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散文】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于2010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铜锣湾”杯“孝问苍生”孝文化征文大赛二等奖,栏目剧《咱们村的监委会》获得了2011年全国廉政短剧大赛铜奖,短篇小说《书怨》获得了2009陕西省首届“益秦”杯“与法同行”征文大赛优秀奖。著有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数部,散文百篇,诗歌几百首。
故乡的秋
原创/李跃峰
故乡的秋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飘满了烤红薯、煮玉米的香味的季节。
在我的记忆里,秋的开始并不是源自于树叶的枯黄,也不是节气的变化,而是父亲推进家门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横架着一条细长的鼓鼓囊囊的帆布口袋。帆布口袋里装满了鲜红的柿子。每当我看见父亲推着载有鼓鼓囊囊的口袋进家门的时候,我的大脑里就会浮现出令人馋涎欲滴的软甜的蛋柿和甜脆的温柿子。
每到初秋的时候,父亲都会外出且带一口袋柿子回来。分给别家一些,剩下的把软和的挑出来给我们吃;再挑一些没有创伤的,让母亲给我们温了,脱了涩味,给我们吃;再乘下的,母亲就会洗干净了放在瓷坛子里酿醋,酿的醋够我们一家人吃大半年。
每当父亲把柿子带回家的当天晚上,母亲就会把柿子放进放进温水锅里,闷一晚上,等到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我和弟弟妹妹就会一人拿上几个,嘴里咬一个,书包里揣几个慢慢吃。那种糯甜的感觉只要一想起温柿子,还会在齿颊间萦绕的,勾引着人的馋虫。
每当吃柿子的时候,就是生产队挖红薯的季节。那时候,生产队会把红薯地按人口分到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挖运,交给生产队统一收藏。等到生产队的红薯窖都藏满了,就把剩下的红薯按人口的多寡分配给家庭。每当挖红薯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假,于是,满红薯地里都是老人孩子,非常热闹,到处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父亲在前面用粪耙挖,母亲、我和弟弟在后面整理。先把红薯从红薯蔓上摘下来,然后清理了上面的泥土,掰掉多余的根须,把红薯一小堆一小堆码好,等到天晚时就装进竹笼里运回生产队上缴。
整理红薯是很快乐的,尤其是看到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红薯的时候。有的很大,足以和篮球媲美,我们就叫它红薯王;有的像小鸟,有的像乌龟,有的像牛头,……;我望着手里的红薯展开想象,心里充满了无穷的快乐,往往因此而忘记了整理红薯,被父亲痛骂,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在整理红薯的时候,我能够通过红薯的皮判断红薯水不水,甜不甜,面不面。有一种红薯的皮很奇特,掰开来,瓤子是粉红色的,我们叫它做北京梨,削了皮生吃很甜很脆。一旦发现了这种红薯,我都会和弟弟争着吃的。有一次,我因为激动,拿铅笔刀削红薯皮的时候,竟然削掉了左手食指指尖的皮,鲜血伴着钻心的疼痛涌了出来。我赶紧捏起土块,捻碎,洒在伤口上。虽然鲜血一再重开土屑,但我一再往伤口上撒土屑,直到鲜血被土屑糊住为止。等到血不再流的时候,我还是会继续削红薯并甜甜地把红薯吃掉的。往往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在吃红薯的时候吃柿子,否则,红薯会在肚子里变成石头的。吓得我们再也不敢同时吃红薯和柿子了。
红薯运回家了,顿时,整个村庄便飘满了红薯的味道。蒸红薯软糯香甜;在灶膛里边做饭边烤出来的红薯外焦里嫩,是另一种粘糯的奇香;用红薯混合面粉做的鱼鱼,调上葱花臊子,再调一点油泼辣子,更是味道鲜美;我更喜欢的是红薯面饸饹,尤其是凉的,用开水一淘,调上油泼辣子和葱花臊子,有一种特别的鲜美。
红薯收完了,玉米也成熟了。父母收完了集体的玉米就带着我们兄弟利用周末收获我们家自留地里的玉米。我们钻进玉米行子里,把壮硕的玉米棒子掰下来,扔进随身携带的粪笼里。等到粪笼满了,就把粪笼提出去,倒进地头两头都插上了柳枝编成的笆子的架子车车厢里。每当这时,只要遇见村里的伯伯或者爷爷路过,父亲就会给他们打招呼,互发旱烟或香烟,点燃了蹲在地头闲聊,而把活扔给我们去干,直到架子车装满了为止。
玉米运回家,就倒在仅有一米五宽的窄窄的院子里,堆满了奶奶卧室窗下的檐台上,直至半个院厅。运完了地里所有的玉米,我们下午一放学回家,就被父亲安排着帮父母剥玉米皮。我们一家人就席地围坐在玉米堆旁,边说话便一层层从棒稍把皮撕开,扯到棒根,但不剥掉,然后扔到父亲的身前。父亲就把我们剥好了的玉米,顺手捋直玉米皮并攥紧,然后两根一对两根一对编结起来。有时候,串门子的叔叔婶婶们也会加入剥玉米皮的工作,我家的玉米堆旁就更加热闹了。因为玉米量大,每天都会剥到深夜,剥到我们兄妹都坐在玉米堆旁打瞌睡时才会停止。等到我们睡了,爸爸妈妈还没有睡,他们在睡觉前还要把编好的玉米有秩序地搭在竖起的木椽上或树干上。等到第二天早晨上厕所的时候,就会发现后院竖起了两个将近一米直径高达三米余的金黄的玉米柱子。就连树枝上也三三两两地架满了玉米棒子,异常壮观。第二天,走进村里,就会发现,整个村子都变成了丰收的金黄色。有的人就直接把玉米缠绕在门口的树干上,有的人则把玉米挂在门房屋檐下架起的横椽子上。没有门房的人家的玉米柱,则会伸出它们高高的头颅,从矮矮的土墙上方探头探脑,也随着人们看热闹。从此,这些玉米就要在露天里慢慢风干,等到冬天闲暇时,一家人再围坐在放在房间里的两米余直径的大蒲篮旁慢慢地剥玉米粒,那又是一个个繁忙的夜晚。
