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第四讲: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慧的人(像水)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像山)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由此可见,山水之间,也蕴藏着无尽的正能量。
因此,山水诗一直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题材。时至今日,游山玩水爱旅游,似乎也已经是现代人品质生活的必须要件,但有些身份特殊的人,要是耽于山水之乐,就难免要坏事了。
这样的反面典型教材,最容易在南宋找到: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耽于游乐,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无独有偶,南宋孝宗(赵眘)也在《题冷泉堂飞来峰》诗作中讽喻北宋徽钦二帝荒政亡国:
一线南迁已甚危,徽钦北去竟忘之。
正当尝胆卧薪日,却作观山玩水时。
【知识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到底该怎么读?
在2014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作为综合素质评委的余秋雨先生,在点评时引了一句古语“仁者乐山”,他把“乐”字念成了lè。据说有上万观众打电话提出批评:这个“乐”字应当读yào,念成lè是错误的。
事后,余秋雨则通过媒体作了辩解,他说:古代的读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千多年前孔老先生的确提出的是“乐(yào)山乐(yào)水”,但二千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是拘泥于传统的文言,还是用现在的通用语言来读解?“仁者乐山”的“乐”古音读yào,但我用现代语音读lè也没有错……
余先生真的没有错吗?恐怕未必。
大家知道,无论是古代或现代,“乐”字都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用作名词,义为“音乐”,读yuè;一是用作形容词,义为“快乐”,读lè.但“仁者乐山”的“乐”却有所不同.这句话见于《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说:智慧的人爱好水,仁德的人爱好山.两个“乐”字都是带宾语的动词,义为“喜好,爱好”。为了将这个“乐”字同前面两个常用的“乐”区别开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官修的韵书《广韵》就专门为它定了个“五教切”的读音,折合成今音就读yào。到了南宋时代,儒学大师朱熹又把这个规范读音写进了《论语集注》。由于朱熹在阐释儒家经典方面的权威地位,他的注音便广泛通行于全国,经过约定俗成,一直传承了下来。
虽然“五四”以后白话取代了文言,表示“喜好、爱好”的“乐”字,便不再作为活的语言因素通用于社会了。它只能以一个古义词的身份留存在历史的文献中。《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收录“喜好、爱好”和yào这个义项和音项,也就是说:如果你在阅读《论语》时遇到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两句话,需要对人们讲解或诵读,那么这个“乐”字就只能仍然解释为“喜好、爱好”,它的读音也仍然只能读作yào。这里没有什么古义、古音向今义、今音的转变,而是古今一贯,不得随意乱解乱读。
当然,你要一门心思追随余先生“与时俱进”,“古音今读”,认为这样的讲究就和“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一样,是无聊无用的知识,那也是你个人的权利。只是难免会被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人,在你“挺有文化”的引经据典时窃笑罢了。
主动打虎的冯妇,可能比被动武松还威猛
冯妇虎 比喻选择再干旧行当,重操旧业,甚至会被人讥笑。
【延伸阅读】冯妇非悍妇,打虎笑柄多
典故出自《孟子·尽心下》:晋人大力士冯妇(人名,男性,不是姓冯的妇女,更不是冯家的媳妇),善于与虎搏斗,后来他立志要当善士,宣称不再打虎了。一天,冯妇驾车外出,遇到众人在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跑到山湾处,困兽犹斗,无人敢近。冯妇一见,又卷袖振臂下车去与老虎搏斗。大家都高兴地欢迎他,称赞还是打虎专业户厉害!而这事,也引得一些书生讥笑冯妇出尔反尔,重操旧业。这就是成语“再作冯妇”的由来。
这位打虎专业户放弃了“金盆洗手”的机会,最终没做成“善士”,最终还是吃了“打虎”的亏,还衍生出了一个“冯妇搏虎”的悲剧寓言。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经常发生火灾,国人都吃过火灾的苦头。
有一个东瓯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冯妇所到之处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就把听闻的冯妇传奇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很高兴,连忙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
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这则寓言出自明朝刘基所著的《郁离子》,冯妇搏虎的寓意就在于,马虎从事,似是而非,必然会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叶公龙 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延伸阅读】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很是感动,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龙。
【知识点】叶公本不读yè,应读shè
“叶”在古代是多音字,表达“叶子”这类义项时读作yè,但在用作地名与姓氏时读作shè。用在表达合符押韵规则时,读xié。
叶是春秋时楚国重要城市,许国亦曾定都于此,在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治所,又名叶阳。原则上讲,以先秦叶邑为核心衍生开来的地名与姓氏,即今之河南叶县、叶姓,都应读作shè。
但和前面所讲到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样,由于现代汉语词典如今只收录了叶的两个读音、字义。一个是枝叶(yè)的叶,一个是叶(xié)韵的叶。所以,本来读“shè公”的叶公,也在我们从小的课堂上,被尴尬地改姓了“叶(yè)公”。
这两个典故的对应,冯妇对于打虎是深入骨髓的爱好,难以舍弃。叶公对于爱龙,却只是浮于表象的喜欢,其实未必。这寥寥6字,对得逐字词性工整,音韵和谐,又意义深刻。实乃妙笔天成!
舞蝶 蝴蝶飞舞。表达欢快自在的心情。
[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花.其六》诗云:“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鸣蛩 蟋蟀鸣叫。表达悲秋难眠的愁绪。
[唐]王维《早秋山中作》诗云:“草间蛩(蟋蟀)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宋]岳飞《小重山》词云:“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二者的对应,除了同为昆虫,一舞一唱之外,更重要的是心境上的迥异。
衔泥双紫燕 家燕颔下羽毛呈紫色,故称紫燕。爱恩爱双飞,衔泥在门楣下筑巢。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诗云:“愿为双飞燕,衔泥巢(筑巢)君屋。”
课蜜几黄蜂 黄蜂采花酿蜜。课蜜:采花酿蜜。
[宋] 周密 《浣溪沙》词云:“ 花径日迟蜂课蜜,杏梁风软燕调雏。”
紫燕和黄蜂,在色彩上互为补色。二者又都是特别勤劳,特别有责任感的动物,这就是二者对应的异同之妙。
春日园中莺恰恰 恰恰:黄莺和谐的鸣叫声。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芳》诗云:“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天塞外雁雍雍 雍雍:大雁互相应和而鸣的声音。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云:“雍雍鸣雁,旭日始旦。”
[宋]蔡伸 《雨中花慢》词云:“断无锦字,双鳞杳杳,新雁雍雍。”
这两句通过春与秋,家园与塞外营造出对立,又于恰恰莺声,雍雍雁语中找到共鸣,从而形成对比。无论是春暖花开的惬意合唱,还是秋寒相逼的抱团取暖,唯有伙伴,才不孤独。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 秦岭在陕西境内的一段叫终南山,山势雄伟,云烟飘逸,迢递无际。唐代诗人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因上书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获罪,被贬为距长安八千里之遥的潮州刺史。韩愈借秦岭云横之景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抒发其离开长安的心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巫山十二峰分别坐落于重庆市巫山县东部的长江两岸,江南江北各有6峰。江北六峰有: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均一一可见;江南六峰的净坛、起云、上升隐于岸边山后,只有飞凤、翠屏、聚鹤可见。十二诸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古往今来。擅奇天下。
[唐]戴叔伦《巫山高》诗云:“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
[唐]李端《巫山高》诗云:“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蓝色天空)中。”
这两句,前者是表达艰远的漫长,后者表达的则是高险的渺茫。在华美的字里行间,看山不是山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描写。
【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来对个对子吧:
多情山水写心境,
下联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