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的是正能量,而非鸡汤
在“拾遗”的文章里看到下面这样一段话,大概最能说明“正能量”与“鸡汤”的区别。
“我父母去世了,好难受。”
“出去走走,散散心,时间久了就好。”
——这是正能量
“我没钱,好难受。”
“出去走走,散散心,时间久了就好。”
——这是鸡汤
不难看出,正能量,是可以帮助人解决问题的,如同赐予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人一束明亮的光,而鸡汤不能,除了带给他人心理上短暂的鼓励与安慰,并不提供出路与答案,而且,它放之四海,千人一面。
拿两个高考作文题来举例。
2006年广东卷: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2005年全国卷: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与铭记”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显然,前一个属于“鸡汤”题,“天使”是什么?该如何去雕刻?只能牵强附会理解为“塑造美好的品质”,无非是善良、爱心、理想、信念……最终写下来的必然是一篇假大空的鸡汤文,且毫无新意。
后一题则充满了正能量。忘记什么?记住什么?会引导学生去思索,需要从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切入,写下来的文字必然有属于自己思想上的火花。
从去年开始,高考作文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叫做“任务驱动型”,简单来讲,就是指作文题只提供一个事件或者情景,其中产生一个或几个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需要学生从正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这,就是正能量。这样的题,毫无疑问,胜过这些年来诸如“心灵的选择”、“踮起脚尖”、“谈意气”……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也会避重就轻地选择鸡汤,过度迷信它的营养。比如,有的父母总喜欢在孩子耳边说“要做一个好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为人要讲诚信,要善良”、“要刻苦努力,不怕吃苦”、“要勤俭节约,要懂得珍惜”……这些鸡汤式的语言,说一次新鲜,反复地灌输,不但毫无作用,而且极易使孩子对这些原本非常美好的期望,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滑向我们不愿看到的反面。
为什么说这是做父母的一种避重就轻,是因为,在我看来,倒出这样的鸡汤不但毫不费力,还可以标榜自己的“苦口婆心”。要孩子做一个好人,自己先得做一个好人,尤其在孩子面前,与人为善,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自己“做一个好人”的实际收益,来熏陶与感染孩子,让他在不经意间找到“做一个好人究竟有多么重要”的答案,这就是正能量。当这样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孩子的内心,带来的效应,不言而喻。
很多正能量是我们给不了的,比如,要启发一个人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单靠自己的处境与经历缺乏说服力,不妨,搜寻一些极其贴近生活实际和对方理解力的成功人物的真实故事,由他们代替自己现身说法,同样,这也是正能量。
所以,与其在空间和微信里发一些鸡汤式的句子,或者转发一些鸡汤满满却又空洞无比的文章,不如认真地去思考思考当下自己的生活,或者好好地读几本书,从中获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