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山西《翠湖撷萃》作者•刘凤凯 主播•喜洋洋
作者:刘凤凯
主播:喜洋洋
编辑:小鹿
翠湖撷萃
炎夏如花,自然想到热情似火。
避暑在昆明 ,到那翠湖悠哉半天,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且不说那《苏堤》上的垂柳牵动着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人流各自的心绪,更不说海棠树林那青白小果果荫下跳左脚舞的阿老俵阿俵妹们,穿着民族服装,敲着手鼓,弹着自己手工制作的土琵琶,唱得喜笑颜开;跳得热汗横流的那傻样。这都不是我之所爱!随便浏览一下而已。毕竟有些热,还是走人好。
穿梭在东来西去的《阮堤》上,抑或是《苏轼》上观荷时,油然想到了那杨万里诗中的“映日荷花 ”,早已“别样红“了。田田的荷叶相依相靠。只有躺在水面的圆盘小叶还柔柔地拥抱着碧水绿萍。我总在痴看那尖尖小荷,咋不见“早有青蜓立上头”呢!儿子笑我“此时有什么青蜓!”也是的,正午三刻,它们早就去“点水”去了!
当然,也少不了用憨包相机照下那:池塘生翠萍,鸭戏柳荫下;那青萍分合的别般美艳,那般难得的惬意凉快。
我随口云:
鸭破绿萍荷泛花,
碧丝荫中水乡家。
画舫夏花琶琶动,
几度翠湖听莺话。
世事说巧它就真巧,漫步走过一座小石桥时,看见桥廊上刻有名人题名曰:《听莺桥》三字。这《听莺桥》是一座七八尺宽的双人过的小石拱桥,也许风景幽雅,适合文人口味,故在石栏上刻有那三字。桥下枯躺着一张精致的可容三两客乘坐的画舫小舟,上有盖顶窗牖之类,让人联想到“画舫”之意。此时,无人自横地斜靠在老柳荫下,孤寂地被数米高的绿色长叶茭白掩映着,那柳下池水满布绿萍,碧绿欲滴。两只雄鸭追逐着一只母鸭破萍而来,似乎想讨游人的施舍,见无动静后,“嘎嘎”两声又破萍离去了,那分开一线的萍踪随鸭远去,又慢慢聚合起来。现出那幽幽柳下的一方青绿。你说有没有几分诗情画意?于是乎,才随口有了上面几句口水诗。
走游了半天,累了,且坐堤边石坎上小作休憩一会吧。
我的天,一排垂柳丝在眼前数米外飘荡,仿佛巧手女人编织的串珠帘子。
帘外是无尽的绿:柳丝的浅绿,田田荷叶的浅白与淡蓝交织的绿,那数点不艳不妖不媚的妃红点缀其中,风“不失时机”地送来缕缕有穿透性的淡淡荷香。
高处的茭白叶儿,高傲地唰唰作响 ,那低伏的水面上青萍互相紧密依偎。远处房顶上的白云也把昆明数天疾雨洗过的皎洁湛蓝的天空呈现给人们,那几朵飘动的白云令人目驰而神往。
这就是昆明的一块令千千万万人流连忘返的“翠”湖园林!有了周边人家的红墙黄瓦,金粉玉饰,岂不就成了货真价实的“翡翠“么?
云南人真有智慧,用这绝妙的“翠“字来对这“湖”加以“冠名”!
《老残游记》中描写济南风光是“三面荷花一面柳,半城山水半城湖。”我想,刘鹗要是能“穿越时空燧道“一游昆明翠湖 的话,真不知他要有多少感慨呢!岂止“一湖山水半城湖”啊!正胡思乱想时,年轻母亲带着两三岁的穿戴彝族服装的小女孩在面前晃动。小姑娘的穿戴是这翠绿中的别致,不失商机的女人为小孩照相摆姿式。我早已将小孩摄进我的相册中。孩子母亲伸头看了很满意,我趁机问了她,知道是来游的文山彜族母女。
当这几人照完相后,儿子不知从何处买来一纸桶泡萝卜,有圆形如“三全凌”大的,很好吃,酸甜适口,年近五十的儿子用牙签戳着送到我口中,说解解睡意!那方形大块的估计淹泡时间长了,酸得噤牙齿,一层不太辣的丘北红辣椒粉洒在白萝卜上,也有几分姿色。
几块酸萝卜咽下,精气神似乎更增了几分,真舍不得离开这“神仙赐与”的地方!
昆明翠湖四季皆美。
因她的美,引来了冬来春归的西伯利亚的千万只不辞辛劳的红嘴鸥。那羽毛如莹白雪 片,尖喙似火红的“红嘴鸥”,翩翩于蓝天碧水间,喧嚣抢夺游人手中的面包时的可爱,令千万男女老幼流连忘返。嬉笑盈湖。
“红嘴鸥“数十年“按时飞来又飞去的“壮举”,给春城人民带来的幸福指数,无法统计,也无须统计。一言以蔽之:美不胜收,欢声如潮!
至于说到花花草草,昆明一年四季:鲜花不败。
春城是春的城 ,春的姹紫嫣红也是碧玉般的翠湖更加靓丽的一道道无法忘却的风景线。
只要你存乎一心,昆明翠湖会让你处处能拾萃!
原创
创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