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乐生 || 走进烟火古泉州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顾乐生,75岁,主任医师、安徽省科普作协委员、安徽省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作,著有《海石花》《舟行记》等散文集。
走进烟火古泉州
01
泉州古城位于泉州市中心,北依清源山,西傍晋江,东南面向台湾海峡,四周早已被繁华所包围。
我刚从城北五里的清源山下来。清源山的树木被一夜的春雨浇灌得满满的,薄雾缭绕,阳光在绿色肆意铺陈的枝枝丫丫上撒下星星点点的红光。
清源山是泉州的母亲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以降,“儒、道、释”共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圣迹。唐天宝年间,泉州还曾用清源作过郡名。
清源山自古就有36洞天,18胜景傲世。特别是座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北端的,巨大宋代花岗岩老子造像,一直呵护着山下美丽富饶的晋江平原,承载着泉州人的精神寄托和向往。
清源山历经千百年的波澜壮阔,这时山上更绿了,山下烟火气更浓了。
对于清源山老君岩,易中天在《走进清源山》一文中说:“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
我远远看去,老子安祥地坐在浓荫环合的青山之中,静静地注视着山下的尘世;当我走近石雕像时,则见老子寿额、大耳、长髯,正闭目冥思于天地之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楼观台上的梵音,犹闻在耳。
听说,老君岩石像四周,原先建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后来道观被焚毁,正合了老子“天人合一”之道,自此老子与青源山融为一体,屹立千年。难怪,泉州人始终信心满满地认为:“青牛自去,紫气东来”,“西出函谷,圣显清源”了。
02
清源山把夏天拦在了我的身后,我乘着清凉走进西街。
开元寺山门,南临西街西口,双塔迎候着我们,我把双手合掌放在胸前,内心平添了些许安定和平和。因开元寺下午二点才开门,我只好随着观光的人流涌进这个喧闹千年、古风依旧的街区。
虽然还不到阴历二十六日的“勤佛日”,但西街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早在宋元时代,这里就是泉州最繁华的地方,今天依然如此。好在泉州人并没有大拆大建,重新改造。西街从开元寺到钟楼,不过几百米,红色的古厝、古宅、小洋楼依然保存着最完整的原始风貌。街道窄窄的,两边一路门店,有手工饰品、文创用具、闽南特产和花俏小吃。当然小吃店最多。因想到泉州名点“碗糕”,我便尝了尝现做的发酵煎糕,还是别有风味。
开元寺斜对面西街游客中心观景台正在维修,我只好找到东头“有鲤”奶茶店,点了杯咖啡,上了四楼天台。哇噻,这里视野开阔,正是观察拍摄东西双塔和西街的最佳场所。
坐在我右边的是深圳来的小伙子,他上午刚逛过开元寺,晚上就要乘高铁回去。他热情地向我介绍自己游泉州的感受:泉州是一个有烟火气的古城,历史遗迹很多。别看泉州经济总量在福建省位居第一,但是隐没在繁华古街古巷背后的泉州人,低调,懂得生活。
他指了指西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眼前宛如姐妹并肩而立的双塔说:“开元寺山门里有一副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正是泉州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临走,他建议我,别忘了到涂门街关帝庙去看看。
坐在我左边的是南昌来的姑娘,她利用双休日来看看泉州开元寺里这对举世闻名的东西双塔。“东边是镇国塔,西面叫仁寿塔。这可是泉州标志性建筑呵。”她告诉我,这对中国最高的石塔,始建于唐末五代,初为木塔,南宋时才改建为石塔。双塔均为五层,40多米高,相距约200米。双塔就像两个金刚大力士,护卫着开元寺,历经千年,巍然屹立。
“你看,多漂亮。我已把双塔拍了下来。”
我顺着她介绍的取景框,远远望去,双塔如双桅,仿佛一艘大船正泊在古港泉州湾……。我定了定神,只见双塔塔顶上,高耸的古铜色葫芦状塔刹盘上,由八根铁链向下系住了八个檐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那外翘的塔檐,每个角脊下都系着一只风铎,风动铃响,梵音袅袅……。我俯看西街上滚滚红尘,有感而发:“双塔凌空闻佛语,西街尘世乐升平。双桅船靠刺桐岸,尽是归乡朝圣声。”
