育。所以内心的冲突本来就很大。如果父母一不注意,还想当他们是小孩压制和安排,叛逆和冲突就一定会到来。

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如此,我们才不会掉进坑里,和他们硬来。当孩子是因为心理发展特点而和我们对抗时,我们要记得,不要掉进这个坑里。

核桃穿衣服事件那天,我来到公司还是累得很。刚好那天王敬伟老师在公司开课。吃饭时我就跟他说了这件事。老师说:对对,有时候孩子就是会搞出很多这种事让我们很累。我们可以完全顺着他,而不对抗。比如,好,你要穿这件衣服是吗?那你自己去找,找到了就穿去。

把这个事情交给他,我们还在旁边添油加醋:对!这件衣服好!特别适合你!去吧,你去找,我们就穿这个。

一般孩子发现要自己动手,而且父母不和自己对抗时,那个一定要的力就失去了大部分。也就不会一直要这么做了。

老师还分享他女儿的一个例子:

他女儿读高中时,经常要爸爸妈妈帮她找学校,她要换高中。每个学期都要来一次。每一次老师都找得很辛苦。后来有一次,老师觉得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就跟他女儿说:“好,你去找。找好了学校我们来帮你弄。”自那以后,他女儿再也不提这个事了。

哈哈。这些孩子们,真的是服了你们了。看来真的是以对抗父母为乐。

我记着这个规律——“不要和孩子对抗”,“顺着孩子,让孩子自己来”——后,我用在孩子身上,特别好用。

核桃(我快四岁的儿子)睡觉老爱趴着。我看了一些资料,他的内八脚要矫正,尽量不趴着睡。我让他躺着睡,他偏不要。于是我就跟他说:核桃,对,睡觉就是这样,趴着。你要一直趴着哦。

立刻,马上,每一次,他马上就变成躺着的姿势了。每次看到他一定要和我对着干的傻样,我自己就躲在被子里笑半天。

核桃的玩具经常自己不保管,让我拿着,过后找不到,就一直哭闹,我们就满屋子找。后来,我就不帮他保管了。我说你这玩具太好了,你一定要自己看着。以后你的好东西都自己保管,妈妈保管不了。

然后他东西找不到,也就不发脾气了。有时候自己找,有时候会邀请我找。

2、孩子的对抗,有时候就是对父母有不满的情绪。对抗是为了表达情绪。

大一点的孩子,当对父母生气,失望的时候,一定会用对抗来表达。有时候甚至自己也想这么做,因为是父母说的,就偏偏不。

比如,我们咨询中心会遇到很多父母,说让孩子来做咨询,孩子怎么都不愿意来。

当然,在没有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其实不管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就算这个事情对孩子有好处,孩子都不愿意。愿意了不就认同父母了吗?愿意了满腔怒火怎么发泄呢?愿意了那么多失望父母还能看见吗?

所以,当孩子对父母有情绪的时候,关键不是在生活层面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而是从心理层面看到孩子的情绪,看到过去自己如何无视孩子的内心需要,看到双方关系的裂缝。

这个部分更多注重的是父母散发出来的一种状态,绝非父母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如果父母真的觉得自己之前不对,要改正,一定会看见自己,更加注重自身行为,而不是一直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不做一些想要改变孩子的事情,在孩子需要关注时,予以合适的回应,亲子关系会慢慢好起来。

这个部分父母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一起探讨可以怎么做。

除了以上两个部分,我也有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

1、父母不要太罗嗦,一件事情尽量说一次就好。然后一定要问孩子的意见。一般孩子也愿意,我们就信任孩子,不要再唠叨了。越唠叨只会显示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后来孩子一生气,就跟我们对着干了。我对待核桃,现在都是尽量要求自己说一次就好。

2、要多交流,多沟通:比如,我觉得很累时,就会问核桃,为什么我们之间要这样,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教教我。别看我儿子才4岁,他会听进去,也会告诉我该怎么办。比如他会说到我老是要上班,不能总是陪伴他,所以他会一直粘着我。说来说去又是最深的需要。也许现实层面我没办法改变太多,但有聊一聊,我再和孩子重申下我自己的想法,感受,他的内在会安定很多。

3、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真的要尊重孩子。核桃的玩具总是不分享给孩子,这个阶段他特别有“我的!”概念,我就尊重他,跟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有权决定怎么处理。他感受到我的这个支持以后,可以更有底气地拒绝别人,和我的关系也好了很多。我再叫他做点啥也会比较容易成功一些。

4、多给予正向反馈。行为主义在塑造孩子行为这个部分真的很有用。我就是有好行为就夸奖,不好行为就不做反应,当然,很不好的行为反应又要很大,让他真的知道这个不好。慢慢地,他也会更多做我们希望的行为。

芳芳的分享

以上,供参考。父母还是要多花点心思,才能可持续发展啊!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