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哪有傅山!袁继咸入晋
假如咱们太原市要搞“荣誉市民”的追认工作,笔者推荐傅山是第二名,第一名呢,给他老师袁继咸留着,必须的!傅先生现在活着的话,保证举双手赞同。
袁继咸是个怎样的人物?细说之前,得提一下魏允贞。明万历十七年(1589),山西来了个新巡抚叫魏允贞。他为省城太原做了一件大好事:以祀奉乡贤为名,在太原府治西南所右街(今旧城街一带)创建了“三立祠”,实际上就是以前的三贤堂,也就是三立书院。人家朝廷不是在禁办书院吗?那就随机应变,改头换面一下嘛。每遇大比之年,魏巡抚便选拔优秀人士讲学其中,行书院之实。仅万历二十七年(1599)庚子科乡试,三立书院学生中举者,就多达50多人,于是三立书院声誉鹊起。可是魏巡抚一走,“人亡政息”,三立书院又沉寂下来。直到35年后袁继咸入晋,三立书院才又重振雄风,辉煌到顶点。
崇祯七年(1634)春天,袁继咸出任山西提学佥事。那时没有高铁,他在路上走了三个多月,七月才进了太原城。这个“提学佥事”是个什么官?提学,是中国古代官职,好像最早出现在宋朝,宋崇宁二年(1103),在各路设提举学事司,简称提学,主要负责教育行政、掌管各级学校和学生授业科举之事,又称学政使,类似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吧。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等职。可见袁先生入晋时,官品不高,却一来就办了件天大的好事:着手恢复三立书院。吾省文脉所系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袁继咸就先来增祀名宦九人、乡贤七人,使受祀者达到71人,并为每人各著一传,传后加以“袁临侯曰”的评语,是为《三立名贤传》。临侯者,袁公之号也。
办学当以指导思想和教学方针为最要。三立三立,何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之谓也,有“三不朽”之说。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袁先生坚持以立德为首,以文章、气节教导学生,主张“士以廉耻气节为端,有廉耻然后有风俗,有气节然后有事功”。他从全省精心录取傅山、戴廷栻等250余位优等生入院深造,并亲自主院,恢复了讲学制度。朝夕劝课,每月大会三次、小会六次。大会时,全体到书院集中,讲书、作文,供给午饭。午后作完文章,生员们各自与知交朋友三五成群,饮酒畅谈,切磋学问,取长补短。小会则在寓舍(多在崇善寺)分组举行,相互讨论,分别等次。袁继咸对此倾注了罕见的热情与精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不带家眷,日常生活上,“饮食与生徒一致,生徒有病则躬亲存问”。书院经费上,除了保证每生每月伙食费“皆取足于学租,皆丰厚有余用”外,他还自掏腰包,将“节余俸薪,全数捐赠贫寒生徒”;“有病者,亲至其寓所,与药饵调养之”;还不时到崇善寺生员寓舍嘘寒问暖,言传身教,极尽为人师表之责。真正作到了“学高身正”“清风亮节”,深得学生爱戴和民间好评。
太原人都知道傅山了不起,“五百年出一个”。今天交个底,没有袁继咸慧眼识珠,予以着意栽培、拔擢,也许就没有这回事。袁先生一到太原,打眼就相中青年傅山,特别器重之,不仅在考核时将其列为第一,而且让他破格担任书院“祭酒”。祭酒是古时国子监掌门人,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校长。你看看这待遇!最要紧的是,袁先生视傅山为朋友,以气节、文章相砥砺,相期许,师友感情十分淳厚。后来史实证明,复社人物袁继咸,在傅山身上寄托着对山西教育与士风的改革希望。三立书院另一名高材生、傅山终生挚友戴廷栻,在后来写的《袁公传》中说:袁继咸“立法严而用意宽”,使山西“一时士习文气,彬彬蔚起”。应是确当之论。
前面提到,袁继咸是个复社人物。什么是复社?复社在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史上,是抹不掉的一笔辉煌。明晚期,读书人自由结社成风。复社就出现在崇祯二年 (1629), 它是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主要领导人叫张溥、张采,他俩都是太仓人,虽不是亲兄弟,却曾同窗共读,“形影相依,声息相接,乐善规过,互推畏友”(张采《祭天如兄文》),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明代仍以八股取士,读书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甚。万历后期政治日趋腐败,天启间阉党擅权。复社人物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陆世仪《复社纪略》)。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操”(吴梅村《复社纪事》)。复社声势最壮时,计有社众2255人之多,遍及海内。该社共举办过三次全国性集会:吴江尹山大会 (1629)、 南京金陵大会 (1630)、 苏州虎丘大会 (1633)。 一时声动朝野,“从之者几万余人” (杜 登春《社事始末》 )。
山西僻居北域,士风低迷疲软,复社中一早在籍晋人极稀且无所作为。此次袁继咸入晋,可谓久旱甘霖,长夜一灯,使三晋士林,特别是古并士林春风乍起,一片光明。以傅山为代表的一大批晋地俊才,眠蚕破茧,冲天而起,很快引发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惊人事件,声动朝野,彪炳史册。且听下回分说。( 周宗奇)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