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17)龙战于野——走出大家一起失败的误区

易经(17)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大家都是失败者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序言中开宗明义:称明朝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其实《水浒传》和《金瓶梅》也是这么写的,用普通人的笔法描写了那个时代,唯一能做的事,要不是勾搭妇女,要不就是打打杀杀,剩下的全是颓废和无聊。水浒传也没有一个成功者,金瓶梅更是。

黄仁宇说造成明朝那些杰出人物失败的原因在于“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这就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很多腐儒把这段解释为,阴居阳位,与阳大战,终果不妙。

站在周文王的角度,肯定不是这个本意,周易是具有启蒙作用的,周文王就是拿周易的新价值观去反对旧的商纣王的鬼神观的,所以若说以臣作乱这肯定是低估了周文王的本意。

周文王的意思就是说,价值观落后的时代,大家身处其中,全是失败者,没有成功者,这一点我们从不远的清政府末期就可感知。

清政府末期,从林则徐到曾国番,到李鸿章等,并非没有精英,反而是精英辈出,但这些人物最终没有一个是成功的,都是惨败者,当时的文化也好,制度也好,精神理念也好,都到了必须革除的时候,所以,从天子到百姓,个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易经的坤卦讲的就是理念问题,阴随阳生,阴阳交替相互作用从而才有新的机会。

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要有不断突破的勇气和能力,而坤卦则是坚定地相信这个信念,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这样的境界。

圣人驻世的任务就是教化万民,让大家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圣人则做到坚定地相信圣人的话,并照做。

以易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的进化,到了周文王这一代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也周开国前300年路不拾遗的原因。

周宣王之后,周王有烽火戏诸侯这一出,导致周文王建立的价值观的崩溃,于是春秋战国500年战乱,人头滚滚的大争之时代才会出现,那个时代也正是考验整个华夏的500年。

春秋战国是真正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一个缺少思想武装的组织是多么脆弱?中国人的大历史应该是最有感受的。国民党的部队当年进村,老百姓是躲着的,而共产党的部队进了村,老百姓是保护着的,拿生命来保护着。

近代中国是一个脆弱到什么程度的中国?

任何一个像样的小国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

九家云:玄黄天地之杂,言乾坤合居,夫曰相和,曰合气,曰合居,则战之为和合明矣,皆与许诂同也,而万物出生之本由于血,血者天地所遗氤氲之气。

正是流血而生新中国,才用新思想武装自己,新价值观塑造了自己。

阴至上六,坤德全矣,故万物由以出生,然孤阴不能生也。

荀爽云:消息之位,坤在于亥,下有伏乾,阴阳相和,故曰龙战于野。坤为野,龙者阳。

说文云: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乾凿度云,乾坤合气戌亥,合气即接。

天玄地黄,其血玄黄者,言此血为天地所和合,故能生万物也。

在天地昏暗,民族无前途的日子里,鲁迅写过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其血玄黄的德之本。

比起曾国番这一流委曲求全保自己功名的,谭嗣同的血才是光照千秋的玄黄之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能够跑却没有走的君子,其妻也因此追随他而死,这才是真正的玄黄之血,附上谭嗣同发妻李闰的诗句: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我有理由认为,周易的正面精神就是这种为追求正义,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流血的精神。

而不是近代腐儒解释的,与乾主争位,这是道德价值观里,包含了为了追求理想而敢于牺牲的那种信念。

康熙日讲易经,那些腐儒给康熙的解释也是,阴盛而害阳之说,大家要防着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一种小人心态,所以整个清一朝就终日在防着汉人坐大的恐惧里,导致其精神理念越来越小,格局不够,而至国家创新精神让位于保守态度。

假如告诉这个帝王,你若没有先进的思想,国家就会如明朝一样衰败,导致流血于野,他也许会是另一种格局。

象日: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阴至上六而极,故曰穷。

价值观的更新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人信仰什么?和雷锋时代肯定是不同了,雷锋是专心做一个镙丝钉。

现代年青人的精神是什么?人类总是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的。

龙战于野,穷尽也!

历史上大家都是失败者记载太多了,唐朝末期,基本上唐玄宗之后的大多数时间,整个社会玄黄之血,这是继春秋战国和五胡乱华之后的失败者。

明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复壁,于谦死了之后的明朝,上上下下都是失败者,到了清朝全国更是这样。

龙战于野。

龙是乾卦的喻指,是说,这种逆境下,只能起来斗争的意义,类似于:“枪杆子里出政权”。

因为周文王写这段时还被关着,他是希望自己万一不幸被纣王杀了,自己的子女能挑起国家的大梁,去为理想信念而战斗。

后世没有人敢这么解,谁这么解谁就脑袋搬家,所以到清朝以后留下的大多数关于儒家的记载都离题千里。

这里不得不说,打倒孔家店的深远意义。

中国几千年了,一直陷于治和乱的轮回中,所以孔家店并没有解决中国这几千年的问题。中国到必须有新的思想时候了,易经是经历了三皇五帝,再经历了近千年夏商两朝后横空出世的新思想。

这个新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就相当于清末的马克思主义或者三民主义这样的东西。

这就到了易经提出这个大使命,思想和理念的革新。

假如不打倒旧的,那是那个全社会都是失败者的结局,所以把旧的打掉,用更新的思想来武装社会组织。

向雷锋学习,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镙丝钉,其意义就伟大了。

回顾一下历史,没有先进思想武装的政权是多少脆弱!

没有思想的政权又有多么单薄!

曹操死后,曹丕就让汉献帝给自己禅位,但这个政权没有任何思想武装,只能拿国家的利益来作分封,稳固政权的办法那么老套,以至于曹操打击了一生的世家再次当权了。

司马懿就出身世家,是个厉害的角色,大家都知道你曹家政权是夺来的,所以心里并非那么尊敬。

一个没有先进思想武装的政权有多脆弱呢?司马懿并非从一开始就想着要夺取曹家江山了,曹操和曹丕在的时候,他属于潜心修练阶段,电视剧里把他夺权心的膨胀过程放在张郃之死。

当一个人觉得血的颜色能够给自己带来甜头,以后的曹操家和司马家,就会反复使用这个手段。

汉家人(曹家人)忍气吞声,以后的故事,就会反复忍受这样的折磨。

司马懿一直处心积虑把曹家的家将给弄死,比如杀张郃獠牙毕露、戏精附体:诸葛亮假借李严圣旨要退兵,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退兵不能追,谁追谁死,张郃也知道。

张郃是皇帝派到司马懿帐下必要的时候代替司马懿的,这一点司马懿自己心里明白,所以就用张郃请来的出击圣旨命令张郃出战。一直嘴上不断地夸耀张郃的武勇。

张郃果然被如愿乱箭射死,司马懿哭得死去活来。连司马师和司马昭都看不下去,道:“爹的戏,是不是太过了。”

有人闯进帐篷报告,说司马懿哭晕过去了——人生如戏,一生都必须是个演员,刘备死了之后这戏精就是司马懿了。

电视剧里这一段描写非常高明:

张郃的死讯传回洛阳,皇帝曹叡愤怒地吼叫。

等司马懿回来,曹叡赐酒给司马懿,司马懿喝下酒,在路上就要吐出来,小儿子司马昭却突然明白了,说:“爹,他不会害你,张郃死了,皇上只能靠你了!”

司马懿一拍大腿:对呀,是我乱了。

但是司马家夺得的这个政权,同样没有任何先进性。

导致了五胡乱华这样大惨剧,就像华夏心头巨大的伤疤,大家都没有赢,故事的结局都很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