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器皿中延续------金缮修复
明亮的灯光下,一件件器皿被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中。不同于日常的样子,每个人的神态都透出些许郑重来。虽然大家话语不停,但一种难言的静谧还是萦绕在空间里。因为他们手上的每一件器皿,都跨越了千百年。
生活的“秩序”/
“器用美学”,字面意思足够引人解读,即日用器皿之美。日常之美,美在哪里?我想有别于日本文化中满满的“仪式感”和约束,我们的日常之美应该是一种有秩序的拈手即来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体现在茶道香道里,也隐藏在文房之中。
“反脆弱”展览现场
尽管在现代,仪式感和秩序已经大部分消失在快消文化里。但仍有一部分人在坚持这种讲究。
为此,我们在颇为现代的外滩一号找到了一个具备茶、空间、现代和审美几个重要元素的美术馆——“孝文家茶·悠美术馆”,来承载此次展出的近百件古代日用之器。
在沙发、圆几和钢筋水泥的氛围里,在贴近现代生活的空间中,“器用美学小品展”将这种“讲究”搬进美术馆:
“反脆弱”展览现场
南宋龙泉窑三吊足香炉配大漆文盘和经年陈放的佛手、宋代抄手砚台配琉璃笔架、磁州窑旋纹笔筒搭配宋代龙泉琴炉再填一只甜白划花香盒、点缀在空间各个角落的宋式花瓶和茶器——用审美在美术馆中搭建日用场景,让器与器发生连接,从而抛砖引玉地让观者发现更多器用之美,这就是“器用美学小品”。
生动而富有力量,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
“
生命的“力量”/
物合山房的主理人陈晓凌家中世代为漆,2014年,她将熟悉的大漆从架上艺术转入器皿之上,和另一位伙伴曹永强开启了古器物修复之路。
金缮修复,粘合破碎的器皿,让日用之器失而复得。
金缮修复,用爱和专业让破碎的古器皿重现生命
这些年,在他们手上“重生”的器皿不少。
但“重生”不仅是修复,一如沈克龙在展览现场分享所说一样:“这是一种时间的叠加和整合”。很显然,他们在这方面“很有一套”:
五代 定窑白釉新官款盘口净瓶
展览现场橱窗C位的是一只五代定窑盘口净瓶。有别于常见的金缮修复,这只瓶子通体用素髤方式修复。就在一瓶之间,纯粹的黑与白相互较量,张力十足又犹如阴阳两极互相柔和。
北宋 定窑刻莲花花口大碗
在一只北宋定窑刻莲花花口大碗上,一改纯粹的白与黑,以金线勾勒,让它的气息犹如游丝在莲花中缠绕。
南宋 龙泉窑粉青釉鬲式炉
最富特色的应该是陈晓凌运用父亲琢磨出来的仿青铜大漆工艺修复的一只南宋龙泉窑仿青釉立式炉。从秦汉的青铜、到大漆、到瓷器,他们想用这只瓶子告诉大家,审美的延续一直都在。为此,他们甚至在大漆修复面篆刻铭文,让整个气息更加“高古”。
南宋 建窑油滴斗笠盏
金代定窑白釉鹅颈瓶
除此之外,南宋建窑油滴斗笠盏,亭亭玉立有如豆蔻少女;历时3年修复而成的金代定窑白釉鹅颈瓶,金线缠绕仿佛芭蕾舞舞台上的黑白天鹅相互交颈。
反脆弱的第一季,我们为什么选择了古陶瓷修复?
因为它们是历史的叠加,千年以前,工匠怀着极大的虔诚,化无生命的土为有“生命”的陶瓷;千年以后的人们,又让破碎的无用的碎片因为手艺人的温情而承载新的生机。
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艺术家沈克龙“传统与当下”分享沙龙。图为孝文家茶创始人王开心(左)与沈克龙(右)
展览现场掠影
“宋朝永远就在那,让我们在欣赏当下的时候变成一个标杆,一个尺度。 ”艺术家沈克龙在开幕展分享会上如是说。
与其说这是一个器皿展,不如说是一个邀请——当千年的时间在这里叠加,你是否愿意放慢步伐,到此一顾?
2月14日到2月20日,福建福州融侨外滩一号,孝文家茶·悠美术馆,不是来打卡,只是让生命的长河在这里转一个弯,看看千年前的风景。
这样一说,好像“反”和“脆弱”都不那么重要了——在静谧之中观赏和接受生命的无常和坚强,就是最大的反抗。
2021年,好好喝茶,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