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倾注毕生心血的《小学识字教本》
陈独秀从第一次中共党代会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到1929年因严重右倾错误被开除出党,一直在纷繁的政治生涯中忙碌。但在此期间,他还不断收集资料、酝酿写作一部文字学术专著《小学识字教本》。书名“小学”有两层意思:一是初期识字阶段称“小学”,二是古人将文字研究称为“小学”。
陈独秀与北大国文系学生台静农谈到《小学识字教本》时说:“过去研究文字的人,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文字学学说,前人理论也有许多谬误,已不适于时代。我有责任创作一部典籍,赋予文字学以全新面貌。”
陈独秀一生先后五次被捕,最后一次是1932年10月。1934年他被判刑八年,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他在狱中进行绝食等各种斗争,争取到住单间的优待,并被允许看经史子集方面的书籍和写作。到1937年抗战爆发被释放,他在狱中完成了《小学识字教本》书稿大纲和条目分类。
他出狱后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住在同乡邓仲纯家,最大愿望是把书稿写完。邓家虽条件优越,但当时日军对重庆频繁轰炸,空中时不时响起防空警报,陈独秀不得不躲进防空洞,思路和写作常被打断。
后来,邓仲纯为陈独秀在江津县石墙院找到了住所。石墙院离县城三十多里,没有大路,不通车辆,初来乍到,陈独秀感觉极好,既没有敌机骚扰,也少了许多应酬。
陈独秀在石墙院写书稿的日子,没有固定收入,仅靠撰写短稿的微薄稿费度日。多年牢狱折磨、营养不良、写作劳累,年逾花甲的陈独秀身体支撑不住了,常头晕目眩,胸闷气短,有时还呕吐、便血。
1940年2月6日,夫人潘兰珍陪他到重庆仁和医院,医生为他做了认真检查,说:“你的病不单单是用药问题,关键在于静养。”第二天,潘兰珍来取检查结果,医生说:“陈先生的心脏病、胃溃疡十分严重,可能活不了三年。”
陈独秀也预感到身体已不容懈怠,他一边服药治疗,一边夜以继日地写作。但半年后,发生了意想不到灾祸:8月2日夜间,盗贼光顾陈独秀住所,装有书稿的木箱被窃走。潘兰珍急忙到镇上报案,治保人员说:这一带的贼人我们基本都掌握,定能破案的。
果然,六天后治保来通知,案子已破,木箱追回,只是书稿被小偷用来引炉灶烧了一些。陈独秀仔细核查,发现书稿少了近三分之一。失物追回大半,陈独秀心情好转了许多,他更加争分夺秒地凭记忆重写失去的书稿。
陈独秀六十二岁时,终于完成了四十二万字的《小学识字教本》初稿。这是一本语言学方面的学术专著,突破了《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注的束缚,全书分“字根及半字根”、“字根孳乳之字”上、下卷,解释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的形音寓义及衍生规律,除了征引古代文献,还大量引用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古玺、货币、陶瓦等古文字资料,诠释了方言口语,字型本义与词汇的关系。陈独秀在自叙中写道:“本书取习用之字三千余,综以字根及本字根凡五百余,是为之一切之基本形义,熟习此五百数十字,其余三千字乃至数万字,皆可迎刃而解。”
1941年初,国民党教育部设在江津的国立编译馆收到陈独秀的书稿,总编辑陈可忠翻阅几页,就被鸿篇巨制折服,当即决定出版,恐其它出版社再向陈独秀索取书稿,决定预付稿费二万元。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教育类书籍出版必须通过教育部终审,《小学识字教本》摆上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案头。他草草看过,不得不叹服这部理据充实的学术著作,便批示道:“内容无大碍,可出版,但'小学’两字不妥,易与小学生、小学校混开来,须改。”
编译馆将批示转告给陈独秀,他气愤地说:“'小学’指声音训诂、说文考据,古来有之,断不能改。”
陈独秀不同意改,编译馆也不敢出版,推说要筹集刻版费,书稿便被搁置起来。迟迟不得出版,陈独秀急火交加,病情加重。这天,他找来邓仲纯、台静农和北大毕业生何之瑜,说:“学者以文立身,《小学识字教本》是学理研究,对中国文字学意义重大,书稿千万不要遗失。”
几个人商量了一下,问:“书稿只一部,失难再复,可不可先刻写油印?”陈独秀默默点头。何之瑜出面协商,国立编译馆刻蜡纸油印了五十部,分送学者与文化机关。1942年5月27日,六十三岁的陈独秀在石墙院病逝,至此他也未看到自己付出毕生心血的书稿正式出版。
1971年,经梁实秋协调,台湾“中国语文研究中心”根据收藏的《小学识字教本》油印本出版了五百部,书名改为《文字新诠》,作者姓名被隐去,陈独秀的《自叙》则被梁实秋所写的序取代。
直到陈独秀逝世近半个世纪后的1995年,四川巴蜀书社根据油印本,出版了《小学识字教本》,印数一千二百册。据悉,该版整理校订者为刘志成先生,他的校订极为精细严谨。由于此书既不能铅字排版,更不能微机排版,出版社特地邀请成都知名书法家张勉之以工楷誊正,字迹清丽遒劲,一笔不苟,历时两年方得竟功。至此,这部文字学专著才得以正式出版发行。
今年1月,新星出版社以台湾《文字新诠》版为底本影印,改梁实秋序为陈独秀《自叙》,推出平装单行本,并邀学者龚鹏程先生亲为作序,除详细介绍本书出版情况、人情掌故外,主要从学理层面解读了本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