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物·2020年08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仰顾山房文稿》,俞国林著

凤凰出版社2020年6月第1次第1版印刷

此书为俞国林先生所赠,32开精装,单色印刷,书前无序言。该书为孟彦弘、朱玉麒主编的《凤凰枝文丛》之一种,书前仅有从书弁言。卷尾有俞先生所写《后记》,谈到本书乃是这些年来他梳理书稿文献、勾勒出版掌故选编而成。全书收录20篇文章,正如俞先生所言,大多是与中华书局有关的人和事,唯有前三篇略有不同,这三篇文章乃是俞先生负笈北师大中文系时,撰写论文的过程,另外,书后还有七篇俞先生所写序言。

阅读本书,最让我感到新奇者乃是第一篇《钞书的日子》,这篇文章的风格不但与本书其他文章完全不同,甚至也与以往我所读到的俞国林的文章有较大反差,如果以撰写特色来说,该文更像是纪实性散文,有着很强的抒情色彩,而文章所记内容,又让人有感同身受般的酸涩。

俞先生的这篇文章,其实谈的是他为了研究宫词而与不同图书馆打交道的经历。他说2000年春天的某个下午,他偶然翻阅《香艳丛书》,对宫词感了兴趣,由此而产生了漫长的查书、钞书经历,为此他有了系统搜集宫词的想法,当然他的着眼点是在研究方面,而其研究方式乃是将相关史料一网打尽的拥有,之后再萃取出个人的见解。

俞先生收集宫词是从首都图书馆作为开端,那时该馆处在国子监里,他每日清晨骑着自行车驶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圣贤之道,而后在该馆内大量翻阅书籍,此馆古籍部的工作人员很热心,任由他提多少书,而俞先生特意在括号中注明“所有图书馆对读者的提书量都是有限制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相互的,俞先生在中午闭馆后,会到外面用餐,用餐返回之时,尽管他知道工作人员就在阅览室旁边的办公室内休息,他也不会提早让对方开门,而是在夏日的高温下,在园中听着知了的鸣叫,欣赏国子监内的景致。

按照图书馆的规定,复印资料需要相应的费用,俞先生在复印周升的《十六国宫词》等书时,钱没有带足,各种资料费280元,而他却差几十元,为了得到这些资料他只能跟工作人员实话实说,最后的结果是他只剩下了2元钱,而具体的细节,他用了省略号。

后来首图迁到了十里河新馆,俞国林的查、钞宫词之举又转到了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他特意提到那时的自己留着长发蓄着须,以至于工作人员看他证件时,都要仔细辨认。而后他又转到了中科院图书馆,这里翻看古籍需要收费,普通古籍1元钱一本,善本2块钱一本,颇让俞先生难受之处,是一套丛书中可能仅一册有他需要的宫词,但对方论本收费,只要翻阅一下,均需付款,而最让他难受的是,有人站在他背后说了一句:“看不起就别来看。”这让他大感不是滋味,而涌入脑海的则是读书人的尊严,于是他毅然花掉了身上仅有的钱。

后来,俞先生把宫词研究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主题,他问老师写论文有没有经费,如果没有的话,他的论文恐怕难以完成,而后他的老师个人拿出一笔钱来资助他,雪中送炭之举,想来俞先生终生难忘。

而后他又到天津图书馆去查书,他提前联系了朋友,来到天津图书馆查书时,恰好是星期五,按惯例,该馆古籍部周五关闭,但听说他是特意从北京赶来,专门为他提供了方便,让他看到了天图的镇库之一《棠湖诗稿》。他的天津住在了南开大学的学生宿舍内,而他能往天图看书,乃是缘于老乡介绍的初中同学,这是一位女生,这位女生给俞国林提供了不小的帮助,故俞先生在文中写下:“她来了,我忽然发现,她的笑容,灿烂了整个冬季。”

之后,俞先生又谈到了他在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多个馆的遭遇,他的这些遭遇令我大为感慨,做学问是何等之不易,而更让我感慨的是俞先生的行文笔调,他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文字背后,无论是温暖还是苦涩,他以近似白描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杜甫当年感慨,希望有广厦千万间,来令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今的公共图书馆在借阅古籍方面,已经比俞先生当年看书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觉得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

