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到底怎么样了?
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人生的方向。在小学的作文里,我们总是不遗余力的赞美老师的无奉献,但其实真正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并没有几位。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遇见一个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老师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对于任何人都是这样,鲁迅先生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自己在日本学医时的老师藤野先生,他对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极其照顾,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也很深厚,可惜在鲁迅回到中国以后,两人就没有了联系。
师生结谊
鲁迅先生是一个战士,他把手中的笔当作自己对抗黑暗时代的武器,写下了一篇又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因此人们在提起鲁迅的第一印象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在鲁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藤野先生》是少有的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这部作品写于1926年10月,当时的鲁迅正在厦门大学担任国文系教授,此时的他已经40多岁了,人已中年,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笔下满满的都是温情。
1903年,藤野先生在仙台医专担任解剖学教授,这所学校是当时中日外派留学生的一所指定学校。鲁迅去日本留学期间就读的就是这所学校,藤野先生就是他解剖学科的老师。
就像鲁迅先生在自己文章中写的那样,他是一个对待学术极其认真的老师,对于学生们要求极其严格,在当时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的学生需要留级,很多学生因为低于50分而恨藤野先生的“不通情理”,于是便嘲笑他的北方口音以及他马虎的穿衣风格。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习解剖课的三个学期,得到的成绩分别是60、60、58分,成绩并不算很高,但是都及格了,这让当时的很多日本学生不满,在当时中日矛盾激烈,中国被日本看低,在校内的很多日本学生看来,鲁迅身为一个中国学生,根本不可能得这么高的分数,一定是藤野先生给他透了题,有些人甚至还直接拿着鲁迅的笔记查看了一番,这件事对于鲁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羞辱。
在这种环境下,藤野先生对中日学生一视同仁的作风,感动了鲁迅。鲁迅把藤野看作是自己的恩师,也是自己在日本最重要的朋友。在他准备休学弃医从文时,藤野先生并不支持,但也尊重了他的决定,临走前曾也将自己的一个照片交给了鲁迅,鲁迅先因为当时手中并没有合适的照片,说等到了中国将会寄照片过来,可惜他们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半生思念
鲁迅先生创作这部作品并非是一时兴起,他对于老师的思念已经积攒了半生。在出版日文版作品集时,鲁迅先生多次嘱咐出版社一定要将这篇文章加进去,他希望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写的这篇文章,除此以外他还多次委托在日本的友人替自己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可惜收获寥寥,1936年夏天重病中的鲁迅依然在寻找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出生于1874年,同鲁迅一样,他的家族世代行医,在他小时候,父母把他送到了日本的私塾学习,当时日本私塾主要教授的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汉学、算盘等科目。或许正是这种教育经历,让他对鲁迅先生极其欣赏。但是不久日本就展开了“明治维新”运动,全国上下以学习西方技术为荣。
私塾毕业之后,藤野考入到了名古屋的县立医学院学习,毕业后留在了学校,在此期间他还去了东京帝国大学进修,进修结束之后就职于于仙台医专。1907年,东北帝国大学与仙台医专合并,留下的教师都有在外留学经历,藤野先生对英文和日文并不精通,因此没有成功考到外国医学院,所以在两所学校合并以后,他就被辞退了。
之后他并没有继续去别的地方任教,他讨厌当时各所学校中日本学生对于中国的鄙视,于是他选择自己在老家开设诊所行医,藤野先生性格和善,从不欺骗病人,看到贫苦的人,他也常常不收取诊疗费。
鲁迅先生直到去世都没有打听到藤野先生的下落,其实在1935年的时候,两人是有机会再见面的,当时藤野的长子藤野恒弥在汉语老师那里看到了日文版的《鲁迅选集》,从汉文老师那里得知《鲁迅选集》中写的那个老师很可能就是自己的父亲,他把这本书带给了自己的父亲。
看到这本书,藤野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作家,后来藤野恒弥的汉文老师曾采访过藤野先生,他本来要将采访记录发表出来,可惜因为一些事情并没有及时发表,就这样,鲁迅与藤野先生错过了一生。
1945年8月10日,藤野先生和往常一样去自己的诊所给人们看病,诊所的房东看见他之后发现他的脸色不好,希望他先在诊所休息一会儿,不要立刻就去病人家中行医,但是藤野先生并没有这样做,在行医途中,藤野先生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藤野先生的故事令人感到可惜遗憾,他与鲁迅之间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一位来自弱小国家的学生在异国他乡,孤苦无依,面对他人轻视,面对社会的不公,遇到了一位对自己尽职尽责的老师。这对于身处黑暗的人来说,该是多么温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