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的境界
浮山,是一座由火山熔岩和碎屑岩构成的古火山。距庐城约50公里。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A级风景名胜区。因山体滨临白荡湖,菜子湖、嬉子湖,三面环水,形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因此,得“浮山”之美名。
游浮山走状元桥,状元桥位于浮山岩脚。始建于清嘉庆十六年,为高僧慧莲募化所造, 2011年在原址附近重建。“状元桥”三字,由百年名校浮山中学老校友、中科院院士 陆大道亲笔题写。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由青麻石条构筑而成。气势恢宏,圆形拱桥上铺着光彩夺目的红色地毯,寓意凡过此桥之学子、仕者、商贾等皆可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兴旺发达。游客们纷纷在状元桥廊挂祈福红绸,为家中考生许愿祈福。圆拱桥、红地毯、红祈绸吸引我们一行许多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抓拍,爱美者、祈愿者纷纷驻足留影盼望带来好运。我们走在红地毯上,也仿佛此刻鸿运当头了。
浮山有36奇峰,28怪石,36岩72奇洞等等,尤其是浮山的摩崖石刻匠心独到,是浮山一大特色,彰显了“浮山是中国第一文山”的文化底蕴。 浮山的摩崖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国 ,历时1100余年,现存碑483块,可辨识的有350多帧,应该是当今中国最大石刻群之一。石刻所涉书体 真、草、隶、篆皆备;按其源流可谓是一部中国书法史的石刻版。从魏晋质朴,到唐代法度,从两宋尚意,到明清复古,脉络清晰,阶段突出,爱书者留连而不知其返。
石刻之人,既有达官显贵,又有辞人骚客,也有山僧武夫。所刻内容既有描景状物,又有叙事点景之作,以标岩为最,浮山36峰,峰峰有景。刻石人因景生情,寄情于景,自然之石,赋予了文化灵魂。如极乐岩,首楞岩,紫霞关等。叙事之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启迪人生、问道天宇。
“行窝”两字凝练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方以智之思想精髓,并浓缩冷冻于万古;“因棋说法”四字洞然而开大文学家欧阳修之心智,使醉翁而不醉于永年,“陆子严”标物之后说,演绎了其子陆放翁离情而忧国的经典故事。还有“壶天别业”,还有“瑞竹瑶”等等,关于诗人的故事,佛教的故事,令人三步一徘徊,五步一回首,凝神涌情而不知其返也。浮山石刻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为他处所少有。浮山石刻又是一部人文学百科全书之石刻版也。因此浮山又被世人誉为“文山”。浮山也是个一座宗教名山,至今尚存6座古寺,千百年来,曾有诸多名哲于此相聚。 浮山在晋梁时代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毁于兵燹。陈隋年间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圆鉴大师禅扬佛法的圣地。宋朝天禧年间,河南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欧阳修慕名而来,请园鉴说法,园鉴以弈棋作比,说明佛教原理。远禄坐化后,建塔会圣岩,塔铭为范仲淹所撰,现存塔系明朝重修。随着浮山寺更名为'大华严寺',浮山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下诏,颁赐'藏经、袈裟',如今圣旨碑尚存。清康熙年间,无可大师,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主持华严寺。历史上,这里曾经寺庙、塔院林立,数度繁盛,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同时,浮山又是我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陈友谅、张献忠等久踞浮山,占山为寨,太平军也以此山为根据地,与清军在山下多次恶战,华严寺毁于战火,化为乌有。
千百年来,浮山的许多石刻已在风雨中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浮山或许深藏着更加宏大的声音,更加壮阔的波澜,有待于后人去保护去开发。
浮山是一座火山 ,浮山是一座白垩纪时期的火山,由富钠、钾的火山岩组成。经一亿多年的风雨剥蚀,仍保留着完整性与典型性。浮山西山顶天池就是火山碎屑流中火山气体喷出的地方,是当时垂直喷发孔带在地表罕见的遗迹。天池积水不溢,久旱不涸,水质清澈,“天池云影'是浮山一道胜景。浮山古火山经大自然精雕细刻,塑造了叠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钟、天桥与涧流,幽谷与湖荡为组合的自然景观。秀丽玲珑、岩嶂壁立、洞壑幽藏、河湖环绕,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令人神往,闻名于世。
浮山虽然方园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但景点集中,景观丰富,可望可触,抬头即景,移步景换,玲珑剔透。文化是一座山的灵魂,更体现了一座山的境界。浮山历史悠久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与人文内涵,又与时俱进地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浮山既是一座火山,又是一座佛山,更是一座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