本书中的第二篇文章与前一篇有密切关联,所谈内容乃是俞先生对其所抄及所复印宫词的系统梳理,他谈到了宫词的产生,以及相关的外延与内涵,同时也会谈到书名中有“宫词”二字者,不一定是真正的宫词。而我对此也有感慨,当年琉璃厂文化遗产书店开业时,杨成凯先生命我将上架之书中的词类全部买下,但我所购得之词,其中就有一部宫词,杨先生告诉我,宫词跟词是两回事,这也是让我十分汗颜的一个经历。

本书中有一篇《张宗祥点校〈国榷〉之稿酬风波始末》,乃是一篇特殊角度的史实梳理。张宗祥抄书成癖,他点校整理的《国榷》一书,费力多年乃成。1957年,古籍出版社正式并入中华书局,这部点校稿拿到了该局,俞国林正是通过《国榷》一书稿费的问题,系统梳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者稿酬的变化。

根据当时的口头约定,张宗祥点校整理的《国榷》总稿酬为1万元人民币,1957年7月预付了5000元,余款侍正式出版后再支付。俞国林统计出《国榷》一共4284千字,按1万元稿酬计,每千字平均2.33元,为了说明这个价格的合理性,俞先生在文中列出了当时相类似书籍的稿酬标准,之后提到当时所谓的高稿酬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1957年反右对知识分子打压之后,稿酬标准逐渐降低,但是降低后的标准后来又改了:

试行两个多月后,北京和上海的一部分作者和出版这计提出倡议,要不计报酬地共产主义式的劳动,建议降低稿酬标准。文化部根据 上述建议于10月10发出通报,将《暂行规定》的稿酬标准降低了一半。

实施一年后,文化部发现降低标准不利于繁荣创作和提高作品质量,于是又改了回去,但是当时的古籍点校稿的稿酬已经降低到每千字2毛至6毛钱,之后又实行了印张定价制。俞先生在文中详细列出了这种制度计酬办法,按照这种办法计算出来,《国榷》一书仅第一版,出版社就要亏损1万多元,为此当时中华书局的相关负责人跟张宗祥商量,除了预付的5000元外,另外再支付断句费和校勘费2600元,以此作为结算。后来张宗祥在给宋云彬的信中谈到,他对这种结算方式不满意,因为没有遵守最初的约定,而后中华书局的相关领导经过一系列的商议,最终给张宗祥补足了之前约定的另5000元。

此文难得之处,乃是借一件稿酬风波,来系统展示了那个时代稿酬的变化问题,而我本人对此也感慨良多。

前些年我有一本书稿还未完成时,跟俞国林偶然提及,他对此颇感兴起,希望我能交给中华书局出版,后来又有另一家出版公司对此题目有兴趣,但因涉及到其他的关联问题,故我以稿酬为借口,没有将此稿交给俞国林。此后不久,俞先生获得了高规格的编辑奖,为此得到了十万元的奖金,我从报道中得知,俞先生在颁奖现场就将这笔钱捐了出去。读到这则报道,令我大感羞愧,于是立即给他致电,告诉他我所写之稿,凡是他感兴趣者均可拿去,不再计较稿酬的高低。

而今读到俞先生本书中的第一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他当年在如此拮据的情况下,想尽办法筹钱复印资料,更让我感慨其为人之胸怀。近两年他又分批捐出自己的藏书给家乡图书馆,其义举令我自惭形秽。故我读到俞先生的这部新作,不但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让我再一次感动于他的人格魅力。

《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修订版),沈迦编撰 

新星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乃沈迦先生所赠,他说自己身在加拿大,故而让出版社直接将书寄来。该书16开精装,一册,里面的图版均为四色印刷。沈迦对该书中收录的手札作了释文,同时以脚注的方式,注明每封信中提及人物的生平,另以“今按”的方式注明他考证出的每一封信札所写的时间,以及信中牵涉到要事的概述。