戴着口罩,测过体温,验过健康码,进入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名莲花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更名为开元寺,迄今已有1300年历史。虽寺庙主体建筑多系明清重修,但仍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的经典布局,即在中轴大雄宝殿院落两侧另建东西塔院。眼前,大雄宝殿与东西双塔鼎足而立,气势恢弘,是古泉州乃至大中华佛教文化的重要景观。
众所周知,东西石塔落成之时,正是佛教在中国成熟时期。自鸠摩罗什东来,达摩渡海北上,玄装西去,已过去八百年。在这八百年间,佛教在我国交流传承过程中,不断被接纳吸收,发扬广大,并与我国传统儒教和道教深度融合,早已中国化了。
你看,这东西两座石塔,八角形、五层五檐、仿木结构,玲珑剔透,可它们全部都是用闽南花岗岩榫眼接合,相砌而成。每层楼阁,四门四龛,其两侧外立面都刻有精美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菩萨等雕像。西塔还雕有达摩祖师、梁武帝和孙悟空原型,古印度神猴哈奴曼。东塔上有一幅“薄荷示迹”浮雕,则是猪八戒人格化的最早诠释。
每座石塔塔基须弥座上有关释迦牟尼成佛等经变故事、民间传说和花卉图案等精美浮雕都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晶。
大雄宝殿红瓦重檐歇山式,面阔九间,立石柱百根,高大宽阔,正面重檐间高悬“桑莲法界”四个大字。殿内供奉着五方佛像,梁柱斗拱上雕塑着人首鸟身的飞天乐伎。
大雄宝殿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皆雕有狮身人面像,殿后门前还立有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这些表现在寺庙建筑上的多元文化遗迹,不正是古泉州“海丝”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精神的具体体现?
泉州有三大丛林:开元、崇福、承天,尤以开元最盛,素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称。泉州是著名的侨乡,也是近半数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大家回到泉州,最希望的去处,当然是开元寺,在虔心礼佛过程中,祈求如愿,得个好心情,这也就成了全球闽南人的归乡之心,思念之情,千百年来丝丝连接着闽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文化情感。
03
天后宫,又称妈祖庙。南门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是祭祀湄洲海上女神林默娘祖庙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神庙。自郑和下西洋开始,大凡出使海外,必先到妈祖庙祭告、祈祷,“实仗神庥”。平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正月十五日“乞龟”活动,都是献祭的高峰,到时,天后宫热闹非凡。
天后宫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牌楼式、雕花斗拱、青石龙柱。屋顶重檐歇山式,屋脊反翘瓷雕八龙二鳄,角脊成凤尾,典型泉州营造风格。
山门背后连接戏台,戏台正对天后宫正殿。天后宫正殿台基座及柱基石雕,琳琅满目。“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中”等浮雕,空间动感十足。精美石雕与画梁雕栋的殿堂,相映成辉,彰显着女性神庙的至高无上和平安吉祥。
有意思的是,正殿前檐廊有青石龙柱一对,还有一对十六面的青石雕,为元代印度教石柱,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在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现象比我想象中的神奇得多。
妈祖,既非神,也非佛,妈祖形象源于真人真事。妈祖林氏默娘,是北宋莆田县湄洲岛民女,从小立志,矢志不嫁人,除专致医理,为人消灾防病;还热情助人,排忧解难;更以无畏之心,救助海难,不幸在救助中蒙难。沿海人民有感默娘为民忘我献身精神,建造妈祖像,作为海上女神供奉。久之,妈祖文化传播开来,在我国闽台港澳、东南亚,以致日本、澳洲、美国都掀起经久不衰的妈祖崇拜。
04
古城旅游摆渡车将我拉回到烟火旺盛的涂门街。涂门街又叫“土门街”,传说这里曾是修造双塔时存放土石的地方。改造后的涂门街保留了泉州自成一派的古建天然风韵,石基红墙红瓦燕尾脊的古大厝、平顶红墙的“手巾寮”、商住合一带骑楼的现代建筑,齐齐整整地把这条街打造成了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繁华地段。
