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论口渴之深意
陈潮祖:病人常欲饮水或渴不思饮,谓之口渴。
口渴一症,并非纯属津虚,与气血也有密切关系。
究其机理有五:
一是气郁化热,热盛伤津;
二是突然失血,血虚阳浮;
三是脾肾障碍,水津不布;
四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
五是湿热阻滞,津不上承。
除此以外,五脏阴虚,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
一、气郁化热,热盛伤津:
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郁结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见矣!口渴兼见发热,汗出,脉洪有力,自是热盛伤津使然。
其基本病理是:伤寒、温疫→侵犯肺卫→气郁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
(编者按:实热口渴,代表方为白虎汤,另银翘散、防风通圣散、麻杏石膏汤、凉膈散等方证亦常见口渴)
二、大量失血,血虚阳浮:
血行脉中,谓之营阴;气行脉外,谓之卫阳。血行脉中而不渗出脉外,有赖阳气固摄,这一关系称为血须气固;吸入清气有赖血载才能运行全身,这一关系称为气须血载。营卫相依,气血相恋,不即不离,亲密无间。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气失去依托,浮越脉外而夹卫气外泄,同时与卫气偕行之水津亦随气从汗孔外泄,于是发热、汗出证象见矣!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则口渴证象亦见矣!口渴见于失血以后,兼见发热、汗出脉大而芤,自属血虚阳浮机理。
其病理变化是:突然大量失血→血中之气无血运载→浮越脉外随其卫气出表→津失气固也随其气外泄→发热、汗出→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口渴。
(编者按:此种血虚假热所导致口渴代表方为当归补血汤,陈老曾用本方治疗产后失血发热、汗出、口渴3例,均愈)
上述两种机理出现相同证象,却有一寒一热,一虚一实之异,前者属于实热,后者属于假热。
(编者按:虽皆为口渴伴发热,汗出,但实热之口渴常见于热病过程,体温增高,渴喜冷饮,并脉洪有力;假热之口渴常见于失血之后,虽然发热而体温不高,渴喜热饮者多,脉大而芤,可作鉴别)
三、脾肾障碍,水津不布:
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化气行水,水津能够蒸化为气,运行四布,实与两脏休戚相关。如果平素阳虚,一遇外寒相侵,脾功能障碍,不能运输水津,肾功能障碍不能化气行水,水津不布,津不上承,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舌淡脉缓证象见矣!
渴欲饮水,是因脾不运湿,肾不化气,水气不能上承于口所致;
水入即吐,是因脾功能障碍,饮入之水不为肠道吸收,仍然吐出使然。何以知其病因为寒?从舌淡无热知之。
其基本病理是:脾肾阳虚,外寒相侵→脾肾功能障碍→不能运化水湿,化气行水→水津不布,津不上承→口渴与水入即吐并见。
(编者按:此种口渴代表方为五苓散,以渴欲饮水,但水入即吐,或少饮即饱胀,舌淡苔白为特点,外感诱发则外见头痛发热,内见小便不利,脉浮,不因外感而纯属脾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则以肿,重,吐,泻为特点。)
四、肾阳衰惫,气化失常:
肾为水脏,水精之能四布,五经并行,实赖肾阳将其蒸化为气,才能随其卫气敷布全身。如果肾阳疲惫,气化失常,水津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见矣!景岳在论消渴证时指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肾阳虚)水津不能上承之口渴与小便特多之消并见,故景岳喻为“天壤枯涸”,此证曾在小便异常述及,糖尿病与尿崩证皆能见此,可以合参。
(编者按:此种病机之口渴代表方为肾气丸,陈老言肾气丸合《金匮要略》文蛤散(研末兑服)治疗此种病机的糖尿病效果良好)
五、湿热阻滞,津不上承:
津气运行三焦,有赖肺为宜降,脾为升降。湿热阻滞少阳三焦,多因肺气宣降失常,脾胃升降失职,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互结,阻滞三焦,水津不能随气上承于口,于是口渴;口渴是因湿阻而非津伤,才呈渴不思饮。但应兼见胸闷不饥,酸软乏力,身热不扬,苔黄微腻,才属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机理。
(编者按:可选用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蒿芩清胆汤等祛湿清热之方)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治法与方剂》
编辑|袁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