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口糜
[概述]
每于经期出现口舌生疮、糜烂,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者,称“经行口糜”。本病历代文献中少有记载,但临床每有此病.近年常有报道。
[病因病机]
本病历代医家虽无论述.但根据其病变部位,主要表现在口、舌。口为胃之门户,舌为心之苗窍,故本病之发生, 当责之于心,胃二经。病因主要是热。而热有胃热、虚热之别。
一, 胃热 多嗜辛辣香燥之物、膏梁厚味,肠胃蕴热,阳明胄经与冲脉相通,经行胃热挟冲气上逆,薰蒸而口糜。
二、阴虚火旺 多思劳虑、耗伤心阴,心主血,胞脉属心络于胞中,经行阴血不足。心火愈亢,火性炎上,发为口糜。志火内动、阴液受损一令经行阴血不足,虚火愈亢一一>火邪炎上一今发方口糜。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口舌生疮、溃烂,经后渐愈.故诊断并不困难。
二.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白塞氏综合征相鉴别。后者口腔粘膜溃破不随月经周期变化。 .
[辨证论治]
本病总因于热,治宜清热为主,实者清热泻火;虚者,养阴清热。
一,胃热薰蒸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每值经行口糜,舌烂口臭,月经量多,色深红。
2。全身症状:口干.欲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3。证候分析:肠胃蕴热炽盛,冲脉隶于阳明,胃热挟冲气逆上.而致口糜口臭。热伏冲任,则月经量多,色深红。
(二)治疗
1。治则:清胃泻热。
2。方药:凉膈散(《和剂局方》)
大黄 朴硝 甘草 山栀 薄荷叶 黄芩 连翘 竹叶 蜜(少许)
方中大黄、朴硝清热泻下以泻肠胃之热,山栀、黄芩,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竹叶清疏肠胃之热。全方重在清肠胃之热,导热下行,自无薰蒸之患。
若脾虚湿热内盛者,则口糜或口舌泡疹,脘腹胀满,大便溏臭。治宜芳香利湿,可用甘露消毒饮(《温热经纬》)。 .
飞滑石 绵茵陈 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
方中藿香、薄荷、蔻仁,菖蒲芳香化浊,黄芩,连翘清热解毒.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贝母,射干清咽化痰,合而具化浊利湿之效。 ,
二、阴虚火旺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口糜,舌尖红赤,溃烂疼痛, 口燥咽干,伴月经量少,色红.
2。全身症状:五心烦热,卧不安神,舌红少苔,溲黄量少,脉细数。
3。证候分析:阴虚火旺,火热乘心,经血下注,则虚火益盛,故经行口糜,舌尖红赤溃烂, 阴津不足,则口燥咽干。阴血不足则月经量少、色红。五心烦热,卧不安神.舌红少苔、溲黄量少,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证。
(二)治疗
1.治则:滋阴降火。 ,
2.方药:可用知柏地黄丸或五女煎加减。
(1)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滋肝肾之阴.泽泻.茯苓引热由小便而出,丹皮.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降火。
(2)玉女煎(《景岳全书》)加秋石、青果.
生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方中右膏清泄胃火,熟地、麦冬、知母滋阴降火, 青果酸涩敛溃,秋石咸寒降火,牛膝引热下行。经行口糜是指阴虚火旺,心火上炎,或胃热熏蒸,致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口舌糜烂,呈周期性发作的病变。
诊断依据
1.在经前1周之内或正值经期,或在经净后3、4天内出现口舌糜烂,有周期性发作者。
2。通过妇科及眼科检查,须排除狐惑病。
证治概要
经行口糜病发于口舌,主要特点是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有规律地反复发生在行经期间或经行前,经净后非经期则自愈。多由火热炽盛熏蒸所致,临证须分清实热、虚热的不同。治疗总应清热为主,虚者滋阴降火;实者苦寒直折,清热泻火。
分证选方
一、阴虚火旺证
[主症] 经期见有口舌糜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头晕腰酸,夜寐不安,尿少色黄。舌红尖,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常用方] 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
熟地黄24g,山药、山萸肉12g,泽泻、茯苓、丹皮lOg,知母、黄柏各6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口干舌燥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加强养阴生津之力。
2.如大便偏软者,去熟地黄、知母,加炒白术、炒扁豆健脾补中。
[按语]
1。本方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妄动的患者,脾虚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使用。
2.据报道:方中黄柏、丹皮、知母、熟地黄、山萸肉、茯苓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丹皮、熟地黄有抗炎作用[”。另据报道:以六味地黄丸去丹皮、茯苓,加黄柏、炙甘草,治疗虚火型复发性口疮52例,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l一2个疗程后,痊愈
10例,显效4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
[参用方]
l。滋阴降火汤(《医方集解》):白芍、生地黄、玄参各12g,当归lOg,黄柏、知母各6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主治:经行口糜,心烦不寐,口干喜饮,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颧红,月经先期,色鲜质稠,舌红少苔,脉细数。
2.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生地黄15g,竹叶、黄连各lOg,木通、甘草各6g,莲子心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心泻火。主治:心阴虚而心火旺所致的口舌疮赤糜烂,心胸烦热,口渴唇干面赤,小便赤涩刺痛,舌尖红赤,苔少,脉细数。
二、胃热炽盛证
[主症] 经行见有口舌糜烂,口臭,口干喜饮,胸闷纳呆,尿黄,便结。舌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
[常用方]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芒硝、甘草各600g,栀子、薄荷、黄芩各300g,连翘1.2kg。上研为粗末。每次6g,加水300ml,人竹叶7片,蜜少许,煎至210ml,食后温服,每日2—3次。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l。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山豆根以清热利咽。
2.胸膈胀满者,加枳壳、瓜蒌以宽胸理气。
3.目赤肿痛,心烦易怒者,为肝火偏旺,加龙胆草、夏枯草清泻肝火。
4.伴月经先期,量偏多,色深红者,为兼有血热,加赤芍、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
5。口燥咽干,烦渴尿少,舌红少津,为邪热伤阴之征,加玄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按语]
1.本方清上与泻下并行,而泻下是为清泻胸膈郁热而设,适于中上二焦邪郁生热之证。
2.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忌用本方。
3.据报道:方中连翘、黄芩、大黄、竹叶均有抗菌、抗炎作用。
[参用方]
1.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黄各30g,麦冬6g,知母、牛膝各4.5g。用水300ml,煎至200ml,温服或冷服,每日1剂。功用:清胃滋阴。主治:经行口舌糜烂属胃热阴伤者,伴见烦热VI渴,牙龈肿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且干,脉滑数。
2.清胃散(《兰室秘藏》):生地黄12g,当归6g,丹皮9g,黄连3g,升麻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有积热所致的经行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出血,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疗效评定
1。治愈:经行口糜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2.好转:经行口糜减轻。或VI糜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复发者。
3.未愈:经行口糜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