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02中医治疗痛风药方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2

中医怎么治疗痛风

痛风属中医“痹症”,“痹”字出现在医学文献是1973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其中有“疾畀(痹)”、“踝痹”及“足小指痹”。古人对治“痹症”,用什么方法呢?,是用灸的方法

《五十二病方》(也出土于1973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治疗痹症,常用的药物有:“乌喙(huì音,指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乌头是大热,搜风入骨,除湿痹寒痛,其它几味药,同类协同。这说明,在夏商时期,祖先就认识到痹症,包括痛风,是寒症、湿症

痛风的前期,红肿热痛,是热还是寒?

中医也有用三妙散,有黄柏、苍术、牛膝三味药,来燥湿清热,消肿止痛。怎么理解痛风初期这个热?“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身体感受了阴邪,阳气抗其外出,出现红肿,如三妙散,除正邪相争郁热(黄柏),除湿(苍术),补肝肾(牛膝)。身体的局部的热肿,其本质,乃身体的元气的衰弱,邪气(风、寒、湿)侵袭,元气尚在抗争,表现为红肿热痛

邪气力量强大时,“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元气的衰弱,感受外邪风寒湿,“外内相合”,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乌头汤”的方子,对治历节病,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桂枝汤”能对治寒疝,或阳气大衰,不能达于四肢,寒邪痹阻,手足麻痹疼痛。乌头对内寒,祛寒止痛;桂枝对外寒,调和营卫散外寒。在经方中,乌头的量很大,用到5枚,一枚约30克,就有150克。桂枝三两,依汉制,约50克。

这么大的药量,古人告诉会出现什么效果:“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服药之后,唇舌肢体麻木,昏眩吐泻,或如醉酒状,这时,脉搏、呼吸、神智无大的变化,称之为“瞑眩”。是有效果的征象。若呼吸、心跳加快,脉搏间歇,甚至神智昏迷。则为中毒,急当抢救。

《中国药典》规定:制川乌、制草乌,内服用量为1.5—3g;熟附子内服量为3—15g。用药时不能超剂量。

1981年考古出土的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国家铸造的法定衡器),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司农铜权重2996克,按照当时一个铜权重为十二斤计算,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折合,一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汉代当时的1两约等于15.6克。李时珍的话:“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误导中医院校的中药、方剂教科书: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取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从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计量统一采取“公制”,即1公斤=2市斤=1000克。为了处方配药计算方便,又规定按照以下的近似值换算:1市两(16进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经过以上的演变,我们现在把古方中的一两,统统当作一钱,也就是3克

医者用药,剂量按照药典,很多病其实治不了。用到了古方的量,也是如履薄冰,因为你不合法,不合俗了。医者不敢用,患者不敢吃,可惜的其实。


文章页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