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为什么年少离家后再没回家乡会同

粟裕为什么年少离家后再没回家乡会同

原创孔甲丙2021-04-24 21:00:05

中国人对于家乡的情结总是复杂又深沉,不论中国人在那个地方取得多大的成就,始终都有对家乡的眷恋。之所以说对于家乡的情节复杂,是因为除了“落叶归根”朴素思想之外,还有着“衣锦还乡”这样的想法。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十七岁离家就再也没回家看一眼,哪怕他满身荣誉。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粟裕。他少年离家后,再也没回到家乡会同,这是为何?

粟裕

年少离家求学

一九零七年,粟裕出生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枫木树脚村虽然是乡下的村子,但是,粟裕家却并不贫困,比起很多参加革命的同志,粟裕家甚至可以说是家境殷实。粟裕的父亲粟周亨是清朝末期落地的秀才。

粟周亨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人也忠厚老实。饱读诗书的粟周亨对粟裕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儿子的教育上。影响大并不意味着成功,这位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并不能称得上是成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甚至有些失败。

虽然,粟周亨落第不中,但是,他靠着祖上留下的一些资产还有自己的精心经营,也将生活过的不错。虽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至少生活吃喝不愁,甚至还有富余之处。但即使如此,十数载寒窗苦读仍然对粟周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份影响便体现在他对孩子的教育上。

粟裕从小就对读书十分感兴趣,他喜欢读书求学,喜欢这学堂中学习新知识。但是,他的父亲却并不把教育放在首位,还时常把粟裕从学校叫回家中。后来,这位父亲甚至干脆就不再同意让粟裕去学校,想让他安心在家,好好料理家中的事物,接受自己的安排。

青年时期粟裕

如果粟裕接受了父亲的安排,那么这世间可能只会多一位商人,少一位驰骋沙场的开国将领。很显然,粟裕选择了后者。粟裕从小就是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他并不喜欢自己父亲对于自己的约束和管教。他也讨厌被父亲从学堂叫回家,替他管理家庭账目。

父亲自以为和谐富裕的家庭却让粟裕感到压抑,反感,年少的小粟裕想要逃离。一九二四年,粟裕想要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因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常德,这也就意味着粟裕要离家很远去读书。

粟裕很了解自己的父亲,他觉得父亲一定会阻拦他离家读书,所以他选择了不辞而别。一腔热血的少年只想到离开,却并没有把事情考虑周全。粟裕走到一半才发现自己带的盘缠不够了,他去不了常德。此时的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么回家,要么继续往前走。

但是问题又接踵而至,没有盘缠,他该如何往前走?回了家他还能出来吗?当时年仅十七岁的粟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给家里写一封信,请求家里寄给他继续赶路的路费。在信中,他向父亲表明了他要去常德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意志。

他在信中写道:“讨米也要走。”粟裕的父亲被粟裕坚定的决心所感动,他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这个儿子是不会服从自己的安排。作为父亲,他还是选择尊重粟裕的选择。

粟周亨的身体在那时候就已经不好了,而粟周亨自己也预感到了。粟裕这一次的离家求学,很可能是他们父子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了。所以,粟周亨让粟裕的哥哥把粟裕接回家,他想和儿子隆重地告个别。

那天粟裕回来了,粟周亨看着眼前离家的孩子,不禁眼眶一热。这一次见面,很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粟周亨为粟裕凑足了路费,还宴请了乡里为粟裕送行。

看着年少意气风发的粟裕,粟周亨还是忍不住哭了。或许是他觉得自己做父亲还不够成功,或许是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又或许是他不敢想象自己十几岁的孩子会在外受到怎样的苦。

那天,粟裕还是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从会同出发到常德学习。离开的时候,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但他却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开,竟然是与家乡永别。

英雄的革命道路

粟裕离开会同老家的时候,也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他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所以,一九二四年那一年他到常德时候,已经错过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招生时间。无奈之下粟裕只能通过远房堂叔的关系进入第二师范附小插班读书。

粟裕从小就勤学好问,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更是视若珍宝,格外珍惜。为了抓紧时间学习,弥补之前的差距,顺利考上第二师范学校,粟裕读书读到后来直接生了一场大病。

一年之后,粟裕成功地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学习的这段时间里,粟裕接受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可以说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学习,也是粟裕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为常德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等特点让常德成为了湘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中心。当时很多的先进分子都聚集在常德这里,宣传新思想,发起新运动。

社会上很多宣传新思想的先进分子的各种激昂演讲给学校里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也逐渐接受新思想,和社会上很多的进步青年一样,也纷纷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粟裕所在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也不例外。

当时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分为两大派,一边是进步派,一边是保守派。进步派的学生觉得保守派的学生落伍,陈旧,没有一点青年的样子。保守派的学生觉得进步派的学生疯狂,不可理喻。两派别的学生矛盾越积越深,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因为一个多次在常德篡夺革命政权失败的国民党右派的故意寻事,震惊湖南乃至全国的“省立二师事件”爆发了。这次事件之后,进步的青年遭到了学校的强烈压制。而粟裕,也是通过这次的事件接触到了大量的新思想和进步书籍。