本书前有钱璱之所写序言,谈及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常州老家整理旧屋,发现一个小提箱内存有一束夏承焘写给谢玉岑的信札和手稿,而谢玉岑乃是钱璱之的大舅。钱先生认为这些手札很有价值,为此写了几篇介绍文章,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之后他偶然认识了沈迦先生,沈迦准备将这些手札作系统的梳理,这令钱先生很高兴,于是有了本书之成。

沈迦在前言中首先介绍了钱璱之先生的状况,璱之先生长是民国书法家钱小山的长子,而钱小山是晚清江南大儒钱名山的长孙,钱、谢两家有姻谊,所以钱璱之称谢玉岑为大舅。钱璱之早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外语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受业于胡小石、唐圭璋诸先生,长于诗文,曾任常州教育学院副院长,主编《舣舟诗荟》。谢玉岑的长孙谢建新先生近年来整理和挖掘钱、谢两家文史资料,他从钱璱之那里看到了这批手札,沈迦乃是从谢建新这里得到手札图片光盘,以及钱璱之注释手稿复印件。

这批手札共73通,其中夏承焘致谢玉岑62通,余外则是致张孟劬、胡小石、顾颉刚等人的手札,这批手札中的58通,钱璱之已经做了释文整理,并考证出36封的写作时间,沈迦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其他手札的释文与考证。

沈迦先生乃是温州人,这些年来他所出的大作基本都是与温州有关的人和事,他笺释这批手札,也是这个缘故。1925年谢玉岑在温州第十中学执教一年,在温期间,他认识了夏承焘,之后两人有了十年的通信交往,直到1935年谢玉岑因病在常州去世,年仅37岁。沈迦在前言中简要地提到了这批手札的重要性,其中有一段谈到了朱祖谋去世的情形,1932年1月12日,夏承焘给谢玉岑的信中写道:

彊老之丧,榆生函来详述家室伤心史,至可悲悼!遗著皆交榆生。弟准星期四(十四日)早晨往真茹暨南大学访榆生,兄如欲看彊老遗著,届时在榆生处相会。

夏承焘转述了龙榆生信中的所言,龙讲到了朱祖谋的家室伤心史,因为信中未曾展开,沈迦为此查看了夏承焘1932年1月11日的日记,此日记中提及:

接榆生复,示彊村先生临殁事甚悉……彊老终身憾事,即为夫妇不睦。周梦坡谓其夫人悍妒异常,病中亦不敢令见。直到死别,宿怨或消。本有一子,年三十余,以娶妇不贤,又不见爱于母,发狂疾以终(民国初)。一孙亦不育。夫人、媳妇,竟分居三处。现有一嗣子年十七八。夫人、媳妇皆不肯承认。绝笔词“牛衣”等句指此也。彊村晚年恃鬻书、题主为活,病中尚出题主二次,感冒风寒,遂致增剧,伤已(遗产不及二万,尚须做三股分)!

朱彊村乃词学大家,未成想其生活如此之不幸,读到这段日记顿时令人怀疑人生。沈迦通过这封信钩沉出这样一段历史,这也正是以日记补史的最好佐证。沈迦在文中也谈到龙榆生当年主编《词学季刊》事,夏承焘和谢玉岑都是该刊的主要作者,通过这些手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人如何相互提携,如何同仁办刊等,真令人心羡那一代人的学风。但沈迦也说:“其中一封信还让我们知道,名闻遐迩的《词学季刊》,当年竟穷得付不起稿酬”。

这批手札中跟藏书有关的史料,沈迦仅举出了夏承焘致谢玉岑的一封信中,为其学生陈适谋职之事,夏在信中称:“贵校藏书极富,弟拟恳兄为觅一栖止。”并且提到,希望这份工作月收入能在30元,工作岗位最好是教务处或训导处助理,如此具体的代求职信,不知道会不会让谢玉岑为难。夏承焘在信中同时说:“陈生写聚珍体字极工,弟不欲其埋没为抄胥书生耳。”

读到这句话,令我迅速脑补“聚珍体字”是什么面目。我觉得不应当是武英殿聚珍版那种字体,该套书虽然极具名气,但金简令人所刻的其实就是寻常所见的匠体字,这位陈适不太可能会去模仿那样拙劣的字体,故我猜测,他所擅长之体,应当是丁辅之制作的那套铅活字,也就是后来被中华书局买到的那套字体,中华书局用此字排印了《四部备要》,该书除了实用价值较大外,字体也极受人们喜欢,由此而风行天下。

