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142)人皆要知道有进即有退
易经(142)君子渡人亦度己
厦门大学的洁洁良被留党察看,这位同学没有出来表示任何歉意,此事是否对她有哪怕一些警示也是有意义的,网上很多的大V认为这件事处理不当,网友们则认为不能这么放过她!
群体的激愤已然转到厦门大学身上,网友挖出了大量厦门大学学生各种反华言论,当然还有一些奇葩老师。
人皆有一死,死在进退失据上,也有死在不知进退之上,重于泰山OR轻于鸿毛,其本质在进退。刘邦打下天下,分卦功臣,韩信一定要当个王,而张良却主动退让要从赤松子游,却不过功,居了留侯。还有一个叫陈平的,也一直推却,只做了侯。
六三,观我生进退。
我生,我之所行也,即我生在世上一言一行。
一个是一个君子还是一个小人,看他的出处,圣人常言,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又言,真有大才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皆兼进退之义,此全视乎世以为去就者也。若大观之主在上,惟患我之不能用于世,不患世之不能用我。
陈平这个人,在整个汉初,每到关键时候都起到了逆转的作用,刘邦与项羽相拒,他派人去发流言说,亚父范曾功高自傲,后来项羽派人来谈事,先弄华宴待之,听说项羽的使臣,假意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人,撤去了酒食,以粗食待,这样竟然让楚营里的人心不稳,谋臣自危而走。
到后来刘邦被凶奴大军围困,陈平竟然送礼让冒顿放了刘邦。再后来,抓樊哙,去诸吕,立文帝,这个陈平对于汉室稳定立下功劳非常之大,但他一直就没有居功要职,关键时候都是挺身而出,你用我的建议,马上去执行,不用建议也没有关系,就藏着。
陈平这个人即使在史上的名气和张良比起来也要低很多,刘邦说的三个厉害的人,中间也没有他。
知进退的陈平,还有樊哙,当时刘邦进了咸阳城,满室财宝美女,他也是心动,这个樊哙说了一句:“君将为富家翁哉!”点醒了刘邦,分卦诸将,樊哙也是低调为一侯罢了。
韩信被刘邦在云梦抓住,带到长安,降为侯。有一次韩信去了樊哙家里玩,这个樊哙是膝行迎送。行事极低调了,没有一丝皇帝国戚的娇贵。而韩信却长叹一句,现在我竟然和这样的人同一个级别了,可以看出这个韩信,在那种情况下依然心不知足,为他的身死压了最后一根稻草,吕后怎么会留下他呢?吕后的妹妹是樊哙的正妻,怎么能不将这些事传给刘邦和吕后听。
周公曰:士,君子出处之际,既度之人,又度之已,六三居下之上,是其所处在可进可退之间,然则当何所取衷哉?惟反观已之动作施为,能成天下之务,则从而进,时当通而通也;不能成天下之务,则从而退,时当塞而塞也。但取决于已可矣。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孔子释象曰:君子之进退,有道存焉,而要皆视乎我也,苟不度德量时,贸贸然旅进旅退于其间,则失道者多矣,观我生以为进退,则其进其退,我皆得而主之,何至于有失哉?
进退二字,存于古今,皆难矣。退不失时,进以遂志,两者皆无过焉,道在观我所行而不在物,自修其身,内省产疚,斯以退不狎于不顺,进不迫于违时,其庶几矣。
马云在绿公司演讲,开始用了稿子,讲话时充满了敬畏。这大变化,大概是一种观我生的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