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材料,撑起整条街的颜值!

来源:新景观设计(ID:xjgsj1)简单的材料经设计师之手,大变样,灯光与网织,加上色彩的修饰,梦幻般的空间,视觉障碍变为有趣的装置。

↑Atomic

↑VOGUE FNO艺术橱窗 / SODA architects

↑Red LaLa Land装置 / Wutopia Lab

↑DESCRIPTION

↑常州弘阳·天下锦  / 迈丘设计

↑南宁·五象澜庭府hou de sousa 彩虹装置作为2019年公共广场设计大赛的一部分,建筑工作室hou de sousa凭借“ ziggy”赢得了第一名-“ ziggy”-弯曲的彩色灯光装置。展馆位于纽约市百老汇,第五大道和第二十三街之间,以鲜艳的色调和俏皮的设计呈现。

hou de sousa的设计建在三角形的地块上,置于狭窄的场地内,并采用了与周围建筑相呼应。该装置由27,000英尺的虹彩线构成,邀请路人坐在明亮的灯光和彩色图案中互动,拍照。

一系列的开口和门槛构成了景点和地标景观,同时也欢迎游客坐下来与设计互动。

细线形元素轻巧,视觉透明且不透风。当人们碰到装置时,它27,000英尺的虹彩线在视觉上会聚,并通过变化的图案,颜色和光线动态过滤周围的环境。ziggy是献给纽约人民的万花筒灯塔。

↓模型

彩虹棱形装置由纽约工作室hou de sousa设计的 “棱形”是千变万化的光线,色彩和空间体验,构成了无数种视角。该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鼓励公众探索其外观,并通过其半透明的“街道”蜿蜒而行。

当参观者转移目光或在空间中走动时,背景和前景中的图案不断会聚并分层,从而产生一种视觉感,即静态表面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运动状态。雕塑的形式和空间可以通过几何因素来细分。

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一个盒子由从中心点辐射的棱柱体填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开孔和视角,共同聚焦在中央核心上

项目在布鲁克林组装,设计安装在一辆46英尺的平板卡车上,该卡车将运至乔治敦海滨公园,于12月1日在乔治敦GLOW户外艺术展上开幕。将钢筋的格子焊接在一起,涂漆,然后与虹彩线交织在一起。

光谱树林/SOFTlab近日在费城西部的Pivot Park入口揭幕了他们最新设计的“光谱树林”(Spectral Grove),一个由彩色钢铝条带编织而成的永久户外公共装置。▼鸟瞰图

SOFTlab希望通过该作品来强调37号步行街与繁忙的市场大街之间的连接关系。这座独特的雕塑装置标示出了位于街道转角的园区入口,通过以28种色彩喷涂的一系列铝带拱门吸引游客进入。▼位于街道转角的雕塑

该装置强调了功能、结构与公园周边的多元社区之间的重叠,并受到了18世纪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启发(首次利用图解来说明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共性)。构成“光谱树林”的六棵“大树”各自拥有两种相似的渐变色彩,游客在移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色彩的变化。▼构成“光谱树林”的六棵“大树”各自拥有两种相似的渐变色彩

▼装置细部

“树”的枝干在顶部相交,形成包含多种色彩的一体化顶篷,并且可以透过网格瞥见天空,与变化的光线在全天产生互动。当阳光从不同的角度照进“林间”,地面上将投射出变化的色调和光影图案。格子状的顶篷在为装置赋予独特观感的同时也保证了结构的强度,使每棵“树”得以被牢固地联结在一起。▼格子状的一体化顶篷

▼网格状的结构与天空在全天产生互动

▼顶篷在地面投下光影

Into the Hedge  /设计团队将树篱的概念延伸到了本项目中,只不过,米勒花园住宅保护项目中70岁高龄的侧柏被替换成了树龄较低的侧柏,这些侧柏作为结构支撑点,隐藏在一系列彩色绳网之间,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更具参与感的空间,拉近了人们与侧柏树篱这个现代标志之间的距离。▼装置鸟瞰图