想来陈适模仿的就是该套字体,不清楚此人为什么有这个偏爱,显然夏承焘不希望陈适在这方面耽误更多工夫,所以他既点出了陈适有这个特长,同时又不想让谢玉岑将陈适安排到图书馆工作,因为那时的图书馆员中,有些人以擅长补写古书缺页为能事,在瞿禅看来,为古书补字不过是抄胥所做之事,而陈适更应该干有价值的工作。此事可见夏承焘对弟子是何等之爱护。

沈迦前言的最后一部分,点出了夏承焘不但是著名的词人学者,也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所以这批手札堪称是欣赏夏承焘书法艺术的绝佳范本,这批手札在时间上延续了七八年,所以该手札为研究夏承焘书风演变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沈迦也提到,随着夏承焘名声日隆,近年在网络和各种拍卖会上出现了不少冒名的书法作品,而这批手札的公开,也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鉴定真伪的范本。

《定庵随笔》,沈定庵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书乃是夏春锦、周音莹策划的“蠹鱼文丛”之一种,在本次书展首发式上,该出版社社长寿勤泽先生郑重的介绍了此书。寿社长说,沈定庵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到现场参加新书发布活动,由他代表沈先生来介绍本书。为了能够让在座听众直观感受到沈定庵的音容,寿社长特意制作了一段录像,在现场大屏幕上多次播放。寿社长谈到沈定庵乃是浙江著名的书法家,寿社长也向沈先生学习书法,可能是这层关系,使得寿社长在现场介绍时,言语中饱含深情。同时寿社长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篆刻家,“蠹鱼文丛”每本书上所印的印章,均出自他之手,寿社长还说,为了举办这个活动,他特意带来了为沈定庵这部专著刻治的印章,可以为现场买此书者钤盖。

我来到会场时,夏春锦就赠送给了我一册此书,故而到签售环节,我奉上此书请寿社长代签名,同时钤盖这方有纪念意义的钤章。此印乃是正圆形细朱文,印文为“蠹鱼”二字。“蠹鱼文丛”已经出版了二十余种,寿社长为此刻了二十多种不同的“蠹鱼”,堪称“印思泉涌”。但也许是主办方准备不充分之故,现场钤印时,用的是一盒化学印油,这是现代公章常用之物,我看到寿社长精心刻治的印章,蘸着这鲜红的印油水时,忍不住腹诽了一句“暴殄天物”。 

本书前有柯灵所写序言,柯灵先生早已隐化,想来是多年前就为沈定庵写好了序言。后来我方注意到序言的落款是1994年,从该序中了解到,沈定庵在浙江书坛享有盛誉,绍兴成立了兰亭书会,沈定庵任该会会长,也正因为沈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故本书中的文章所记之事、所写之人,均与书法有关。

从书中所记了解到,沈老先生从6岁就开始习字,他父亲为斑禅额尔德尼九世活佛造像,然后命他在画像上题字,可见老先生在书法上具有超人的领悟力。某天绍兴书画名家徐生翁先生造访其家,见到造像题字后颇为欣赏,问何人所书,父亲答曰“小犬所涂”,徐生翁对此赞赏有加,嘱咐其父要多加诱导。

抗战时期,沈定庵离开绍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他返回绍兴,同时带回两幅徐生翁早年作品,前往拜访徐先生,未成想徐生翁阅后称,这两幅作品不够惬意,提出以新作换旧作,先生的所言令沈定庵颇为尴尬,因为这两件书画作品乃是父亲珍藏之物,但作品主人提出,他又只能丛命。而后徐生翁给其一字一画,后来他又听说,徐生翁收回作品后,立即予以销毁。

徐生翁如此自重,令沈定庵大为感佩,于是有了立雪徐门的想法。但之前他也听说过徐生翁虽然年逾古稀,但从不收弟子,当年绍兴有位高官和一位日本书法爱好者,都提出要拜徐生翁为师,都被其惋拒,故沈定庵也不敢轻易启齿,他只是不时的登门求教,后来在王贶甫先生的引荐下,生翁先生才同意收他为入室弟子。沈定庵在文中标明,王贶甫乃是周恩来总理的表弟,时任绍兴市副市长。

