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五十)

串场人家(五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刚跨进七十年代,尽管贫穷落后的局面仍未改观,上面又开始了一打三反运动。打什么?反什么?似乎没有个明确的目标。只是粮食的自由买卖运输,仍管得很严。但只要在路上,绕过工商局检查的,一般无人问津。农民卖个鸡蛋,蔬菜、细糠什么的,市场管理也不再凶神恶煞般地收东西,断秤杆。水稻、麦子种子改良,单产面积提高,除解决了温饱,大面积的棉花推广,给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心剂,给家家户户带来了实惠。大队协调,自开财源,利用发掘当地砂资源。劳动日单价较大幅度提高。

原本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农民,看到如此变化,一下子看到了曙光,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家家都能有个猪肉拖拖,豆腐卜页烀烀,鱼煮煮,饼啊糕的,就不再是个稀奇物了。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大的小的,都能扯一身新衣,戴个新帽。把个毛窝子摔了个八丈远。各个大队,除了小文娱节目,都有样板戏,有的大队文艺人才多,资源丰富,还能勇挑重担,今天巜智取威虎山》,明天巜红灯记》,自搭台,自拉线,扩音照明一应俱全,没电的,备下了汽油灯,那灯贼亮贼亮的。开演之前,高音喇叭唱个不停,说个不停。倒有些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样子。

农民容易满足,上传下代,总是把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砌屋造舍,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口头上省,可以不动荤,不动腥,一天省一点,有一个钱,剥一个粽子,年终分红,精打细算,留下一点过年的钱,其余都送到砖瓦厂,尽钱克货,订上砖瓦,为了砌房。虽说没有攀比之风,左邻右舍地总还看着,以那家新房上砖瓦多,当然是越多越气派,越多越有面子,也确实是越多房子质量越高,少了多少泥墙、披苫子,盖屋面上草的活儿,也就少操了多少心,少受多少罪。

购砖买瓦,不但没有现货,先交钱,后有货,更重要的,是要煤炭计划,没有计划,要有实物。解决了砖瓦,最令人头疼的是木料桁条。这些都是要计划供应的,没有计划,只有开后门。开后门,成了当时的流行用语。计划经济条件下,物价是严控的,谁也无权改变。至于货物到了,从大到木材、毛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到香烟酒糖,分配给谁,怎么分配,这个大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农民住房在悄悄地改变,一是从东一家,西一家,队里统一规划了农庄。要求各家各户砌房统一尺寸,统一形状,统一规格。这样,既美观又方便安装广播、照明的电线线路。零散的住房,凡要重新翻建的,一律统一到农庄。

发展有一定速度,仍限于经济实力和物资计划的禁锢限制。一般人家只能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来个三合一建房。在农村,谁都知道什么叫三合一。三合一建房,流行了十几年,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基本结束其使命。

所谓三合一,即墙体上砖不够,垈头、土脚凑,一般为砖根脚,即越靠近地面的墙体,用砖砌上了,到了一定高度,改用土墙。稍好些的,前檐墙来个外剥砖,所谓外剥砖,即外面一看,是砖墙,屋内实质仍是土墙。屋面上瓦不够,草来凑。一般人家靠近檐口处,盖上四五行瓦,上面则用旧法,草盖至屋脊。水泥不够石灰凑。一家一户砌房,能有个包把两包水泥,即很不错了。屋脊子上仍用石灰压脊,既显眼,又熬水。

年轻人,往往有一股冲劲,想办的事,一定要办成。冯明回家二年,当然不甘心依然在两小间顶头屋内栖身,那房子既小且矮不说,光线暗,不通风,一年到头,地上潮湿如浇。遇上黄梅天,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上漏下滴,外墙泥水直淌,如万千条蚯蚓,由上而下。

冯明一回乡,便下定决心,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另砌炉灶。这样的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当务之急,是要筹措材料。

一场暴雨狂风,使小屋彻底倒扑。钱出急家门。毕竟也算得上是小灾难临头。队里,四邻八舍都同情支持。冯明自任保管员以来,群众关系不错,几乎是集全队之力,冯明虽欠了点债,三间两厨,猪圈毛缸一应倶全的三合一房子建成。冯明为操心建房,瘦了一圈,肤色如炭,唯两排牙齿尚洁白如故,目光仍炯炯有神。四射如虎。有了新房子住,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又加之年富力强,恢复很快。

有了自己的窝,尽管仍是三合一,但较之以前,一天堂一地狱。冯明由衷地感到满足,这在当时,也可谓领全队新潮流了,屋面一式的清瓦,平平崭崭的。引无数行人注目,除了知青屋,当时排上号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1966年盐城中学初中毕业回到农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0)

相关推荐

  • 被叫停的“煤改气”下的农村现状,有的人家暖了,有的人家冷了

    天气越来越冷了,这两天南方也 陆续下起了小雪.而北方更冷,零下十来度,不取暖简直是要冻毁的节奏.从小到大,哪个冬天不是零下好几度,缩手缩脚挨过来的?哪个孩子手上没被冻出过冻疮?哪个屋里的人不是穿着厚厚 ...