建筑事务所SO – IL与Miller House and Garden合作,购买了130棵活侧柏,将它们放置在Bartholomew县法院(Bartholomew County Courthouse)前的草坪上,结合着彩色绳带,打造出一个大型的吊床结构。展览结束后,这些侧柏将被永久地留在草坪上,从而将本装置项目的原始建筑灵感与哥伦布市的Bartholomew县——印第安达州七个国家历史地标之一——的管理工作直接联系在一起。▼装置俯视图,侧柏结合着彩色绳带,打造出一个大型的吊床结构

▼装置俯视图近景

超大的吊床结构由尼龙带手工编织而成,其颜色的灵感来源于Alexander Girard专门为米勒住宅所设计的餐椅。通过与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民进步组织(Indianapolis’ People for Urban Progress)合作,展览结束后,这些尼龙绳将作为原材料被制成一系列手提包、手提袋、甚至是沙滩包等。装置的其他构件均采用简单现成的农业和建筑材料,当展览结束后这些材料也都可以被回收再利用:构成种植池和中央步道的石笼、表面覆盖物、石灰石和木桩都会被回收,在当地的基础设施项目中进行二次利用。▼装置的吊床结构表面

▼装置局部,人们可以在大型吊床结构上休息和嬉闹

▼装置局部

本装置项目立足于环境保护和材料选择,暂时性地将当地的建筑和景观元素与特色鲜明的现代建筑结合在一起,重新组织出一个新地标,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夜晚时装置的灯光效果

▼装置夜景

▼装置模型

▼装置平面图

音乐互动座椅/Esrawe Studio2017年6月30日,受丹佛艺术博物馆委托在博物馆(DAM)对面的广场举行开幕仪式,La Musidora是一个90英尺长的色彩斑斓的互动装置,由Esraawe+CADENA工作室的Héctor Esrawe和Ignacio Cadena设计而成,该装置旨在延续其前身作品:Mi Casa Your Casa和Los Trompos的成功之路。

La Musidora名称源自音乐和摇椅这两个赋予其功能意义的单词的融合。该装置概念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梅里达市的一件公共城市家具Yucatán,即Tú y Yo或Confidente椅子,由两张面对面的椅子组成,专为一对情侣设计,让他们可以面对面互相交谈。

然后该装置作为第二个概念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动态编织作品来探索摆动的概念,它有两个明确的设计目标:第一,放松;第二,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动作来建立一致的节奏。第三个概念轴是声音,其近30米的直线部分是对木琴的一种隐喻,每一个由成对组合而成的模块都配有敲击装置,敲击该装置可以激活铃铛系统,当铃铛摇动时,声音会顺着装置纵向产生由高到低的音符变化。

该装置能够让20个人同时体验并敲击出属于自己个性的声音,而这反过来又属于一个集体旋律,这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以个人的方式表达时,我们也同属于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系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激活一种集体意识,让人们可以一起参与到更伟大的事物中去。

Raise ME UP  空间装置建造营“今天我玩的很开心……在建筑工作坊的教室里,……走的时候我真的心里有一丝不舍,因为它太漂亮了,我根本就移不开视线……·从小到大第一次做那么大的东西……” 这段话来自夏瑜小朋友的日记。她是种太阳·四川南充仪陇空间装置建造营的一员,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为期六天的建造营中,她和其他24名孩子一起,第一次亲手设计并搭建了一组空间装置。在最后一天的展览中,装置吸引了周边百余居民和学生,成为了春节之外最热闹的嘉年华。▼由设计师和孩子们在恩施共同搭建的空间装置

城市的飞速发展反衬了仪陇和恩施这样的小山城的困境。这里稀缺的可耕作土地令当地人不得不远行打工维持生计。大量的孩子被留给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成为了“事实孤儿”。然而,尽管这些孩子都被外界贴上了“事实孤儿”“留守儿童”的标签,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大大的不同。▼位于仪陇的建造营

仪陇和恩施,代表了留守儿童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在仪陇,孩子们的年龄在12-15岁之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留守儿童,是非婚生子女。很多孩子第一次来夏令营的时候,连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都没有。志愿者要从洗脸、洗手一点一点教起。陪伴的长期缺失令这群孩子渴望关爱,却又对交往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旦志愿者们表达出善意,他们会立刻向你索取手机,相机甚至未经允许翻包;一旦没有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他们又会立刻表现出习以为常的落寞。这种早熟很难不令人落泪。而在恩施,情况则要好的多。虽然这里的孩子更小,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家庭,虽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但是物质条件更为丰厚,得到了学校和家庭很好的照料。他们热情、活泼,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极度的渴求与敏锐的感受力。▼装置细部

