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 王明生
文化墙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王明生
7月10日,娄烦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组织全体党员和会员代表参加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学习教育活动。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静游镇东六渡村,红军路经的地方。我们实地观看了500米长廊红色文化墙,从中知道了红军东征过娄烦的革命历史,原县委党史办主任张宪平介绍说:1936年3月26日,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军团政委、周士第任军团参谋长的红十五军团以三个师一个骑兵团的兵力从交城岔口镇、古交镇城底一带出发,翻越天池店乡孔河沟山岭、汾河走廊进入娄烦地区,汇合于娄烦古镇。期间,红军大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砸开反动政府的官盐店,将食盐分给广大的劳苦群众,将财主的财粮分给贫苦百姓。3月28日,红军兵分两路离开了娄烦古镇一路北上。其中红78师途径西果园村、桑园子、童子崖村进入了岚县车道坡;红一个师沿石峡沟峰岭山进入峰岭底村、东六渡村;红军另一个师沿尹家窑村、旧城北村进入下静游村,期间,红223团兼程急进,奔袭静乐,在丰润镇与晋军一个团遭遇后返回,沿西六度、步斗村进入了岚县。3月30日,沿汾河而上的两支红军队伍,会师东六度后转向西行,随223团进入岚县,红军二十多名伤病员留在了东六度村,由村里堡垒户抚养疗伤。红军东征路径娄烦时,撒下了革命火种,推动了华北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发展娄烦革命老区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活动期间,大家通过参观珍贵图片、文献资料,以及讲解员讲解、微课堂等形式开展现场教学,大家直观、深刻地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难险阻和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感受了红军东征过娄烦时打击反动派宣传抗日救国,普济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革命情怀,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缅怀先烈、锤炼党性。
故事还在脑海里不断回放时,又来到了第二个学习点娄烦县盖家庄乡的红色村庄南峪。
到达南峪村,在原村党支部书记李荣怀的带领下,参观了358旅旅部旧址,李书记讲解了抗战时期八路军358旅在村里生活战斗的革命故事。南峪村位于吕梁山腹地的细米沟,周围高山峻岭,森林茂密,便于开展游击战,这里的群众基础好,1937年,八路军120师东渡黄河开赴到晋西北抗日前线。10月,120师358旅在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率领下来到娄烦,帮助娄烦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南峪村、常家坡村、史家曲村的党组织是最早建立的。1940年初就已经成为抗日根据地,细米沟中的十三个村的群众非常拥护八路军,1941年1月8日凌晨,来自方山方向的日军向我八团指挥部驻地南峪村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先在村西堡子峁偷袭了哨兵,向村里发起进攻。余秋里政委沉着指挥应战,部队边打边向村南的松树山转移并占领了制高点,打退了日寇的进攻。此次战斗毙敌30余人,我八路军伤亡人数较少。11月,八路军120师三支队整编为358旅第八团的工作在南峪村进行。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决定:将三支队的两个团缩编成一个团,保留由三个红军连队发展起来的第七团,将八团编散,为了便于团结,整编后仍保留八团番号。就这样,八路军120师358旅第八团在南峪村诞生。不久杨秀山将军率领的358旅第四团在原四家坪乡的席岭村改称第七团。其中八团二营六连就是今天的“硬骨头六连"的前身。
南峪村八路军358旅旧址
在红色南峪村纪念馆广场大家进行集体宣誓,在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秦永计主任的领誓下,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大家用自己铿锵洪亮的声音表达着对党的坚定信念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许下最神圣和庄严的承诺,昭示着任凭时空变换,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永续传承。
回望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党领导的娄烦革命史波澜壮阔,大家纷纷表示,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不畏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把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娄烦区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勇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