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 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惜字炉

 本期评论员文章:《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惜字炉》
评论员冶丹楓

文竹老师的这篇文字,立意高妙,文笔优雅,思想深邃,意境开阔。

从母亲对“字纸”保持敬畏之心的“家训”开始,娓娓道来,引申出中华文明史上文化的承载物——惜字炉与“字冢”。文章布局大气,充满格局感。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梳理中华文化史的雄奇而高屋建瓴的姿态,勾勒出一个伟大民族“敬惜字纸”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而触及“文脉”,论证正是这生生不息的“惜字”传承,才使得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未曾出现“文化断层”和“文明断层”。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世界文明的独异之处。这样的丰赡而深邃的主题表述是令人惊叹的。充分彰显了文竹老师作为成熟的著作家,对于文章“肌理”与“机理”娴熟而卓异的驾驭能力。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举重若轻,娓娓道来的淡雅叙述中,若隐若现地闪现一种“文脉意象”。这令我不由想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或许,一定程度上,这篇卓尔不凡的文字,正是浸染了这部伟大的文化散文经典的底蕴,才能使其文本熠熠生辉吧!

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惜字炉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文竹(青海)
从小得到妈妈的告诫是:凡是写了字的纸,不能乱丢,不能包东西、抹桌子,更不能踩在脚下。妈妈还警示我们:“踩字纸将来会变成瞎子。”所以,我从小就对字纸持有敬畏之心。那时候,在我们住的皇庙街的巷道常常看见被老人塞进墙缝的废报纸,也常常看见羊群过来后把这些墙缝里的废报纸吃了,再后来看见县城文化馆大门旁边的墙上贴的那些带浆糊的标语也被羊吃着,却很少有人撕下来。那时候不懂得为什么把写了字的废纸夹在墙缝里让羊给吃了,后来妈妈说,写了字的纸是不能乱丢的,一定要爱惜字和纸,因为仓颉造字很不容易,写字时,每一个字都要写完整,若漏一笔再写下一个字都不行。妈妈还说,古代的大户人家有专门烧废纸的惜字炉,写过字的废纸一定要收集起来,送到惜字炉里烧掉。那时候并不理解母亲的做法,当自己到了母亲的年纪,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

有一次去了石佛沟阿甘镇山寨村胜景山调研,无意当中发现了两个惜字炉,这让我惊喜不已。也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去了解母亲口中所说的惜字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据史料记载,惜字风俗早在宋、元之际已逐渐流行,那时的人们对传播知识的文字、纸张很是珍爱,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得用以裱糊、包裹,更不能随便践踏丢弃,必须送到惜字炉焚化。这种风俗绵延到明清时达到极致。清代的《独山州志》记载:“奎星诞节士子举行惜字会。兰中字纸,虽村氓妇孺,皆知敬惜。”因惜字结集而成的“惜字会”,除了读书人,大户人家与商人也参与其中,亦有地方官府购置田地,以田租专门用于惜字开支。由敬而生惜,到了宋代,就出现了惜字亭。从各种家训、小说、法规,也无不提醒着人们对于“字纸”应有的敬畏之心。

位于石佛沟阿甘镇山寨村胜景山山寨村北500米的山寨宝塔,就是惜字炉。惜字炉为覆钵式六角三级砖塔,似塔非塔、似亭非亭。通高5.5米。塔基呈六角形六面锥体,高1.1米,每边宽0.9米,覆钵(瓶式)高1.6米,最大周长5.7米;塔身为楼阁式三层,龛内雕刻图案,刻有楷书“福”“禄”“寿”三字,中间填有牡丹、梅花、太极等花纹,旁边有碑文记载,宝塔始建于1920年9月。炉口面南,为焚纸入口,上方刻有“敬惜字纸”四个字,字体已经剥落,但能看得清。当地老人说,位于老祖庙山脚下原有的宝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山体滑坡,原来的宝塔倒了,现在看到的宝塔为此地原有清代宝塔废址所建。宝塔对面山坡上也有一个同样的塔,那是2000年山寨村村民自发捐款,模仿老塔尺寸新建的,焚纸入口上方刻有“敬惜字纸”清晰可辨。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关于建造惜字塔的历史记载,发现惜字塔的建造很有讲究,而且来自于八卦,如,方位的天父地母卦,天为父,天父指建筑物的高度;地为母,地母指建筑物地基的宽广度。还记载了指示惜字塔坐山方位的亥山纳震卦,是根据“文王八卦”与“二十四方位”结合而成“一卦管三山”而定位。惜字塔图示设计的方位为“坐亥山朝巳向”;再根据“纳甲法”寻找出它的卦位是“亥山纳震卦”。依此卦位为基准,可继续推算出惜字塔的吉凶尺寸及施工日期。为了给惜字塔找到最吉利的坐向、高度、地基宽度,以及破土、砌石、起造时以及适合主司建造者生辰的日子,可谓煞费苦心,也足见先民对造惜字塔的重视。

