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究竟有多少种视角认知世界?
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碧影,荷叶连连。一阵微风拂过,水面泛起轻微的涟漪,涤荡入心,令人陶醉其中。
文学家看到这幅景象,不自觉吟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数学家看到,思索道:里面一定有动人的方程。
物理学家看到,想起了波的传播规律。
音乐家驻足,从这里听到了自然的律动。
哲学家感悟到:一切并没有动,是你的心在动。
而钓者正沉浸于这片湖岸,静随时光流逝……
这是一个普通的景象,却有那么多的视角去观察它。即便只从物理学的角度,也可能有人从中看到频域的世界,有人悟到更深刻的对称破缺现象。只从哲学的角度,又有唯物和唯心的不同感知等。那么,面对我们所处的这个生动而美丽的世界,我们到底有多少种视角去观察它呢?每种视角的认知都必要么、相互有哪些关联?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去认知事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一)认知世界的视角
从本文开头的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科正是以不同的视角在观察和了解世界。比如文学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去观察描绘事物;数学是将实体抽象掉、从量的角度分析计算世界;物理学是从物质属性的角度认知世界;哲学则从表象与本质、唯物和唯心等角度思辨世界……
学科的来源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认知而形成,是传承而来、也是与时俱进发展的。学科的分类体现的是世界对人呈现的方方面面、以及人对世界认知的角角落落。学科之间的划分并不绝对,相反随着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交汇融合,比如生物化学、数学物理方程、科学哲学等。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视角深入到最后都是相通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体。
我们虽然不能精确地知道学科的数量,但总体上认知的视角可分为如下几方面:
1、感性和理性
以人性的视角感知理解世界。感性方面如文学、艺术;理性方面如物理、化学等。
2、质和量
以事物属性研究世界。“质”主要关注物质属性,如物理、生物等;“量”主要关注形式和数量的规律,即数学。
3、微观宏观宇观
从空间尺度看世界。微观如量子理论;宏观如经典力学;宇观如天体物理。有个经典的例子,同样是温度现象,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解释是完全不同的认知。
4、历史和未来
从时间坐标看世界。看一个事物的过去,预测其未来。
5、表象和本质
从认知的深度观察世界。由表及里,由外至内,由浅入深。
6、唯物和唯心
从认知的本源角度思辨世界。唯物如马克思哲学;唯心如宗教思想。
(二)世界的完整面貌
上述的各种视角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各有联系。如文学和数学,虽然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文学中描绘出的美感、或好的叙事逻辑结构,其背后有其数学上的规律体现;而数学本身也是一门语言,是描绘大自然的诗篇,其也有文采,简单寥寥数语便道出自然的法则。数学大师丘成桐就曾经说过,数学与文学的意境是相通的,数学工作中也会用赋比兴进行类比猜想,打开新的天地。又如科学和哲学,哲学的猜想能启发科学,而科学又能验证哲学。
在我们实际研究事物时,面对这么多的视角,需要每种都去考虑吗?其实这个问题在于我们的目的,如果只是对事物做简单的了解,则大可不必。如果是要更全面地认知世界的完整面貌,则需要尽可能多一些视角去研究,此时问题转换为:不同的视角能拼出世界的完整全貌吗,换句话说,世界会给我们看到它的完整面貌吗?
以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来看,我们甚至无法直观地理解,波和粒子是如何统一到一个事物上的,这是人的局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以数学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看,每个数学系统都存在一些语句无法被证明,也即不存在一个对万事万物都适用的数学理论。那么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世界的完整面貌不会轻易被我们认知,我们只能通过多个视角去深入、综合了解。
这是一个偏悲观的不可知论,然而其也具备积极的地方在于,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认知、无限逼近世界的真相,就像数学的极限概念,真相只是那个点,我们的认知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呼应了“世界是运动的”理念。
回过头看,每种视角看到的结论一样吗?当横看成岭侧成峰时,我们又该相信哪种视角呢?
(三)该从哪些视角认知事物
如之前的文章《科学的信念和数学的美感》中所述,世界就像万花筒,从每个角度看过去都能有所发现。当认知深入时,才发现各个角度都交汇到了一起。而不同的视角完全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确实存在,其根本原因还是每个视角得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不是整体。
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去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哪种视角更本质、更全面。正如《查理芒格的智慧》中所说,当我们从尽可能多的角度都得到相同的发现和结论时,这个结论的可信度更高,更具价值。其实我们日常中也绝非在以单一的视角在看世界,只是因为掌握信息的差异,判断上才会容易出问题。
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需要如此多的视角去认知一个事物。而选择怎样的视角,这是由问题本身的主要矛盾、以及你的兴趣或所在专业决定的。当一旦选定视角后,其局限性也会确定,因此需要经常从所在领域中跳出看看,从额外的维度获取更完整的认知。建议是在所在专业领域外,保持一些互补的兴趣,相互促进和领悟,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