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臆读二十四: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张云璈《相见词》云:「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但得长相思,便是长相见。」此语言男女之情,可谓透彻之言。在一起久了,易生厌。分别久了,易生变。钱钟书先生云:「所谓情爱之断终,有伤食而死于过饱者,又有乏食而死于过饥者。阔别而淡忘,迹疏而心随疏……习处而生嫌,迹密转使心疏,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钱钟书先生所言的「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即指此《狡童》之诗而言。

「狡童」是《郑风》中特有的称呼,《郑风·山有扶苏》云:「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另外还有类似的「狂童」。这大概是郑国方言俗语,是对男子的否定性称呼,而有戏谑意。这如同今日之「坏蛋」「傻瓜」乃至「该死的」「杀千刀的」之类。这种否定性的称呼,看怎么理解了。是真动了怒气的责骂呢?还是一种刀子嘴豆腐心的,带有柔情的称呼呢。糜文开与裴普的《诗经欣赏与研究》便把「狡童」认作「骂人语」,于是整首诗也便是愤恨痛斥了,其言:「首章写两人共餐,因男友不说话,她就连饭也吃不下,并破口大骂。次章写女子在餐桌上把男友骂走了,她更气的不断的喘息,而不肯检点其自己行为的过火。」「男的不睬女的,女的便出口骂人,虽说骂人也是热爱的表现,正显露了女子强烈的性格。」这种说法是不大能令人接受的。

是男子「不与我食」「不与我言」,故而女子哀伤叹惋,这里的「狡童」,是生气之下仍带亲昵的称呼。那个「坏蛋」不理我,让我饭都吃不下。这哪里是「破口大骂」,分明是哀婉,又哪里「显露了女子强烈的性格」,分明是柔情。糜、裴二人如此之解,未免过泥「狡童」之为「骂人语」,而不解其在现实中应用的情景。

《陈风·东门之池》曰:「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喜欢一个女子,表达这种欢喜,是「可与晤言」,而感情出了问题了,疏远了,就「不与我言」了。闻一多先生曰:「妻不见爱于夫曰『不见答』」,「不见答」即此诗云「不与我言兮」。初不与言,继不与食,是又疏远了一层。钱钟书先生云:「衾余枕剩,冰床雪被之况,虽言诠未涉,亦如匣剑帏灯。」虽未言,冰床雪被凄凉之境,但从「不与我言」「不与我食」亦可推见了。最终是「我不能餐」「我不能息」,这都是「维子之故」。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反复涵咏,不是痛诉,没有愤恨。仍是轻轻柔柔的,像是窗下呢喃叹息。陈继揆《读风臆补》言「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她必定是个温柔的女子,无论他如何作为,都生受着。在他离开后,独自坐在窗前,才轻声念叨着那个没良心的家伙,小心自语着自己的寝食难安。

牛运震言「两『维子之故』说得恩深义重,缠绵悱恻。」俞德鄰《佩韦斋辑闻》中说得更清楚,可谓牛运震言之注脚,其曰:「子虽不我与,我维子之故,至不能食,不能餐,子独不察我乎?」女子之深婉,柔情,于此尽出。恩深义重,缠绵悱恻,言之不虚也。

「不与我言」,并不是道路相遇,掉头不顾,而是在一个已然亲密的关系中,「不与我言」。进而又「不与我食」。「食」,闻一多先生认为是「性交的象征廋语」。闻一多先生列举了很多例证,似有道理。刘毓庆在此基础上申说,认为之所以「食」象征了性交,是因为「男女性交与口吞食甚为相似,故有此隐语。」如此,「不与我食」,就指的是另外一件事了。即使不接受闻一多先生的说法,「饮食」在《诗经》中仍代表了一种男女特殊的亲密。《唐风·有杕之杜》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慕,最终要做的行动是:「中心好之,曷饮食之」。《王风·丘中有麻》女子等待男子,是「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无论何种解释,「言」与「食」都是曾经亲密的行为,如今则「不与」了。由亲密而疏远「常近则渐欲远,故同牢而有异志。」往日的欢笑没了,代之以而今如水的沉寂。这种氛围,这种感觉,是特别沉闷而无生气的。譬如一家人吃饭,各怀心思,谁都不理谁,谨遵「食不言」之教,那真是一口就饱,「使我不能餐兮」。

《狡童》诗中的这种状况,是很凄清了。朱熹言:「此亦淫女见絶,而戏其人之词。」去掉「淫」字,则稍近诗意。「见绝」之言,亦似过重。后人据此「见绝」,而有解此诗为少女失恋之诗。程俊英先生即云:「这是一首女子失恋的诗歌」。蓝菊荪亦言:「这篇诗正是描写女的在失恋中的痛苦的。」然而细咏诗意,应该还没有分手,只是感情出现了问题,吵架,或者冷战。朱守亮《诗经评释》云:「细审诗意,尚未完全绝之,仍多藕断丝连者在……故解作完全决绝,或女子失恋,斥男子爱情不终者,皆意有未足。」

《狡童》诗意很简单,已尽于前文。但前人注解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就是把「狡童」和「子」看做两个人,而非一个人。比如俞德鄰认为「子」指郑昭公,「狡童」指用事者。而如果这首诗是说男女之情的,那么「狡童」便指所思之男子,「子」则指男子的新欢。男人不理我了,都是因为你这个女人,害得我「不能餐兮」。这便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不责『彼』之移爱,而咎『子』之夺爱。匪特自伤裂纨,益复妒及织素。」这种把「狡童」和「子」解释为两个人,未必真确。但是「不责『彼』之移爱,而咎『子』之夺爱」,此言却是不错,人情如此,男人出轨,则女人之痛,全赖小三,至今犹然。

《狡童》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然而这种真情实意,说出来就是诗,就不朽。《诗经》中之诗大抵如此,如顾随先生言,是「老实人说老实话」。《随园诗话》云:「《三百篇》称心而言,不著姓名,无意于诗之传,并无意于后人传我之诗。嘻!此其所以为至与。今之人,欲借此以见博学,竞声名,则误矣。」顾随先生亦云:「后来人作诗怕俗、怕弱,这既是意识的了,『后台意识』,古人的诗没有『后台意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说出来并不俗、不弱,因为它『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