父老乡亲们在架玉米的同时也没有闲着,一直随着生产队长的安排收拾着田地,播种着小麦。等到架完了玉米,地里的小麦苗也探出了嫩绿的头颅,故乡的大部分土地都被绿油油的小麦苗覆盖了起来。因着土地的肥沃或者贫瘠,麦苗呈现出黑绿或嫩绿两种颜色,给予了渭北旱塬上贫穷的人们殷殷的期颐和希望。
麦苗高了,生产队的活路也就少了,人们把主要的精力就转到了为来年储备粮食上。那时候,我们的主粮不是小麦,甚至连玉米也是奢侈,而是红薯干。每天下了工回来,吃完饭,母亲就开始用专门的工具擦红薯,把一个个红薯擦成两毫米薄厚的红薯干。放学回来后,吃过饭,我也要加入擦红薯片的行列,直到瞌睡侵袭实在撑不住为止。第二天黎明时分,我和弟弟就会在爸爸的呵斥声里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帮父母把一竹笼一竹笼的红薯片装上架子车,并运到村西头的麦田里,把红薯片均匀地撒在麦苗上晾晒。等到旭日东升的时候,麦田里已经雪白一片。这时,我和弟弟也随着被冻得发红的双手彻底清醒过来。每当我们把架子车送回家里再跑到学校时,已经迟到了,只好站在教室外面朗读课文。
经过几天的晾晒,前几天晾晒的红薯片已经干了。晚上放学回家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妈妈把红薯干收起来运回家储存起来。奶奶和妈妈也把一部分红薯干在村里的碾子上碾碎,再在石磨上磨成粉。从此,家里的餐桌上就有了红薯搅团、红薯面鱼鱼、红薯面饸饹等美食。
与此同时,父母挑选出有伤疤的或水分大的不易保存的红薯,拉倒村西头庙里擦红薯沫。
西头庙说是庙其实并没有神像更不用说和尚了。只是三间窑洞,再紧贴窑洞门脸盖了三间瓦房而已。五保户张保住在里面兼看门。擦红薯的机器就安装在最里面的那孔窑洞里。乡亲们每家都分了许多红薯,来擦红薯的人很多,排起了好长的队,都延伸到庙门口了。我的任务就是排队等候。
西头庙是我的乐园。它里面除了能擦红薯沫之外,还是其他生产队临时请来的匠人的工坊。有熟牛皮编牛皮绳的,有做马驴拥项(戴上它有利于劳作)的,有弹棉花的机器,还有做豆腐的,等等。只要有闲暇,我就会去西头庙参观,忘我地研究着匠人的工序、动作,虽然到头来只满足了好奇心而已,但却给我带来了难得的快乐和幸福。于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我回忆着在庙里曾经看到过的那些在我眼里稀奇古怪的事情,反而一点都不觉得时间的漫长了。
终于轮到我打红薯沫了。掌管机器的叔叔把红薯倒进机器的进口,用带把的木板顶住红薯,就听见红薯被擦轮使劲擦错时发出的痛苦的惨鸣。很快,散发着甜香味的红薯沫就从机器的出口慢慢地涌进了放置在出口下的水桶里。满满几笼红薯只打了三桶红薯沫。
回到家里,父亲已经在院子里做好了过滤淀粉的架子。他把一根椽子横架在界墙上和房檐下的椽缝里。再用绳子把一个用两根两米长的钢木做成的能活动的十字架吊起来。十字架的四端绑着一个本色的细沙布包的四角。布包下放置着一口巨大的粗陶水缸(我们那里人把大水缸叫做海瓮)。在海瓮的一旁,父亲已经放置了一大盆凉水还有满满的一担井水。盆子里飘着一只劈成了一半的葫芦做成的水瓢。他先把红薯沫倒进盆里,用木棍搅匀。然后就舀了几瓢红薯沫水,倒进布包里。双手摇动木架,使红薯沫水在布包里来回滚动。于是,奶白色的汁液就随着布包的滚动从布包下流淌进了布包下的海瓮里。等到布包下的水变得稍稀的时候,父亲就把布包里的红薯渣用瓢抠出来,倒进一旁的竹笼里,然后再从盆里舀出稀释了的红薯沫倒进布包里,继续他的工作。小时候要上学,需早早睡觉;大了就远离了家乡,我从来没有完整地看到过父亲过滤红薯沫。等到第二天我要上学时,就发现放在院子中间的水瓮里和檐台上的瓷盆里的水已经变得异常清澈,而在清澈的水底,就是雪白的红薯淀粉。而那些灰色的红薯渣,已经被母亲团成一个个烧饼大小的饼子,整齐地贴在厦房的墙壁上了,异常壮观。等到中午放学回家,家里的瓮盖上、木堆上、矮土墙上已经放上了或大或小的圆圆的半尺厚的雪白的淀粉饼了。那就是挂粉条、做凉粉的材料。
每当做了淀粉,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次炒粉的。每当我放学或者在外面浪完回到家里,闻到一缕混合着蒜和葱花的特殊的香味的时候,就知道母亲做了炒粉,立马就会扔掉书包,飞跑进厨房,流着口水,看母亲用铁铲翻搅铁满满大半锅凉粉块,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炒粉。终于炒好了。我们兄弟争抢着摆好饭桌,把爸爸、妹妹们召唤到饭桌前。一坐下端起碗,我就急不可耐地往嘴里刨了,谁知道炒粉外温里烫,烫的我赶紧用舌头把炒粉在嘴里左右来回搅拌,直到不烫为止。
秋季的结束不仅仅因为树叶的飘落,还因为每家每户房门两旁挂着的串起来的红辣椒。故乡人利用空闲时间,把红鲜辣椒一针一线串了起来,然后挂在房门两旁慢慢风干,既做了装饰,预示着来年又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丰收年;还为冬季做香喷喷的油泼辣子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它给予了故乡人以希望,也在故乡人的心里,燃起了快乐的火焰。
