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当门的故事:界河张家的生存智慧

在山阳县户塬镇界河村,有张姓家族,人丁兴旺,在当地也算是一个望族。关于张家先祖迁移本地,当地流传了一个筷子当门的故事。

打锅分家

据张孝堂先生考据,此地张家是明朝崇祯崇祯十四年冬,从湖北武昌府大治县符石乡牛腾村崇仁里石岭村(今黄石市辖大治市(县级市))迁徙而来。当时大治县遭受旱灾,饿殍遍地,树皮草根被灾民采掘一空。此时,张氏三兄弟被迫一路北上,先迁至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银花镇张家坪居住。

乾隆五十年,中村银花一带又遭旱灾。这年冬天,兄弟三人商议决定分开定居,将一扣锅一分三,兄弟各带一块,以备团聚。长兄居住银花:二弟三弟沿路乞讨至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界河村湘子峡石岩屋暂居;至1860年(清咸丰十年)湖北武昌大治市蝗灾结束,三弟再次携锅铁返回大治居住。咸丰十三年,年景转好,二弟就决定在今山阳县户塬镇西坪村界河街道东南方羊山根拓荒种地安家。

清朝末年,全国灾患结束,风调雨顺,银花长兄后人带上破损的锅铁回湖北认祖,由于三弟后人将另一块拼凑不全,就不予相认,从此大弟后代不得归宗。全国解放前界河张氏后人一直和大治县本家上下走动,续写家谱,文革时,上半部家谱被红卫兵没收毁烧殆尽。

筷子当门

清同治末年,留在山阳发展的张氏太祖张新裕时期社会较为太平,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各房土地宽余,逐步于小康之列,家道中昌,家族式企业遍布山(阳)镇(安)柞(水)三县,财源滚滚。太祖此时共生四子,为其兄弟四人购买土地,增设田产。其四子之中尤以老三张善智人才出众,具有远见卓识,太祖逐将其家业交其打理,他除帮二位兄长打理以外,还要照顾小弟的家务,真是井井有条。

据当地老人说,张善智之所以能将家族治理的兴旺发达,与其乐善好施有很大关系。他平时乐善好施,帮助乡里,尤其是对外来乞讨的难民,张先生更是给予吃喝招待,临行还发放路费,用当地的俗语说,叫做舍得“筷子头”。

后来匪患猖獗时期,当地很多大户惨遭土匪洗劫,但张家却风平浪静,秋毫无犯,这一切都得益于张先生舍得筷子头。

原来,在遍布的乞丐难民中,原本就隐藏着很多土匪的前哨探子。而我们少祖张善智,乐善好施,更慧眼识人,早与这些“丐帮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一旦有土匪或者其他地方武装路过界河时,这些好兄弟便把张家庄给“遮掩起来”,将兵匪都带到别家去了,所以张氏家业不受丁点损失,就连四川响马王三春头目,在界河驻扎半月有余,也从未动过张氏产业。

请客立脚

民国初年,少祖张善智,主持的家族产业盈利,财力丰沛,金库充盈,便想就近扩张地产,怡好黄龙乡姬家河刘姓,韦姓,王姓后人,豪赌逐将1千余亩土地输光,便卖地还赌债,少祖张善智与小弟商议吃下这块地,其小弟同意,便拿下这块地。

次年春便安排其二子张裕富迁住姬家河,便育秧苗种水稻,也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年景,待8月成熟甚是喜人。然而不到几天,当地住户便团伙抢收了。裕富一家很是伤心,哭着回界河不愿住姬家河了,少祖无奈,只得让三子张裕贵去住,张裕贵心想诺大一份家业,不种水稻,起旱改种小麦和玉米,土地很肥沃夏秋全部高产,待8月玉米成熟阶段,他便田中间搭棚看管,结果待人睡熟后,被子被人抢跑了。

当年过年吃团圆饭时,少祖张善智便当着众人的面对长子张裕斌说:“我把地买了,咋能就不住人呢,我们张家就这样无能吗?明年只有你去了”。

长子张裕斌说:“我是长子,怎么能客住他乡!”

少祖便说:“你二弟三弟人太精明,在杂姓窝里肯定难住,你小弟(张裕春)智力低下,就不是住他乡的料子,只有你智勇双全,方可守住那份家业,否则就卖掉,同时也惹人笑话”。

长子张裕斌想了想,便向其父亲张善智摊牌:“要让我去可以,然而我需要很多东西垫底”。

“你说要些什么财物?”长子张裕斌笑答道:“绸八匹,缎八匹,青洋布(黑布)八匹,印花粗布八匹,大青布(当地染色黑粗布)八匹,大米八石(一石十斗),麦面八石,包谷米石,烧酒八百斤,活猪八条,烟棒(鸦片机制膏)八十根,烟土八斤,旱烟叶八十斤,清油800斤,香油180斤。”

太祖张善智粗算了一下,耗资巨大,但他还是容忍不发,含蓄地笑了笑:“物资能给你,但你干什么用呢?”长子张裕斌爽朗答道:“请客”。张裕斌侃侃而谈:“父亲不是常对我们兄弟说要用筷抵门吗?”我就是沿用你的老办法。

于是次年农历正月初二,清晨用自己饲养的八匹骡子将物资分批运抵姬家河客住地,下午起灶待客。原意是一家请一当家的主人款待并回赠礼品,不成想,来的时间竟是全家男女老少,而且延请未到之家,次日还得复请,第三日是不请自到,并且携带其他客人,最后连周边韦家垭和镇安下街河的住户也不邀而至,酒席从早九点开到晚十二点,这样的流水席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复请无一人到场为止。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原住大户有意欺客,扬言道:“不怕他张家财大气粗,光吃都要把他们吃垮,还能在姬家河居家过日子。”在宴请的同时还赠以礼品,所到之家无一空手而归,因人而异,吃穿用面面俱到。父辈当年十四岁,第一次赶骡马到姬家河,次日后,每天傍晚在下河把骡马钗子一带自己返回,次日早又驮物资下姬家河招待客人,一路无人敢挡,都知道是上界河待客的物资。

这样以来,长子张裕斌便在姬家河立住脚根,邻里和睦相处,张裕斌教育后人要善待他人,救济穷苦人家。

截止现在界河张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现有大学教授一人,医学专家一人,研究生十人,正科级干部二人,副级干部五人,教师五人,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十五人,工商界经济人二十人,其他行业成功人士五十余人。

(本文根据张孝堂老师提供资料整理而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