他看到外面混乱的世界,看到了慌张无措的人民,看到了被无辜杀害的同胞,他明白,旧社会的方法俨然是行不通了。所谓“破茧成蝶”,不冲破黑暗如何寻得光明呢?从那天开始,粟裕就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立志为中国人民创造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六月,粟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还不到两个月的粟裕就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那时他已经是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的班长了。

在军队中,粟裕的军事才华渐渐显露。粟裕出色的军事才华让他屡立战功,他在部队中的职位也一直在升。自从一九二九年之后,粟裕相继升了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位。

自从粟裕参加南昌起义以来的几十年里,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多次靠着他准确的指挥和巧妙的军事策略力挽狂澜。

也正是因为粟裕对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成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样的重要职位。

对故土的情思

粟裕自从十七岁那一年离开会同前往承德求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会同。这也成为了他心中的遗憾。

李白曾经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离开家乡多年,粟裕也曾无数次触景生情,想念起会同老家的景象,想念起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可是,这么多年以来,他还是没有回去过。

在战事纷乱不休的日子里,粟裕有将近十年都没能够和家人取得联系。

除了在一九二八年,粟裕在参加湘南起义之后随朱德 ,陈毅上到井冈山,在井冈山上,粟裕给很久没有联系的父母亲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粟裕告诉父母,不用担心他。他还说自己有贵人指路,过得很好。

从那之后,粟裕就再也没有和家里联系过。后来,在一九三五年,红军第六军团长征途中经过会同。红军第六军团的团长萧克和粟裕关系很好,他也知道粟裕很久没有和家里取得联系。于是他就派人在会同一带寻找粟裕的家人,试图为粟裕的家人带去粟裕的消息。

最后,他们没有找到粟裕的家人。但是,他们找到了一位在粟裕家做工的人,并且托他给粟裕的母亲带去粟裕的消息。老母亲得知粟裕在战争当中不仅平安还过的很好的消息后,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可是粟裕还是没能够亲自联系上自己的家人。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粟裕又重新与家人取得联系。很可惜,随着“皖南事变”的爆发,粟裕又再一次断了与家里的联系。

之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粟裕一边指挥部队,对付敌人;一边又牵挂家中亲人,担心他们的生死。直到一九四九年,在粟裕统领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的时候,当时在上海念书的侄子找到了粟裕。叔侄相见,让很久都没有见到家人的粟裕百感交集。

当侄子告诉粟裕,母亲依然在世的时候,这位将军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情感,留下了复杂的泪水。自从他十七岁离家开始,他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见到母亲了。如今得知母亲还在人世,他既欣喜又觉得心中有愧。

拒绝回家的机会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粟裕并不是没有机会回家。也曾经有可以回家的机会,摆在粟裕的面前,但是粟裕拒绝了。

一九五一年,已经离开家乡二十七年的粟裕正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职位。偶然的一天,他和自己的部下聊天。在聊天当中,他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的很多往事,想起了那段艰难又光荣的激情岁月。

聊着聊着,粟裕的心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回家看看。”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对工作人员说,他想回老家看看。

粟裕本来以为自己回老家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请几天假,自己回去就行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对他说:“当然可以了,只不过,首长要回老家,恐怕需要一个加强连护驾才能过得了雪峰山。”

这一句话可着实把粟裕吓了一跳,自己只是回个老家而已,还要兴师动众搞一个加强连护送自己。他觉得工作人员有点小题大做了,他问工作人员为什么。

工作人员解释道,因为粟裕的老家在湖南会同,也就是湘西。想必大家都听说过“湘西悍匪”,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湘西仍然是新中国匪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虽然,一九四九年的时候,四野大军南下,曹里怀中将率领第四十七军专门在湘西剿匪。经过一年多与悍匪的对战,到一九五一年那时候,湘西的匪患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地形复杂高山密林的湘西,已经一个悍匪都没有了。

尤其是粟裕回家必经之路的雪峰山,雪峰山又称天险,地形复杂,山深林茂,最适合土匪藏匿。本身粟裕回家的道路就不好走,如果再有土匪出没,那么,粟裕的人生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为了保证粟裕的人生安全,才要派出一个加强连护送他回到湘西会同老家。

粟裕一听这话,连忙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不是他调不动一个加强连,而是他觉得如果因为自己要回老家求调动一个加强连,实在是浪费军力,麻烦组织。

粟裕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谦虚,十分低调的人,如此兴师动众的,实在不符合他的行事作风。在了解到自己回家如此麻烦之后,粟裕就将回家的念头放在心底,再没提起过这件事情。之后的日子里,他都是一心扑在军队的建设上。

除了一九五一年的回家机会,一九五九年的时候粟裕也有一次可以回老家的机会,但是他还是拒绝了。

一九五八年,军队里批判教条主义,粟裕也因此离开了军队。离开军队的粟裕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好好休养。之前战争年代打仗的时候,粟裕患病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一些病根。一个人的状态突然从忙碌变为清闲,就容易出问题。