其实,沈定庵在避居岭南时,曾师从林众可先生学习汉隶。沈定庵在年轻时就喜爱伊秉绶的书风,而林众可同样有此之好,这使得沈定庵在隶书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从本书前所附彩色书影看,沈定庵所写之体均带有隶味,看上去颇为大气,显然是受伊秉绶书风影响。本书中还收有他在2010年所写《<伊秉绶书法大观>序》。

除了书画类文章外,书中也会谈到一些与绍兴有关的文人逸事,比如提及鲁迅先生一生著译数百万言,其手稿几乎全部是用“金不换”毛笔书写的。在我的印象中,“金不换”乃市场上最便宜的一种毛笔,看来普笔也能生花。但通过沈定庵的文章,我方了解到,金不换小楷毛笔乃是绍兴卜鹤汀笔庄特制的,该笔庄创于同治年间。同时沈定庵提到,金不换毛笔的原料乃是用正冬狼尾,也就是黄鼬尾为主,其次则以江苏句容所产野草兔毛为辅,同时又用芙蓉皮混合而成。沈定庵在文中解释说,黄鼬尾细软经久,又富有弹性,草兔毛光滑有粘贴性,芙蓉花皮则能含蓄水分,故三者结合制出的毛笔最受市场欢迎。沈定庵说这种毛笔又名“本京水”,他未解释这个名称的含意,但他却说,前清科举时代,绍兴应考者都爱用此笔,因为该笔书写迅捷,得心应手,所以才有了“金不换”之名。沈定庵是书家,他讲毛笔的特性显然是行家之论。

本书中谈得更多的则是作者与一些名家交往的故事,这些故事均是作者亲历,故讲来很是生动,同时也能让人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许这正是该书受欢迎的原因所在。而寿先生在本书的后跋中,还交待了沈先生与浙江古籍社有着很深的缘份。

《贵潘家族传奇》,沈慧瑛著

古吴轩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前一度苏州爱书人何文斌来微信说,他向苏州档案馆的沈馆长讨得了一套《过云楼丛书》,想转赠给我,之后又说沈馆长将直接给我寄来,未久我就得到了那部书,而沈馆长同时赠给我她的这部新作。

本书前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徐茂明先生所作序言,该序讲到了苏州潘氏有“贵潘”与“富潘”之分,而沈慧瑛所写,乃是“贵潘”家族的历史。多年前我就不断听到苏州人不断念叨“贵潘”“富潘”,可见这是苏州人的骄傲,也就成了当地文人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讲到的都昌“贵潘”历史,对于“富潘”则一语带过,以对于我对后者不甚了了。

因为藏书之故,我所关心者其实也都是“贵潘”之后,虽然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我都有耳闻,但是沈慧瑛的这部专著,却让我对“贵潘”有了系统性的了解。徐茂明在序中谈到了贵潘实为大阜潘氏,这一支原本是经营盐业的商贾世家,如此说来,“贵潘”原来也是富潘,只是后来富而好礼,出了那么多有名的文士,整个清代,苏州大阜潘氏共出了9名进士,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难怪李鸿章为潘曾玮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沈慧瑛的这部专著从大阜潘氏祖上讲起,如果追溯潘姓,则将历史拉到了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公。汉代时,贵潘的远祖世居洛阳,晋代时转到福建,唐乾符年间,潘名前往歙州出任刺史,于是潘姓落户安徽。自唐至清,千余年间,大阜潘氏离不开三个关键人物,潘名、潘祐、潘景文。沈慧瑛在书中讲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好奇于她何以能厘清这么复杂的关系,直到读完《后记》,方明白个中缘由。

沈慧瑛受约写作此书后,前往安徽歙县采风,找到了大阜村,观察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同时也感慨潘氏宗祠之破败,她借到了一部《大阜潘氏支谱》,利用春节假期对此谱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梳理,通过该谱中所载的墓志铭、诰封等资料,使得一些潘氏人物事迹丰富了起来,沈馆长将这些材料融汇进本书中,使得每一位人物的事迹言必有据。书中还配了不少书影和老照片,以及一些潘氏人物的画像和书法墨迹,使得这部书极为扎实,并且赏心悦目。

