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收复千里疆土,司马光宁死不要了,许多年后才发现埋下祸根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在常人的印象中,王安石变法多是经济层面的,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

其实在军事上,王安石也可圈可点,他在大将王韶的协助下,展开了一场对西夏主动进攻的军事行动,为大宋开土数千里,史称“熙河开边”。 在王韶的《平戎策》中,王韶指出,熙河开边的战略目的,就是收复被羌人等部落占据的河湟地区,也即河、湟二州,以使西夏王朝腹背受敌,最终统一西北地区。

王韶的建议得到了王安石的大力支持,宋神宗也将军事大权交给了王韶,在王韶的努力下,通过熙河之役,为大宋拓边二千余里,成功收复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同时北宋在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西和)等地区开展市场贸易。 “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

北宋又得地又得利,史载:“熙河人情甚喜。”西夏处于腹背受敌的包围态势,局势的发展让他们倍感不安。 清朝学者蔡上翔对此评价说:“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

但王安石下台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他的政敌司马光的上台,这位和王安石一直不对付的北宋名臣,随即开始“元祐更化”,也即完全废除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凡是王安石所拥护的,司马光统统反对。 自然除了经济层面,在军事层面,曾经在王安石支持下,并被大宋将士浴血奋战得来的土地,也成为了司马光的眼中钉,肉中刺。司马光很干脆,直接上书朝廷,希望皇帝宣布这些被收复来的地盘一寸不要。

司马光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西夏人腹背受敌,他们如鲠在喉,所以一定会不甘心地报复大宋,不如早点给他们,免得动刀动枪。 对于司马光这种近乎白痴的行为,朝中大臣自然也激烈反对。因为河湟地区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大宋占有了这些地盘,进可以攻打西夏,退可以确保少数部落长驱直入,威胁中原王朝统治,神宗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收复的河湟四州,怎么能轻易扔掉呢?

但显然司马光是当时朝廷政局的主导者,在他的坚持下,将河湟地区管辖下的安疆、葭芦、米脂等几块地盘丢掉不要了,白便宜了西夏王朝。 这样一来,西夏反而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而大宋却失去了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屏障,大宋不仅由此丧失了一次很好的中兴机遇,屈居于中原一带,无险可守,也为日后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所以明朝陈汝锜曾如此评价说:“靖康之祸,论者谓始于介甫(王安石),吾以为实始于君实(司马光)。非君实能祸靖康,而激靖康之祸者君实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