▼展出时的装置

给这些孩子做空间装置建造营,这是第一次,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对于这些从心理状态到知识储备完全不同的孩子,“RAISE ME UP”空间装置建造营试图探索更多的未知:平均年龄不足12岁的孩子,能否独立完成一个“建筑”,或者说“空间装置作品”?孩子们能否完全参与到建造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和家长们代劳?教师干预与孩子们自主创造的平衡点在哪里?面对两群心理状况与学习基础完全不同的孩子,建造营要如何调整课程适应他们?建造能否由建筑师推而广之,成为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基础课程?▼基于柔性管系统搭建的装置

在寻找质轻价廉又易于拓展的建造材料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柔性管这种有趣的材料。柔性管,是一种在中国南部工厂非常常见的搭建系统,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的“精益制造”哲学发展而来。因着大工业制造时代的开始,柔性管因其易用性与安全性被大量推广普及。而这些广泛分布中国南部的工厂,也正是留守儿童父母们打工的去处。柔性管体系提供了十余种成熟的构件连接方式,不需要提前订制,并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容错性高。除了负载外,不需要考虑太多的精确数据和结构规则。并且,它比普通建筑工程用的钢材更轻,更适合小型轻量构造物的搭建。▼八棱锥型的小房子,孩子们可以完全自己动手建造

在恩施的建造营,我们为孩子们的建造设立了基础规则:每组以共计16根柔性钢管建造一个八棱锥型的小房子,孩子们可以完全自己动手建造,保证了完全的参与度与安全性,即使某些构件搭接不够紧密也不会影响整体结构稳定性;若干组小房子自由组合,形成原始聚落空间形态。在结构搭建完成后,阳光板和麻绳给了孩子们更完全的创作自由。麻绳发展出了无数种缠绕方法,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围合度;阳光板上的彩色拼贴让剪刀成为了孩子们的画笔,利落的剪刀径直剪向或完整或细碎的色彩,色块交迭后愈加丰富的色彩成为了阳光下颜色的游戏。▼若干组小房子自由组合,形成原始聚落空间形态

▼夜间的“嘉年华”

在仪陇的建造营,为适应更高年龄的孩子,并减少运输带来的成本,我们以更为轻质的竹子配合柔性管体系的预制构件,每组以共计36根竹子建造一个更为复杂的形体。从通常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很难称之为“建筑“,它们当然不能住人,没有明确的功能,也不能够遮风挡雨。但是,在创作的六天时间里,孩子们出色完成了个建筑师的任务:接到设计任务,明确基地条件与设计要求,用草图和概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最终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搭建。▼仪陇的建造营以更为轻质的竹子配合柔性管体系的预制构件

最初我们考虑过将志愿者的作品作为范例指导孩子们的创作,然而在建造营第二天就打消了这个想法——没有想象中的“不能理解”“无法沟通”,孩子们以比我们预计快一倍的速度完美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五天紧锣密鼓的创作,令孩子们第一次搭建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建筑装置——这恐怕是大部分成年人都没有的经历。在搭建作品的日子里,连在学校外几公里开饭店的大叔都会向我们打听:听说孩子们要搭六个小房子呢!我们自豪又欣喜,不仅是因为建造营这件小事成为了村子里的大事件,更是因为孩子们在这里真正成为了创造的主体,而不是被关爱的对象。在建造营,他们是“在场”的!▼更高年龄的孩子完成了更为复杂的形体

▼编织表面细部

同样“在场”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我原以为建筑就是盖房子,就像我们平时在城市里看到的那样。”建造营的志愿者在开营前的培训结束时说,“今天才知道,原来建筑师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在以后的职业选择中,建筑师也会成为我理想的职业之一!”在建造营,志愿者们不再是单向地付出自己的善意,而是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在建造这件小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装置吸引了周边百余居民和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