当地的百姓将这惜字炉当成祈福的宝塔。可见,文化的传承是需要敬畏的,也需要成为一种信仰。或许信仰就是一盏长明灯,不会令人迷失方向吧。惜字炉,这个小小的建筑上,折射出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历史。在惜字炉缭绕的青烟里,那些虔诚的文人士子十年寒窗,金榜题名,锦绣文章,书生报国,青史留名……纯粹的信仰成就了他们的人生,成就了让后人仰视的璀璨文化。

余秋雨在他的《中国文脉》一书中这样描述:老家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上去,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即便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会这样做。他还说,渔民如果出海打鱼,一定会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然后把这叠字纸压在船舱底部,才敢出海远航。原来,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灵性的,对字纸有大不敬是罪过,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敬父母同罪,认为敬惜带字的纸,必有福报。所以民间就有了“敬惜字纸”的规矩和习俗。不要说读书人对字纸不敢亵渎,就连农夫也对字纸充满敬畏与尊重,可以说,“敬惜字纸”是古代先民自发自觉的普遍行为。

这让我想到,喜欢读书的犹太人也有个与“敬惜字纸”习俗相似的传统,在教堂里专门设一个存放废弃书籍的地方。废旧书刊、凌乱手稿从不乱扔,这个地方被称做“书冢”。据说,在犹太人家庭里,母亲会把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去舔书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觉书是甜的,希望孩子从小爱上书籍爱上阅读。

2012年2月广东省新会文化局文史研究专家最近在江门市圭峰山发现一处文化古迹---“字冢”,属清代文物。字冢为馒头形坟头,约长1.7米、高1米余。主碑字有0.5 米见方;另一块石碑刻“咸丰七年字纸灰七埕”,以石桩形式竖于其东南约1 米处。“咸丰七年”即1857 年,是清代文物。村民们认为中国文字太神圣,只有刻碑设冢,造塔供奉,焚香叩拜,才能显示对文字的尊重。

中国人对汉字的尊重,使得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独特的中国汉字成了最重要的传承者,至今,在电脑键盘时代,我们仍能读懂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同样无比辉煌的古埃及文明,现在,除了金字塔仍高高矗立在世人面前外,它的古文字已无人能识,它的古文献已无人能懂。卓尔不群的中国汉字,与承载了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各种古文字比起来,无疑是尊严无比的。

 

字纸,代表的是文化。“敬惜字纸”也就是要求敬重和爱护文化。小时候,妈妈经常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也就是说仓颉造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天雨粟,是因为仓颉造了文字,值得庆贺;而鬼夜哭,则是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会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无太平日子,连鬼都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据说,仓颉的头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见神明。他抬头可以看到奎星圆曲的形状,低头可以观察龟壳的纹理和飞禽走兽的足迹。所以,仓颉收集了世间众多美丽的图像,综合而成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

苏叔阳曾经撰文说:“文字之所以被如神明般敬惜,是因为它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期的最主要的标志。有了文字,人们才可能为世上的一切命名,阐述对它们的认识,并且把这一切流传下去;人类才会有历史,历史才会有意义,人类才会彼此了解,人与自然的一切学问才会诞生、继承、发展。而中国的方块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小型的信息库,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和生命所系的精神。”写到这里。对于母亲的“敬惜字纸”的做法,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敬意!虽然母亲的举动没有达到去传承文明的高度,但至少让我知道了“敬惜字纸”的道理。

事易时移,今天新文化的突飞猛进使得电子化、文字化、数码化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任何资讯瞬间可以传到,任何东西都可以从网络上看到、买到,现在的孩子们也鲜有懂“敬惜字纸”的道理,字纸的地位没有过去那么重要,字纸被乱弃,各种宣传资料,广告传单,塑料包装,无一不是文字,字纸的滥用与日俱增,对于字纸叶没有了敬畏之心。“惊天地泣鬼神天雨粟”对现代人来说是天方夜谭了。

如今,我们做不到对字纸“务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于河内,或埋于土中”,“惜字炉”也渐渐被淹没在历史烟尘中,但“敬惜字纸”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仍有存在和发扬的价值。在我们提笔落墨时,对相传为“龙颜四目”的圣人所造之字还应存敬畏之心。假若有一天“惜字炉”还会回来,我们就把它立在心里。在心里,与它相对,将那弃掉的字纸交付温和的火苗去做最后一次阅读。

(0)

相关推荐

  •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开篇诗明代 凌濛初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集句诗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字字句句有来历,变变幻幻永无穷. 惜字亭的由来古 ...

