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 : 发热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是外感病多见,内伤杂病也有发热,但热型不同。李杲曾在《内外伤辨惑论》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说:‘‘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

发热的临床证型较多,总的可分为外感发热(包括风寒发热、风温发热、湿热发热等),多属实热;内伤发热(包括阴虚发热、阳虚发热等),多属虚热。由发热时间分为潮热(外感潮热,如日晡潮热,每至午后4时左右热势增高;内伤潮热,多以血虚、阴虚为多,常在午后或夜间发热,也称为骨蒸劳热)、往来寒热(寒热交替发作,一阵寒一阵热,每日 l次或数次,或数日 l次。如外感的少阳证及疟疾等)。由发热的部位分为外热内寒(多属假热真寒证。张景岳说:“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假热者,外虽热而内则寒,脉微而弱,或数而虚,或浮大无根,或弦芤断续,身虽炽热而神则静,语言谵妄而声则微,或虚狂起倒而禁之则止,或蚊迹假斑而浅红细碎,或喜冷饮而所用不多,或舌苔虽赤而衣被不敛,或小水多利,或大便不结,此则恶热非热,明是寒症,所谓寒极反兼热化,阴盛隔阳也”)、外寒内热(系假寒真热证。张景岳说:“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假寒者外虽寒而内则热,脉数有加,或沉而鼓击,或身寒恶衣,或便热秘结,或烦渴引饮,或肠垢臭秽,此则恶寒非寒,明是热证,所谓热极反兼寒化,阳胜隔阴也”)、上热下寒(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大便溏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为戴阳证,为虚脱证候之一)。

【病因病机】现就常见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分述如下。

1.外感发热  主要有风寒发热、风热发热、风湿发热。

(1)风寒发热:由时令当寒、非时暴寒、早晚受寒,体虚不谨,感而发热。症见头痛身痛,无汗恶寒,拘紧无汗,苔白,脉浮紧。

(2)风热发热:由时令太热,热淫所胜,或应寒反温、应凉反热,温热之邪,犯袭肌表,传人经脉,而致发热。症见身热多汗,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闷,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风湿发热:由冒寒晓行,感受雾露,或汗出雨淋,湿从外受,从而发热。症见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痛重,脉见入濡数。

2.内伤发热  主要有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

(1)血虚发热:由病后体虚,热伏血中,或思虑劳伤,耗伤阴血,血虚生热。症见身热自汗,心悸乏力,面白唇淡,脉细无力。

(2)阴虚发热:由嗜辛食辣,饮酒无度,津耗阴伤,或失血血少,或阴血素亏,阴虚火旺,而成阴虚发热。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昼则安静,盗汗心烦,手足心热,两颧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3)气虚发热:由饮食劳倦,损伤正气,或本原气不足,气怯神离而成发热。症见昼则发热,夜则安静,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头痛自汗,舌淡红、苔白,脉虚细。

【辨证用药】

1.外感发热  以解表为主。

(1)风寒发热:治以辛温解表,方用加味香苏饮。

处方:紫苏叶、陈皮、香附、荆芥、防风、川芎、生姜。

方中紫苏叶、荆芥芳香辛温,发汗解表,开腠理,散风寒;防风解表祛风;香附理三焦之气;川芎行血中之气;陈皮理肺脾之气;生姜辛散。共收解表散寒除热之功。

(2)风热发热:治以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

处方: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牛蒡子、芦根。

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芳香辟秽解毒;荆芥解表散寒;桔梗宣肺利咽;竹叶清热除烦;牛蒡子、薄荷疏风散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共收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

(3)风湿发热:治以疏风散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处方:羌活、独活、川芎、防风、藁本、金银花、连翘。

方中羌活、独活能散周身风湿,疏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驱太阳经风湿,治头痛;川芎祛风止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共收疏风散热利湿之效。

2.内伤发热  以补虚为主。

(1)血虚发热:治以补血清热,方用四物汤加减。

处方:川芎、当归、生地黄、白芍、秦艽、黄连。

方中川芎、当归、白芍调血补血;改熟地黄为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秦艽除虚热;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合用则补血调血、阴清热。

(2)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用秦艽鳖甲汤。

处方:地骨皮、青蒿、银柴胡、鳖甲、秦艽、知母、当归。

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清热;当归补血和血;秦艽祛风邪,除虚热;地骨皮、青蒿、银柴胡清内热以除骨蒸。共收滋阴清热之效。

(3)气虚发热:治以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生姜、大枣。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当归补血;升麻、柴胡能升举下陷之清阳;生姜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陈皮理气。合用则能升清降浊,调和脾胃。本方为甘温之剂,根据甘温出大热的理论而能治气虚发热。

李杲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典型医案】

例一

夏某,男,39岁。主诉发热3周,用青霉素、磷霉素钠等治疗不效,求治中医。

症见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身有恶寒,体温37.6℃以上,不咳,舌质淡红、苔薄,脉见浮。

证属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以发表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加味。

处方:桂枝15克,白芍l4克,荆芥l5克,防风l5克,桔梗l5

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发热已退,腰痛消失,关节疼痛以下肢为重,脉弦。上方加羌活15克,牛膝l5克,5剂而愈。

例二

郑某,男,61岁,干部。主诉高热不退,于16天前住院治疗,诊断为高热待查。开始白细胞偏低,后逐渐正常,其他各种检查,如菌培养等均正常,胸片正常,排除结核等疾病,但高热仍不退,体温每天在37~42℃。