贵潘中藏书人物众多,于此方面名气最大者当数潘祖荫。本书中写到,道光十七年底,潘祖荫8岁,与家人一同前往拜访阮元,阮元将齐侯罍拓本作为礼物送给了潘祖荫,由此而让潘祖荫懂得了金石文物,也奠定了他一生的爱好。看来年幼之时能够遇到一位重要的大家,也许就能改变人的一生。从潘祖荫的日记中可以读到大量的收藏信息,但是沈馆长却说他的日记中虽然也记载书画收藏,但只是流水账式的记述,并不做评价,然而对一些善本古籍和金石拓片,却会作详细记载。

关于潘祖荫的藏书之好,沈慧瑛认为,他是以藏书大家黄丕烈为楷模,吴大澂、汪鸣銮成为了他收藏善本的得力助手,而后两者也是有名的藏书家,如此高端的收藏氛围,令爱书人欣羡不已。

百律》,陈永正著

聿书堂雕版刷印,一函一册

此书为陈龙先生所赠,他告诉我说,这本书从2016年就开始雕版,直到2020年6月方完工,一书之成,耗时近五年,我很佩服陈龙先生的耐心。本书的书牌页用的是偏仿古宣纸,牌记页标明“羊城九壶斋李景文藏板”,牌记右下角刻者“以泾县汪六吉净皮罗纹纸印,共三百部,此第一五七号。”前后封页用的是磁青纸,颜色乃是仿民国间江南地区偏爱的浅磁青色。

本书卷末列有版本信息:

著作者茂名陳永正

選編者番禺李永新

策劃者順德李景文

  江陰陳介甫

設計者鉅野張彌迪

雕版者姜堰宋金榮

印裝者廣陵古椿閣

余外,本书末页栏外刻有“钜野张弥迪排,姜堰宋金荣刊”的版记,按照传统的概念,一般活字体用“排”字,雕版用“刊”字,少有同时用此两字者。于是我发微信给陈龙,向他请教此事,他说当时他们也纠结于这句话怎么表达,这是因为古人刻书首先要做写样,而后将写样反帖在木板上,再由木工刊刻。陈龙解释说,现在很难找到能够写样之人,故该书的写样乃是朋友开发的一种电脑字库,但是电脑字库里的字仍然需要按一定的版式排出来,方能依样雕刻,本书就是张弥迪做的版式排字,所以他们在此用了一个“排”字。

从总体看上去,此书的排版近似于清中晚期一些词人所喜欢的版式,虽然说当今藏书家大多喜欢清三代的写刻体,但黄裳先生当年说过,那些写刻体看多了,也像吃糖太多,被齁着一样,故而有些匠体字看上去也让人有种清新感。这册《沚斋百律》给我的就是这种印象。

惭愧的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以前并没有听说过陈永正先生。陈龙告诉我,陈永正先生原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同时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职,还是广东书协名誉主席和中华诗教学会会长。

从李永新先生本书所写的序言中了解到本书的结集缘由,乃是陈永正先生请李永新先生从其诗作中选出若干,汇为此编,序中转录了作者的所言:

此予生平之所存,曩已刊布数种,若《沚斋诗》《沚斋词》诸集是也。虽亦线装,而恒以未得尽遵旧制为恨。顾予日理丛残,于古香芸帙,宿所嗜玩,殆犹未克企效之。比闻坊间复出锓版之术,今惟于谱牒见之耳,盖未闻乎有以剞劂诗文者,有之,盍自沚斋始也?汝今所选,但取五言律百篇足矣,以予生平多肆力于此也。虽然,予意又岂独于诗也哉!殆衰朽余年,俾了向之所愿焉耳。假令长日无憀,得翛然把卷于明窗净几间,信足乐也!