秋终于结束了,冬也即将到来。看到灰蒙蒙的天空,我想到了雪,想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烤玉米面馒头夹油泼辣子,更想到了那香喷喷的炒凉粉。那是秋对我的馈赠,也是故乡深埋在我内心深处的美好的记忆。
2016年元月16日于渭南
文学的良心
原创/李跃峰
小时候,奶奶给我说,做人要有良心。良心是什么?按照我奶奶给我做的榜样和她的解释,我认为,良心就是做人要实诚,对人要用真心不欺人不骗人。长大后,经历了一些事情,我对良心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做人如此,作文更应该如此。我认为,这也是文学的良心。
做人,大不了是自己的事情,影响到的也只是自己周围的个别的有限的人。而文学则不同,它影响到的范围会更广,影响的人会更多,尤其是在现在微博、网络等自媒体盛行的时代,一个人或者一个作家的言论或者文章会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地球东西的时代。除非你是在记日记,只想自己一个人阅读。
可是,有的作者(或许也可以称为作家)却说,我没有那么伟大,许多大人物都不能改变世界,何况我区区一个写作的人。继续为了金钱写那些违背人身体健康的所谓的性解放,性自由的作品;继续写那些违背法律和道德人伦的所谓极端个性自由的作品;继续写那些违背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和谐的极端的物欲、权欲、金钱欲、享乐欲的作品,把读者带到了堕落、丧失信仰的庸俗的、痛苦的、绝望的境地,从而又间接地给社会带来了冲突与矛盾,影响到了更多的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极其错误的文学的态度与观点。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蝉声把我们疲累的灵魂带进了静谧的幽谷;明月把我们世俗的心引进了梦幻般的神仙的境地;陌生人一个甜美的微笑可以把我们烦躁的心瞬间换为愉悦;妈妈的一个轻柔的吻,立马就可以让刚才还绝望地哭泣的孩子安静下来。甚至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话说,亚洲的蝴蝶拍拍翅膀,也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文学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也必然会对读者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甚至是巨大的影响。
人的思想是由人所掌握的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学习是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文学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她所包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通过读者的阅读,在不知不觉间渗入读者的灵魂,内化为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在不知不觉间决定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可见文学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这从仓颉造字的传说里就可以得到验证。相传说仓颉造字成功后的那天,白日里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居然听到了鬼哭魂嚎。这是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值得庆贺。同时,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了。
小时候,我听村里的大人说过,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就是怕《水浒》里的造反和不受约束的犯罪影响到了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在现实生活里就有这种例证。七十年代,那时候电视机还很少,我们许多小孩子经常会跑老远的路去公社街道找有电视的亲戚家看《加里森敢死队》。里面的情节很刺激,尤其是有一位人物会耍飞刀,很帅气很潇洒的。我们这些小孩子都爱学习,整天没事时就拿着削铅笔的小刀对着门甩。在我们邻村就有小孩子在玩飞刀的时候,不小心插到了人身上的事故发生。也许在全国发生了许多这样的事情,所以,没有演完,当时就停播了。还有最近几年穿越剧很多,就有报道说,有小孩子上吊或者跳楼玩穿越死亡的事情发生的。老不读《三国》,是因为老人都已经没有了创业的激情和愿望,所以,看了后会徒生烦恼的。要看还是必须在年少的时候看,这才有意义。优秀的文学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尤为巨大。
