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 凝血化验单这样解读,没有不会的!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每次翻开教科书上凝血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都是从“瀑布学说”开始的,之后是通篇的A因子如何激活B因子,B因子又如何激活C因子的。合上书后虽然当时有了记忆,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运用,面对患者的化验单时仍是一头雾水。
凝血结果在临床诊疗中非常重要。不会正确分析异常结果,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误诊。
一、分清各项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
意义:
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 Ⅰ、Ⅱ、Ⅴ、Ⅶ、Ⅹ 活性的指标,是检测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
正常范围:
成人11~15s,新生儿延长2~3s,婴儿延长3~5s。PT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升高:
先天性凝血因子Ⅱ、V、Ⅶ、X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C后期)、口服抗凝剂、肝素应用、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SLE)等。
降低:
先天性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意义:
INR 可有效监测使用抗凝药物的效果,例如华法林。
正常范围:0.8~1.5
3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
意义:
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的筛选试验。
正常范围 : 25~35s
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上为异常。
升高:
血浆凝血因子Ⅷ、ⅨX和X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凝血因子X缺乏症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V、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液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血液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SLE等
降低:
高凝状态(脑血栓、心梗、DC高凝期);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4
凝血酶时间测定TT
意义:
TT检测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正常范围: 14~21s
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超过正常对照 3 s 以上为异常。
升高: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血FDP增高;血中存在肝素类物质。
降低:
临床意义不大,多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意义:
是测定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试验,主要反映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纤溶亢进。
正常范围 : 0~5 μg/mL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血浆素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FDP ≥ 20 μg/mL 有诊断意义。
升高: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病患或各种肿瘤。
6
D-二聚体
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对继发性纤溶的诊断有特异性。
升高:
7
出血时间BT
意义:
出血时间测定是指人为刺破皮肤后,血液自然注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
TBT法:2.3~9.5min
IVY法:2~7min
DUKE法:1~3min(不超过4min)
升高:
血小板数量异常、血小板功能缺陷、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壁及结构异常、纤溶亢进症等。
降低:
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
8
凝血时间CT
意义:
CT是指血液离开血管,在体外发生凝固的时间。
升高:
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
降低:
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等。
9
纤维蛋白原FIB
意义:
凝血因子Ⅰ,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FIB 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正常范围: 2~4 g/L
升高:
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降低:
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二、对应凝血途径
(图片来源与网络)
三、综合解读
(1)存在出血
先天性缺乏II、IX因子,也就是先天性血友病。体内存在因子抑制物,最常见的是II因子抑制物也就是获得性血友病。要初步的鉴别这两类疾病,可采用血浆混合试验。
此外,血管性血友病的患者,APTT也可能单纯升高
(2)不存在出血
患者体内存在的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是使APTT升高的原因之一。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原(HK)缺乏也会导致APTT升高。
3、FIB升高,其余四项正常
因为FBG不仅是一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
蛋白。因此,在一些炎症、创伤和妊娠等情况下,它都可能升高。
4. PT和AP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最常见的原因是:
缺乏维生素K
口服抗凝药(华法林)
特定类型的鼠药中毒
这三种情况都与维生素K有关,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化十分重要。
当患者由于摄入不足,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杀灭了可以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时,就会出现出血和PT/APTT升高。
抗凝药华法林和一些灭鼠药(如溴敌隆、溴鼠灵)则是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使上述四种因子活性降低。
当凝血标本采血量明显不足,或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时,导致抗凝剂与血浆比例失衡时,也会出现PT和APTT假性偏高,这类情况要与病理性增高相区别。
5. APTT和TT明显升高,其余三项正常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凝血标本采集不规范,标本中混有肝素导致的。
PT的试剂中,含有能中和肝素的组分。而FIB检测一般是对血浆10倍稀释后检测的。所以,肝素对这两个项目一般无干扰。
6. PT、APTT和TT明显升高,FIB偏低,DD正常或升高
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病(如肝硬化),导致肝脏合成的各种凝血因子不足。还有原因为先天性缺乏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
7. PT、APTT、和TT明显升高,FIB偏低,DD明显升高
此种情况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常见于产科意外脓毒血症、恶性肿瘤等患者中。
鉴别6和7时,除了DIC时,DD结果往往更高外。还可结合患者基本情况和病史进行判断。
8. 前四项均无法测出,DD可测出
这种情况,一般为标本已经凝固。
当然,遇到一份异常的凝血结果,且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不符时,我们都有必要再次确认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