此段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古风,而李永新先生的序言亦为文言体,这样的谴词用语与内容颇相表里。近些年来,陈龙先生致力于古纸号的搜集,同时也刊刻过几种线装书,我问他为什么能够帮助陈永正先生刊刻该书,他说自己曾在中山大学实习过。原来还有这样的因缘在。

陈龙同时告诉我,对于本书纸张的选择也多有考量,原本他们想用七八种不同的纸张来刷印,试制之后感觉效果不好,于是改用这种罗纹纸。虽然看上去该纸的罗纹并不明显,然在我看去,却有一种静气在。也许陈龙等朋友在选择纸张时,更多的是考量纸张不能与内容争奇斗妍,要凸显内容的重要性。

(0)

相关推荐

  • 韦力谈《沈曾植书信集》

    本书大32开精装,书前附有四帧彩色照片,余外全为文字.书前没有序言,起首即<整理凡例>,谈及本书收录许全胜先生近二十年来所见沈曾植书信"八百八十首".书札论" ...

  • 汪少华整理:《俞樾书信集》

    俞樾书信集 汪少华整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https://mp.weixin.qq.com/s/Cyjn4BLtc2FyGmj7gRv0Lw 韦力:此书为责编张钰翰先生所 ...

  • “牛”作迎新春 | 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两位民国词人的“见字如面”

    近几年,已整理出版的民国书信为数不少,这些书信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研究者从中找寻线索,充实研究内容:对于文史爱好者来说,这些书信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风貌.沈迦先生最近整 ...

  • 【书物】2021年8月师友赠书录(一)

    <贵潘友朋信札>,苏州市档案馆编,沈慧瑛.凌郁之主编 古吴轩出版社2020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该书精装全彩印刷,大16开,一函五册,每册一卷,乃是沈慧瑛女史所赠. 本书前有徐茂明所作 ...

  • 书物·2020年08月师友赠书录(四)韦力撰

    <将毛边本进行到底>,陈子善撰文 草鹭文化公司2020年6月28日印制 上海书展期间,在浙江古籍社的展台遇到了陈子善先生,他前来主持周立民和沈定庵两位先生的新书发布会,见面之时他赠我此书. ...

  • 书物`2020年08月师友赠书录(三)韦力撰

    <读书与藏书之间>初集.二集,辛德勇著 中华书局202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疫情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海书展早就传闻还会按期举办,为此多家出版社都在商量参展问题,我得到的消息五花 ...

  • 书物·2020年08月师友赠书录(一)韦力撰

    "布衣古书局开业纪念笺" 2020年7月18号,布衣古书局开业,我应邀参加了开业试,该书局老板胡同先生赠给每位与会者一个布袋和一叠信笺纸. 胡同在讲话时说,为了赶制这些笺纸,他请制 ...

  • 书物·2020年12月师友赠书录(四)韦力撰

    <澳门文献信息学刊>,总第二十四.二十五期,邓俊捷主编 澳门文献信息学会2019年12月.2020年6月出版 两期学刊同时收到,均为邓俊捷先生所赠,并且两期都有我喜欢读的文章.比如第二十四 ...

  • 书物·2020年12月师友赠书录(三) 韦力撰

    <瘗鹤铭新考>,王家葵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书乃贺宏亮先生所赠,该书乃是他与王家葵先生共同主编的<艺术史:事实与视角>从书之一种.本书前有两位主编 ...

  • 书物·2020年12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京都味道:寻找一缕时间的手艺>,张志雄著 九州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书为理想国曹凌志先生所赠.曹先生在微信中说:"这位作者跟您一样,也是用脚实地走一遍(全球) ...

  • 书物·2020年12月师友赠书录(一)韦力撰

    <桃花树下的鲁迅>黄坚著 九州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书为编辑曲梵先生所赠.他告诉我说,黄坚先生的这部书视角独特,我读后定会喜欢. 本书由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陈漱渝先生作序.陈 ...

  • 书物·2020年11月师友赠书录(四)韦力撰

    <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书为国图出版社专开的<古本新椠丛刊>之一种,该丛刊全部是用传统的手工雕版方式予以出版,该书的编委 ...

  • 书物·2020年11月师友赠书录(三)韦力撰

    <玉虹万千:宁波古桥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朱永宁著 宁波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此为宁波文史专家水银先生所赠,想来他知道我喜爱田野调查,故赠此书给我.然而收到不久,水银在微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