1851年,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法国伟大的作家卢梭的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里写道: 自由、平等诗人的天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现实社会给人套上枷锁, 号召人民向专制暴君、贵族及腐化僧侣问罪,向不合理封建制度开战。主张:主权在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权利被政府篡夺并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他否定封建王权, 描绘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到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所以,文学也必须有良心,而且是要有好的良心。
那么文学的良心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字和意境要美,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心情的愉悦。每当我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诗赋的时候,我的心都会被他朴实冲淡的文字带进那静谧优美的田园之中,感觉无比宁静和平和,一扫读前的疲惫与烦躁。每当我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有澎湃的力在我的心胸间冲突汹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每当我读哲理散文《老子》、《庄子》的时候,我就对人生有了一点点的感悟,世事在我的眼里就会变得越来越真实,越普通,也越没有了分别和善恶。我想,朋友们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吧。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对自己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影响的,而且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共鸣的。
其次要有关于和谐、善和美的主题。在寓教于乐的美好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向读者传递出有利于建立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良性的和谐的关系,让对国家忠诚,对父母、长者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友善,对儿女晚辈慈爱关心,对大自然和社会爱护的善和美的理念深入读者内心,以至于固化在读者的血液和灵魂之中,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和家庭甚至我们的内心都能够始终处于完美的和谐和健康的状态中。那么,健康、快乐和幸福就会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了。
最后,也是最高的要求,那就是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这个理念,就直接贯穿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写作和实践之中,从而使他们的散文能够文起八代之衰,给当时和后世的文坛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许多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我们现在要表达的道既要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有对科学和民主的发展与阐释。这是并行不悖的,也是互相可以印证和辩证融合的。
文学的良心在作者的心里。作者有什么样的良心,那么,他所创作出来的文章也就会有什么样的良心。这就对我们的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就是首先要做个好人,对大自然和社会和谐,对国家忠诚,对父母长辈孝顺,对兄弟姐妹朋友友善,对儿女晚辈慈爱的好人。然后再在好人的基础上,继续修养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是自己达到与道相融的境地,从而使自己最终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最高境界。我愿意不懈地努力,获得此良心,文学的良心。
2013年7月25日与草庐书屋
往期文章推荐:招夫养夫:李爱琴的大爱人生【纪实|真挚感情】
特别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