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的力
最近太忙了,写博客的时间都没了。即使写,也是匆匆忙忙写,凑合吧。
最近练拳对气的认识越来越多,真是妙不可言。可惜,从前几篇博客的反应来看,还是不写气为好,以免引起误解。其实八卦掌的气真是太妙了。按照老头的标准,我仍然不能算得气了,只能算气动了。老头说,气不到脚底就不算得了,气不到脚底就是没用。
顺便说一句,老头改不掉旧习惯,不管我的劝阻,仍然在和别人拆招,当着人家师傅的面,把一个小伙子摔了个一溜滚,他自己笑呵呵的,我心里一沉,心说这回得罪人了,果然,再见到小伙子的师傅,人家阴着脸,不搭理我们了。
言归正传,中国的字,有横有竖。武术其实也是这样,有横劲有竖劲。
八卦掌也是如此,如果只能看到练者横向的力,看不到纵向的力。只有横向扭转的力,就会流于浮华。就像水面上漂浮的东西,好像很流利,其实没有根。八卦掌是横向开始,从横向拧旋出了纵向的力。
网上视频,没见过转掌有竖劲的,有人还故意架子很高,高架加上横劲,觉得是自己行云流水,其实是流于表面功夫。自己骗了自己。
横竖劲是互相衍生的,互为母子关系。
转掌向后转身的时候,不是探出去的半边身子往后带,是后手往后带,后手的半边身子往后转,后手这只胳膊还要有往下沉的意思,前手那半边身子主要负责配合,要和后手的半边身子合在一起,不能散了。
这股向后的劲和小腹上翻的劲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互相衍生的关系。
小腹上翻是竖劲,但这股竖劲遇到上面的压力,也有暗含的横向力,就像你上下压一个有弹性的钢片,它会横着崩飞出去。于是乎,上面的明横暗竖,和下面的明竖暗横,合在一起,形成了互为母子的关系。
提醒一点,小腹上翻不要搞得腰弯了,转掌不是蹲猴,转掌的时候腰要直。腰直了,上下两股劲就在丹田里拧上了。
我前面的博客贴过青铜器的铭文,人家金文,横竖是不突兀的,横竖是合在一起的,整个字近乎圆形。
咱八卦掌也是这样,横竖劲不突兀,完美的融合一起,劲路上像个球形上下前后左右的流转,才是正路。
转掌千万别练成楷书那副傻样,横平竖直,笔画分明,那样就练歪了。
转掌肯定是低架,是自己越练越低,不是故意的低,而且越低越快。换掌也是这个道理,好多人练换掌只是左右换,其实换掌也有上下换,没人注意就是了。
横竖劲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
前些日子我看见四川地震,一所清朝的老四合院没事,很多人感慨,其实这一点不新鲜。
中国古建筑单体就是横竖劲,再连成四合院,方圆劲就都有了,只要规格够了,木料够好,斗拱数目和层数够了,地震绝对没事的。四合院的正房所在的位置,就相当于人的丹田,住在里面很爽的,所谓人宅相扶,感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