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崔氏得姓地“崔邑”考
《章邱县志》(明万历版)章邱县知县阳平董复亨撰(简称董志),共六册。均为毛笔抄写本,现存章丘县档案馆。其中:沿革 东汉 隶属青州部济南国,省阳丘、菅、猇三县入东朝阳。杜预云:县西有崔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崔氏(城),即此。”古迹 古城 即崔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不知何年遗墟见存。考之《东汉郡国志》属东朝阳。杜预曰:县西有崔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即此城。新城在县北七十里大清河之滨,墓详,遗墟见存。朝阳城 在县北五里。按《汉书功臣表》:高祖七年三月壬寅,封华寄为朝阳齐侯。又按《王子侯表》:孝宣本始元年七月壬子,封广陵厉王子圣为朝阳侯,高齐废入章丘,隋复置,改曰临济。唐属济州。宋咸平四年,复省入章丘,以其地为临济镇。古城在镇东,杜预曰;西北有崔氏城,丁公邑。
《章邱县志》(清道光十二年)卷四 古迹考载:崔氏城 在县治(注:今绣惠镇)西北七十里大清河之滨,俗称土城。
《水经》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注云: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崔氏者也。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城。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城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岸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城东有东西旧沟,阔可三四丈许,深可四五丈许,为漯水故道。古漯由崔氏城北迤逦而东南,经临济镇北又东经故朝阳城南。今济水自漯旧沟之西口,而注于东北矣。又按:董志,误作新城云莫详其始,而疑县西一十五里之古城为崔氏城,张志所引亦有疏漏,今竝正之。
《章丘县志》(现代新版)第二章 建置 春秋初期,西部属谭国,西北部隶齐国赖邑。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齐国灭谭国后属齐国。公元前680年(鲁庄公十四年),划北部大田宁戚的封邑,称宁邑(今刁镇永清寺)。公元前547年至490年,齐景公划台为晏子封邑,称台邑。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齐景公划西部封大臣崔杼,称崔邑(今黄河乡土城)。
《章丘地名志》章丘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河出版社1999年10月济南出版,第257页载:土城 位于(黄河)乡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属华庄村委会。村西靠黄河大堤……土城,古名崔氏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崔成请老于崔。”杜(预)注:“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唐书·宰相世系表》:“齐丁公伋嫡子叔乙让国(笔者注:应为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城。”《县志》载:“崔氏城在县治(旧章丘城)西北70里,大清河之滨,俗名土城。”《水经注》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成(崔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东郭)偃与(棠)无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
《通志·二七·三·以邑为氏》:“崔氏,姜姓。出齐丁公嫡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杜预云:'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魏嵩山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1022页载:崔邑 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春秋齐地。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 氏族典 第一百九卷 崔姓部录考,中华书局影印版 第三四九册之0五页)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
《东野轶闻·三河考》( 李炳炎,清末古皋即今邹平码头乡人):崔邑,“今考其地,由章邱土城北,东入县境,至草庙头南,经李家马头西越甜水庄北,过寄驾塚南,穿两王家码头之中,出东南而入邹平减河故道也”。
《高唐齐音》(吴连舟,章丘秀水人): “崔氏城, 在邑西北七十里大清河之滨”,“武水当年抱郭流,崔成曾此请菟裘。征西老子分明註,莫向猇城饶舌头。” “水经漯水经崔氏城北,杜预释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城,盖今之土城也。”诗的意思:武水(漯水)当年抱着城郭流,崔成曾经请求在此衣食送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