泉州作为宋元时代世界最大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漫长的海上贸易住来中,外来宗教陆续在泉州落地生根,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并渐渐融入到当地民俗风情之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涂门街就是典型代表。在这条仅长1000余米的街道上,分布着大小13处宋元文化遗存,同时容纳着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十几种宗教。我沿街从西向东漫步,参观文庙、清净寺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还没走到东街口,老远就能看到关帝庙前的人气和香火。
关帝庙,也称通淮关岳庙,是关公信仰六大祖庙之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海内外很有影响,被誉为“泉州第一庙”。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勅令全国修建关帝庙。涂门街关帝庙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过的,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全面整修,而成现在的规模。
关帝庙,坐北朝南,由主庙武成殿和左右三义庙、崇先殿组成。三殿三进。一二两进殿堂分别并列一体,成硬山式,结构对称。因第三进已改建成三层红楼,前低后高,层次分明。第一进山门屋顶中间抬高,瓷雕一条盘日黄龙,反翘两脊各雕一条云雨青龙,两侧脊也各剪瓷青龙两条;二进燕尾脊上亦见青龙飞舞。三楼仿武成殿山门屋脊,中间抬高,中青、侧黄,四条飞龙盘宝瓶,反翘两脊青龙各一条。
三进角脊皆配有花、鸟、走、兽、道教故事和凤尾,加上红墙红瓦,整座建筑群,气势恢弘、五彩滨纷、阳光流传,熠熠生辉。
主庙武成殿,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右祀岳武穆王,上悬匾额“鼎汉立宋”,两侧有张飞等24位历史名将从祀。右傍崇先殿,祀关帝祖先。左依三义庙,祀刘、关、张,配祀诸葛亮和赵云。
泉州有祭祀关帝的传统,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还是求职、求财、求子,都要到关帝庙来拜拜。更何况关公一直被奉为“武财神”,是商界的保护神,很多人不远千里而来,也只是为了许愿还愿。
听说,关帝庙的签是很灵验的。难怪关帝庙门外人多,武成殿内就更加拥挤了。只见信男信女,有老人,也有年青人,他们先进香,为了专门求签,在拜过关帝后,侧身走到签案前,抽得一签,并拿着一对红色卦牌,跪拜到关帝面前,抛掷牌子,若是一正一反,应验了,就可以去付费解卦,反之重抽签重打卦,一般要重复三次为准。
我看他们虔诚、执著地相信神灵能帮助他们把握命运,觉得很有意思。心想,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信念,这就是信众吧?
05
做人要心安,是要有一点敬畏心的。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泉州五步一寺,十步一庙,有一句更具现实意义的话:“出门三尺有神明。”
泉州民间信仰庞杂,多神崇拜。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自不必说,仅民间信仰的神明宫庙就多得令人咂舌,这些信仰长期抚慰着信众的心灵,平和安祥。
时代进步,城市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随着变化而改变,这也必然会影响和改变着民间信仰和生活习惯。但我相信泉州人说的话:“千百年来,人间烟火与神明香火互相炙烤出的泉州人共同的精神烙印,对一切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感恩,始终没变,甚至历久弥新。”
泉州闹市中心立有一根喜迎八方宾客的飞天神柱,每次过往,都会让我想起泉州人说的话。
我记得,从清源山上看泉州古城,满眼都是红色的霞光,红色的墙,红色的瓦,红色的厝,那里有用中外文化炙烤出来的“烟炙砖”的红,那里有闽南世代风俗民情孕育出来的血脉亲情的红。
就在山前,还有一抹最亮丽的红,那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博物馆大厅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壁画“根”,据说是著名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用鞭炮烟火炙烤出来的,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
有人说古泉州是“半城烟火半城仙”,我相信。
(文中配图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