  • 仓颉祠的光焰

    我有一间书房,四壁皆书.这些书,由千万个文字排组成百态人生大千世界万种风情.没有了文字的罗列,这些书就不能称其为书,只能唤作一堆白纸.翻来覆去,只有无知的迷茫.虽然人类的睿智并不只存在于文字之间,但文 ...

  • 清末南京汉西门石城桥头的“塔”与“亭”

    清末南京汉西门石城桥头的"塔"与"亭" 明建都南京城,内城垣有十三座城门,其中西城垣辟五门,自上(北)而下(南)依次为: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 ...

  • 字祖仓颉文化|旧时普宁的文人事

    偶然翻国外大学院校图书馆找老照片看着玩,突然就看到一幅民国时期拍摄于山西临汾可能是塔墙之类建筑中所嵌一石碑刻:仓颉造字处,颇有意思,按其上纪年可知为清乾隆四十九年之物,估计现已不存在了吧. 也找找广东 ...

  • (启书原创)今日文章说古物——字库古塔

    化字成蝶 从嘉陵区晏家乡沿乡道土路至西充车龙方向前行约2公里,在西溪河上游支流旁,峰回路转中,眼前豁然开朗,此地平阔,风景绝佳. 这里潜藏着一座南充西路地区唯一的字库塔,县志以及旅游资料上并无记载.当 ...

  • 谷雨收寒,在普宁的山间找寻“字祖”的遗迹

    "谷雨收寒,茶烟扬晓,又是牡丹时候".常言雨生百谷,所以春雨绵绵的季节里,就有了一个节气,叫做"谷雨". 谷雨(图:王维宣)     中国民间,素有谷雨祭仓颉的 ...

  • 《汉字蕴含的美学》阅读答案及解析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①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 "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q ...

  • 义津,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

    义津,曾经是枞阳三大重镇之一,与枞阳.汤沟齐名. 她,座落于菜子湖畔,北与桐城相望,东与庐江毗邻,南携雨坛之手,西与桐城金神隔湖而居.是枞阳东北角非常著名的商业重镇,商业辐射范围可达数十里甚至近百里. ...

  • 历史烟尘中的新疆七一棉纺厂!曾经的“七纺人”你们还好吗?

    这是一栋1952年建设的老楼,七一纺织厂21号住宅楼. 它隐藏在大片的现代高层住宅楼中,共有三层,斑驳的外墙现在已是灰黄色,不少窗户已破碎没有修缮,从三个单元敞开的老旧木门望进去,楼道十分昏暗. 这座 ...

  • 绘画太像老师了可能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原创2021-06-01 06:01:00·国画雅集 绘画很多画家都是先拜师后学画的,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老师的一些绘画理念和绘画的技法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影响到 ...

  • 混动作为过渡车型,也会随着时间被淹没在历史潮流中?

    混动作为过渡车型,它还能活多久?根据目前的市场来说,混动还能活多久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目前来说纯电动技术以及各个方面没有完全成熟的状况下依旧会继续存在,虽然目前新能源纯电动车型是大势所趋,但是新能 ...

  • 马一浮:历史烟尘中的鸿儒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取自<庄子>"其生若浮"之义,浙江绍兴人.马一浮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q ...

  • 西安故事:消失在历史烟尘中,兴隆巷佟家大院旧事

    民国时期南大街 图/@陶浒绘 雍正年间的西安城一派衰败景象,残破的城墙.坑洼不平的路面.冷落的商铺,处处显得颓废毫无生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上,往来的行人勉强支撑着所谓的商业气息,一间间毗邻的店铺百无聊 ...

  • 回望那些历史烟尘中的旧物

    本期是"走进养心殿"系列的第九期.请你欣赏几件古代的棋具. "琴棋书画"一直是中国士人遣兴抒怀的风雅之事.其中于棋一道,千年来高手层出不穷,举国顶尖的棋手称为& ...

  • 历史倩影16:嘉诺撒修女的事迹淹没在历史烟海中少为人知,留下诸多遗憾

                           -- 这是一个专注研读教会历史的窗口公众号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 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 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创立于意大利的嘉诺撒 ...

  • 淹没在历史中的女医

    家庭中医药杂志 2021-03-08 13:07:22 多年前,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着实是火了一把,让很多中国人也对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女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宣传中医中药这方面,中国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