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同吉做小推车【程银昌】
井头村的故事
(五)
同吉做小推车
上世纪70年代,井头村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劳动方式,激活了广大农民群众种地的积极性,春天往田野里送粪、秋天往送场上推运庄稼,大都依靠肩挑车推。尤其是秋罢刨红薯,往家运送更离不开扁担和小推车。
那时候,劳力多的农户,家家都会做一辆小推车,用于推粪、运送庄稼和分红薯。红薯地属于生产队的山坡地,大都分布在山顶或者半山腰,最远的地块距离村庄达七、八里之远。遇到雨水丰润的年头,山地红薯都会大丰收,一过霜降几乎每天都要分红薯。有小推车人家的,把分到的红薯放到车篓里,在家人的帮扶下便可轻松地推回来,而没有小推车的农户,肩挑一百余斤红薯,下坡上岭跑七、八里地回到家,那真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
八队程同吉高中毕业后,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自然家里面没有置买小推车,他参加队里的劳动就依靠一付扁担两个箩头。
往地里行粪,有小推车就可以用车推,没有小推车的就得用担子挑,干一天下来,担子压得两个肩膀又红又肿,夜里睡醒后还疼痛难忍。还有,同样干一天活,有小推车的人,一天记1.5个工分,人1个工,小推车半个工,而挑担子的却只能记1个工,扁担箩头等于白用。深夜躺在炕上的同吉,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认为自己是个年轻人,别人干两天等于自己的三天,别人推车干活较轻松,而自己靠肩挑膀担累得腰酸肩疼……我必须想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于是,他就同娘商量,叫家里买辆小推车。
“买小推车,谈何容易?咱家就依靠你爹一月二十多块钱的工资维持生活,你弟弟妹妹还在读书,那里有闲钱去置买?”
母亲这么一说,同吉申请买车的念头,自然就没有了希望。想想也是,那时任、姚村集会上都有卖小推车的,售价都在125元左右,几乎是一个壮劳力一年的收入,才能换回一辆小推车。
“娘,没有钱买,咱能不能用人做一辆?”
“我的儿啊,做一辆小推车,也不容易啊!咱得去请人家木匠来咱家里做,做一辆车,需用工三十多个,得用咱的笨工去换人家匠人的巧工,年底从咱家的工分中扣出来,补给人家。每天还得管匠人吃饭、吸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家里的拮据,并没有阻断这个有志气的年轻人,他默默地在心里想,自己是个高中生,难道我就不能自己做一辆吗?
同吉是个说话少肯动脑筋的孩子,这种想法一旦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他便开始默默地行动起来。
在白天劳动的间隙里,一有时间,他就站到别人家的小推车跟前研究,中午回家吃饭,端着碗就跑到有小推车人家院子里去细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他在自己的小屋子里绘制出了小推车各个部件的草图。接下来他便把家里闲置的木料和树木都搜罗到一起,从队里木匠那里借来了锯和凿子刨子,利用下雨天、晚上休息时间,开始了小推车的制作。
街上的人知道了,都笑他是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懂些技术的人,也都指责他没有学过徒、没有当过一天木匠,想做成一辆小推车,真是异想天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笑话的人,经过一冬一春,利用夜晚和下雨歇工的时间,终于做成了一辆小推车。
小推车一做出来,把几个老木匠惊得目瞪口呆,他们问:年轻人,小推车上有一百多个口榫,开口正、眼孔斜,你是怎么捉摸透的?
同吉笑笑说,实物就是我的最好老师,我是在参照别人家小推车做的,同时又把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完全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一边干,一边学,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就做成了。
同吉有了自己的小推车,从此在队里也挣起了高工分,那年到秋罢分红薯的时候,他写信告诉远在山西的父亲,你不用回来了,安心工作吧。我有小推车了,一车能推四百斤。
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自己动手做成了小推车,在井头立即引起不小的轰动,社员们都夸程同吉手巧脑子灵,是个大有前途的好青年。一些与他年龄相当的女青年,打着来观看小推车的幌子,向他投下了爱情的橄榄枝……
国家恢复高考后,程同吉参加了考试,第一年便考上了大学。又过了若干年,这个会做小推车的、土生土长的井头人,真还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在我们大林州做了好多年的卫生局局长。
(线索提供程海根)2021年2月16日于朝阳-程银昌
【作者简介】:程银昌,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井头村人,自幼热爱文学,勤于写作,先后在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多篇文章。现为中国乡村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首都文学》特约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