症见每天高热,午后为重,发热汗出,不恶寒,乏力,口不渴,舌质微红、苔白少津,脉见弦滑。治以护阴清热,方用白虎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200克,知母l5克,黄柏l5克,青蒿50克,大青叶50克,玄参l5克,沙参l5克,板蓝根15克。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高热仍在。其家属问我石膏是否20克,答为200克。因药房看错,误为20克,少了l0倍,药力不足,因而高热不退。遂将石膏用至200克再服。2剂后,体温降至37.4℃以下。体温等已正常,但仍乏力,此高热后体力未复,是为热后恢复期。

[笔者按]  石膏,又称锡石(《名医别录》)、软食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本草纲目》)、白虎(《药品化义》)。中药书中多谓其“辛甘大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泻火,收敛生肌”等功用。张锡纯认为:“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则远过于诸药。《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学衷中参西录》。

对于石膏在治疗外感实热时用生石膏还是用煅石膏,书中记述不一。张锡纯认为,用煅石膏治外感实热证不亚于毒酒,“医者多误以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竞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关于石膏在实热病中用量,张锡纯说:“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张锡纯认为:“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无不退热之理”。中药处方中药的用量,是以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计算的,即一两等于31.25克,一钱等于3.125克。

“且尝历观方书,前哲之用石膏,有一证用至十四两者(见《笔花医镜》);有一证而用至数十斤者(见《吴鞠通医案》);有产后亦重用石膏者(见《徐灵胎医案》,然须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笔者在治疗某些外感病发热时,也必用生石膏,一般为20~60克(旧制半两至二两),多者也到200~240克(旧制七八两)。对于发热者甚效,未见有何不良反应。安全平稳,价钱便宜,患者更易接受。

【附方】

加味香苏饮(《医学心悟》)  组成:紫苏叶、陈皮、香附、炙甘草、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川芎、生姜。功用:发汗解表。主治:四时感冒,风寒发热。

银翘散(《温病条辨》)见“感冒”。

羌活胜湿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功用:疏风散湿,解表清热。主治:风湿表热。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冲任虚损,各种血虚证。

秦艽鳖甲汤(《卫生宝鉴》)  组成:地骨皮、柴胡、鳖甲、秦艽、知母、当归,青蒿、乌梅为引。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主治:风劳病,午后潮热,骨蒸盗汗。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

(0)

相关推荐

  • 加味香苏散治疗外感加减法

    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卷二.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兼行气滞之功效.主治四时感冒,寒热头痛,咳嗽. 名称 加味香苏散 出处 <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 紫苏叶.陈皮.香附.甘草.荆 ...

  • 外感头痛小经方——葛根汤

    韩某,女,53岁,农民,丧偶.主诉头痛三日余.患者自诉近一周因受凉出现感冒症状,时有鼻塞.头晕.头蒙.憋胀感,偶有流清涕.咽干.咽痒的症状,曾口服伤风感冒胶囊及阿莫西林胶囊,未见明显好转,近三日头晕头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汗证

    出汗一证临床常见,可以出现在其他某种疾病中,如外感病.内伤病等均可伴有本证.常见的有自汗.盗汗.局部出汗(以头汗.手足多见).半身出汗,还有血汗.黄汗等.现将自汗.盗汗.偏沮分述如下. (一)自汗 自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不寐

    不寐即失眠,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称为"不得眠"或"不得卧",是以不易入寐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根据不同证情有如下表现:就寝初即难入寐:寝中易醒,醒后难以再寐:寝中时醒时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寒证

    寒证指全身畏寒或四肢厥冷而言,是由于阳虚而引起,又称虚寒证,属于里证.不是外感表证所引起的恶寒. [病因病机]本证属里虚寒证,由于阳气虚弱而发病.<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炙脔(梅核气)

    炙脔现称郁病,俗称梅核气.由情志怫郁,气机郁滞所致.王安道谓:"凡病之起,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西医称本证为神经宫能症. [病因病机]  由于七情内伤,脏腑气机失和.&l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面瘫(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俗称面瘫.吊线风,属于中医的"口喎""口眼喁斜""风中经络"等病范围.中医古籍早有论述. [病因病机]人面部分隶五脏,三阳经脉或起止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历节风(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相当于中医的"痹病""历节-'肾痹""骨痹-'虺赢""鹤膝风"等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积聚(胃结石)

    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病证.然积与聚不同:积有形固定,痛有定处,属血分脏病:聚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属气在腑.<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日:"积者,脏病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便 血

    便血是指血从大便而下,又称肠风.脏毒.或先便后血(远血),或先血后便(近血),或单纯下血,统称为便血.<素问·阴阳别论>日:"阴结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肾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肾泻又名晨泻.鸡鸣泻.五更泻,与西医的慢性结肠炎相当.临床多以肾虚论治.然除肾阳虚衰外,尚有其他因素可以导致,分述如下. (一)肾虚火衰 [病因病机]<素问·六节脏象论>:"肾主 ...

  • 『诊疗手册』实用中医诊疗手册→泄泻(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的"泄泻-'肠风-'下利,,等病范围,以病程缓慢.反复发作为特点,老幼皆可发病.泄泻是指排便稀薄.次数增多,甚则泻出如水而言.孙文胤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