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评论帖——现代设计中的古意(新项目)
为什么说这个设计古呢?公众号不宜写太多,就说说两个方面。
立意
香山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我党在此指导解放南京。是在打败国民党末期与建立新中国前期的一小段过渡时间。毛主席称这是“进京赶考”,督促全党上下不放松。
这么个事对于景观来说,实则是极难的。
这个难点在于这个故事似乎是和园林环境表达关系不大,即使单单氛围营造来谈,也仅仅是庄严肃穆而已,这么个事,表面上其实并没有多少两眼的设计逻辑。
换一个角度来看,能够立的意,其实香山革命纪念馆里面都会以文字和图案的形式表达。景观如何丰富这个内容,是否以主题的形式来表达,都是一个一般设计师不敢往下做的难点。因为用园林的自然性来讲股市,是很容易做的过的。(现代人更喜欢用更直接的方式——雕塑)
那么如果从场地本身来立意呢?
场地本身更难处理,因为场地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陡坎(4、5米高差)。而且上下的植物长势太好了,所以一棵树都不能动。原本的建筑太破,不能用。所以园路设置是问题,景观节点是问题,场地与即将建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关系也是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单单就是从场地结构立意,无非就是满足功能而已,与我们的革命历史是脱离的,或者以雕塑等来塑造可以说是“太过直接”。(我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如果雕塑可以解决问题,那要你干什么?)
最为重要的,这种应具备高度政治觉悟的项目,应该以何种立意来说服甲方爸爸?不用脑子想都知道这里的爸爸有多难伺候。
朱老师如何处理立意呢?
1、坚持以主题叙事的方式为核心知道思想设计。
这个很正常,虽然很难,但是如果放弃“讲故事”这个方法,那这个项目就死气沉沉了。
如果单纯从场地角度出发,安排道路和功能。甲方怕是都不答应。唯有把外部环境变为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内容才是合理的汇报逻辑吧。
2、详细研究能够以自然表达的革命意向,找到共同点。
革命这个这么“刚”的故事,设计师表达一下为新中国奠基。那么多用几块石头和景墙,恰好是场地高差处理所需要的。
除此之外,如何找到与园林自然这么“软”的结合点?答案还是在毛主席身上。毛主席除了是个领导人、革命家外,他还是个诗人。
咱们和诗人还是有的聊的。
毛主席在香山处理新中国成立问题时,曾给当时的柳亚子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以诗意的形式安抚了如柳亚子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而支持新中国成立工作。信中用了苏轼的这两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只要肯挖掘挖掘,这有着自然性的浪漫主义诗句不就来了吗?
这诗中具有生机黯然的意境。作为大面积的公共空间,这是合适的。如果都是庄严肃穆,也不符合香山的整体氛围。
诗中出现几个元素:竹、桃、水、鸭(没有用起来)
在满足了交通功能外,考虑了周边居民需求和场地主题的延续性。
以浪漫主义的自然表达作为公共空间的整体表达。设置了多个节点。
竹外桃花(拍的不好将就看看,认不出来桃树的我就不管了)
好,别跑题了。我们原来要说的是古意。
毛主席用的苏轼的诗词算古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文章也太简单了。
我说的古意是用典的手法。简单说,就是古人常常喜欢以典故来设计园子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引起“看得懂典故的人”的共鸣。
举个不怎么有名的例子。
苏州拙政园在一个小院子里种了几棵枇杷。具体我就不多做介绍(毕竟公众号不是写论文),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是用了宋代“东园饮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满树金”。
我随便百度截了图
不玩笑。现代设计师对于叙事的做法,常常是用雕塑语言的形式,或者符号化的堆砌。当然也有用类似本项目这种自然式手法的,但是典故如此到位,故事性相对完整,但是意境却绕了三个弯的,似乎只有古代文人才愿意干。因为现代人生怕自己的东西别人看不到。
其实说这些也差不多够做宣传,也够表达我的主旨了。之前发过一篇朱老师的矿坑花园,也是从根本的理念和价值观上彻底的引古意到设计中。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所见不多。有人说地产景观里多,但实际设计逻辑是和这种应用典故到设计的方法前后逻辑完全相反的。(差不多懂就行了,说多怕得罪人)
但是打字到这里,想起来之前说要说两个点。那就再写一点好了。
细节
1、建筑的南广场是场地的主要集散场地之一,也是主要活动广场。这里除了按甲方要求设置广场外。还结合现状树设置了三个绿岛。
为什么是三个?
我猜测是审美习惯。因为绿岛也是岛,是岛做三个就是习惯。传统里的三山(瀛洲、蓬莱、方丈)
2、大家如果有看公众号,就知道我特喜欢研究石头。野路子学术丨为什么西方园林里没有写字的石头因为这种自然观的表达,是设计师骨子里自带的,那么一定会在细节上有所体现。我们来看看这项目里的石头。
古意里的自然观是“融合”。是一种在对立中的统一。(说起来很拗口,改天写一写“东方的对仗”和“西方的对比”吧)
这些石头有两种面。一种是自然面,一种是抛光面。图中红色箭头的位置是抛光面,这两种面都是在一块石头里的。这样石头肌理的对比会很强烈,人工和自然的痕迹对立性很强。
但即使是在一块石头中,对立性太强也会让传统观念的设计师有些不舒适吧。(当然是我猜测的)
所以所有的石头在转接过渡的地方都凿毛了。
算是一种过渡吧
最后加两个节点补充。我觉得挺有趣的。
3、云岫里
这个名字起的好。除了大量国画般的造型松外,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这个节点在竹外桃花边上,绕过桃花之后马上就是这几块石头了。在竹林里,埋了一座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坟。不适合声张,所以用竹林围起来了。据说这位军官的亲人都在台湾了,也许偶尔会回来看看?
那么这里就有一句话送给他们。“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节点云岫里,这名字的含义是我猜的。不过也挺有婉约的善意吧。
4、谈笑间
这个节点在云岫里游线之后,其实是一条直线的水道。
(只有趴在地上的照片)
看起来是一条指向丛林的水道,其实这指向当时即将解放的南京。
节点名为“谈笑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确实很符合毛主席的对敌态度。
是不是啊,纸老虎们?
今天就写这么多,喜欢的朋友自己可以去现场看。其实还有整体的水系引流,植物景观,引山的手法,地形的设置。这些都很精彩,全部都说就说不完了。
最后放几张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