  • 姐姐在婆家“打江山”

    姐姐二十三岁那年在父母不舍的目光下,出嫁了. 姐夫的父亲我叫老舅,他和母亲是亲姑表兄妹.我想不通当年父亲为啥答应我们两家结亲,这难道不是近亲结婚吗? 还好万幸,姐姐的两个孩子没有不同于其他孩子,一切正 ...

  • 【岁月流金】乐为民师(散文)/庞全林

    我当民办教师之前还当过耕读教师. 刚当耕读教师的时候,我的耕读班一没有教室,二没有课本,只有一包粉笔.一块小黑板和我们生产队的十几个孩子.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我有了三间房的教室,一张大黑板,自己动手垒 ...

  • 艰辛砖瓦路 可敬砖瓦人

    砖是实实在在的.表里如一的建筑材料.它是经过1100℃高温烧制过的泥土,这个烧制过程并没有改变泥土的性质.砖块的色泽从鲜艳的红色到棕色再到棕褐色,但这不是人工添加颜料的结果,而是页岩原有成分烧结后的自 ...

  • 文学原创 ·《坛子窑》(短篇小说)作者:罗翔

    坛子窑(短篇小说) 作者:罗翔 一 支书方大炮(人们背着他喊放大炮)用两块生砖坯子作凳子,坐在窑的腰门口,翘起二郎腿,居高临下,嘴里叼一支"大公鸡",吐着烟圈儿,眄视着站在斜坡的走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 ...

  • 【​岁月(随笔)】/ 师志辉

    岁月(随笔) 师志辉    我当了四年兵复员回来,觉得知识欠缺,征得父母及兄长的同意后,就重又进阳峪"五中"补习去了.    期间,父母双双患病,家中经济困难,在此状况下,我一天也 ...

  • 串场人家(十五)

    串场人家(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大表哥结婚.分家.生子.一路艰辛走来.亏得有大表嫂倾心相亲相爱,互帮互苦.他在队里用牛,已有十几春秋.自有记忆始,就从未见过他离开牛一 ...

  • 串场人家(十)

    串场人家(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二子所在的生产队,在全公社最东北处,不仅地势偏僻,交通闭塞.成年到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精神生活.偶尔那年丰收,年初一早上,在本队场头上 ...

  • 串场人家(十二)

    串场人家(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当时农村有个说法:春遥夏摆秋遛寒不见.大人是这样,小孩更是这样.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是少穿,无御寒之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气回暖 ...

  • 串场人家(十六)

    串场人家(十六)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从栽秧到秧苗成活.发棵,一瞬间的事儿.二子为大花家挑粪.挑灰,薅秧草,个把月的时间.二子一盆猪油倒在心里,油润润的,像变了个人,生活 ...

  • 串场人家(十八) ​

    串场人家(十八)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常言道:姑娘是菜籽命,雪花身.穷姑娘有一嫁.迫于当时的经济状况.二子同大花一起到街上买结婚所需之物.正儿八经地说,这是二子与大花有生以 ...

  • 串场人家(十九)

    串场人家(十九)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二子带着大花,来到棉布柜台.大花一下子被眼前一匹匹整齐显眼的花布惊呆了.大花出生出世,从未见过这么多琳琅满目,花色品种齐全的布.看了,也叫不 ...

  • 清末民初上海“萃泰”、“三”夷场新五十两银锭一枚

    清末民初上海"萃泰"."三"夷场新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28.8克,保存较好

  • 清末民初上海“增记”“柒”夷场新五十两银锭一枚

    清末民初上海"增记""柒"夷场新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28.3克,锭面还砸有公估局的双菱形符号,原色银光,品相甚佳

  • 串场人家(二十五)

    串场人家(二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诸多男劳力的眼中,场头上的生活,是半养半做,养人的地方,老弱病残的聚散地,无非是翻翻麦子,稻子,晒晒草,最重的生活,就是脱粒,进仓. ...

  • 串场人家(三十五)

    串场人家(三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没有被单一贫困的生活击倒,也没有被既脏又重的农活压垮.我们这一代,经岁月轮回,大浪淘沙,告别了肚大但瘦骨嶙峋,芦棒的身菜色脸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