粟裕也不例外,他的身体出了一些状况。因此,一九五九年二月的时候,粟裕决定去南方养病。途中经过长沙的时候,粟裕的秘书建议他可以回老家看看。

但是,粟裕当时处于失意的状态,心中郁闷,拒绝了秘书的提议。他不想让自己这样失魂落魄地回到老家,但是他还是在长沙停留了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长沙正在开一个全省会议,会同县的县委书记和副县长也赶到了长沙开会。家乡的两位“父母官”来到长沙开会的消息让粟裕非常高兴,他很想了解家乡现在的发展情况和新变化,于是他让自己的秘书安排自己于会同县的县委书记和副县长见面。

在见到会同县的副县长和县委书记之后,粟裕显得十分高兴,一改这么多天也来闷闷不乐的神情。他兴奋地问到自己家乡的变化,还问自家老房子背后的那几棵百年老树还在不在。

在听到两位“父母官” 说那几颗百年老树还在的时候,粟裕笑得像个孩子一样,他回想起自己童年时很多愉快又纯真的时光。会同县的县委书记和副县长还告诉粟裕,会同县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如今县里已经修了新公路,人民的生活也变好了。

粟裕听了之后,从心眼儿里为家乡的这些新变化感到高兴。看着如此高兴的粟裕,副县长和县委书记热情的邀请粟裕同自己一起回到会同,亲眼看看家乡的新变化。粟裕其实很想回去,但是,他还是拒绝了他们的盛情邀请。拒绝后的粟裕,显然有些失望和惆怅。

无法回家终成遗憾

自从上次粟裕拒绝了会同县县委书记和副县长的盛情邀请之后,他也就再也没有回到会同县了。此后的粟裕也一直都处在逆境当中,粟裕想高高兴兴地回家乡。

有些事情可以等待,但是时光从不待人。后来的后来,粟裕也就老了。他的身体状况逐渐不尽人意,粟裕要回老家的路途十分坎坷,不好行走。所以回老家对于当时的粟裕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他也就很少再提到回老家的事情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粟裕因为脑溢血发作住院了。躺在病床上的粟裕,看着雪白的天花板,他想起了前不久自己的一个会同老乡来北京走亲戚,从老家会同带来的几斤冬笋。冬笋的味道可真香啊,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故乡的美食勾起了粟裕很少提起,但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思乡之情,可以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风烛残年。

躺在病床上,往事一件一件涌上粟裕的心头,从一九二四年那一年离家求学,到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现在自己躺在病床上,自己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为人民探索光明道路的伟大事业里。

如今自己已经年迈,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这个时候再不回家,恐怕真的无法再回去了。想到这里,回家的欲望突然变得十分强烈。粟裕向医院提出,他要出院,他又趁着自己还有些力气的时候回老家一趟。

但是,粟裕的身体情况远比他自己想的要糟糕。医院经过一番认真的研讨之后,觉得粟裕这时的身体根本不适合远行,更不可能翻越重重山脉,回到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当医院把讨论结果上报给中央的时候,中央也陷入了两难。

老将军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太多,他想回家乡的愿望,朴素又强烈,实在没什么理由拒绝。可是,他的身体已经不支持他回去了。最后,出于对粟裕身体的负责考虑,中央还是没能够同意让他返乡。

但是,老将军的心愿还是要满足的,不然那就太残忍了。中央决定让粟裕的老部下张震将军,代替粟裕回老家一趟。一九八二年一月,张震带着粟裕对家乡强烈的思念来到了湖南会同。

他认真的拍了很多粟裕家老宅的照片,还细心地请了粟裕家的乡亲们。乡亲们在了解到粟裕将军十分思念家乡的情况后,纷纷主动合影,还拿出了很多家乡特产,让张震给粟裕带回去。

张震

看着乡亲们朴素又热情的样子,张震向乡亲们表达了感谢。当张震带着这些会同特产和照片回到北京给粟裕看的时候,粟裕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他躺在病床上听张震讲着他们在会同的所见所闻,脸上的神情放松又享受,可是眼神中还有着遗憾与向往。

但是能够这样,他已经很满足了。粟裕拿着家里老宅的照片看了很久,就好像是自己已经回去了一样。遗憾是肯定有的,但是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再看到家乡的景象,他也知足了。

一九八四年二月五日,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一代名将与世长辞,当年那个叛逆的孩子也不再叛逆。我不知道粟裕将军在离家六十载里有多么的思念家乡,但我知道,他当年的离开让中国人民有了更光明的未来。

收藏
举报
90 条评论
  • 有民间传言,粟裕的老家不在会同。

    回复 ⋅ 10条回复6 
  • 粟裕,天才军事家,战功赫赫却为人低调,世人几人能够做到?

    回复 ⋅ 1条回复43 
  • 哎,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回家看看老母亲的。

    回复99 
  • 有世人不知情的原因,所以粟裕大将不想回到会同

    回复6 
  • 那确实8天前

    粟裕大将永垂不朽!

    回复7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