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叫做“手表效应”(惊人!)

文 | 有书阿肖 · 主播 | 简宁

都6年了,李亚鹏还在跟4000万缠斗。
前几天,在媒体爆出的录音中,他几乎是对债主哀求:“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需要我跪下,需要我趴下,我都可以。”
其实,早在2018年,他就因为还不上这4000万,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成为老赖。
紧接着,他注销内陆身份信息,将户口迁去香港。
身份信息一换,他既不用受到老赖的高消费限制,同时后续的诉讼还可能无限延期。
一出金蝉脱壳,与他苦心经营的人设相去甚远。
他本想做个好人,回馈社会。
成立嫣然天使基金,打造自己理想中的“文化乌托邦”,还表示“我会把70%的个人财富,捐献给社会,剩下的留给孩子。”

可没想到越努力,越失败,在赔钱的大道上一路狂奔,连一丝体面都留不下。

不仅成了老赖,他建造的雪山艺术小镇还坑了娱乐圈一众好友。
从曾经的“四大当红小生”,到如今为钱下跪的失败生意人,是他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吗?
不是的。
年轻时的李亚鹏,商业嗅觉就十分敏锐。
1999年,他就用3页报告拉到50万美元,成立一家婚庆网站,提供线上线下婚礼服务,在那时就有了020的雏形。
那,他做错了什么?
英国心理学家P·撒盖提出“手表效应”,又叫“矛盾选择定律”。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块手表,就可以准确地知道时间。
可,如果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不仅不知道时间,还会扰乱一个人对所持时间准确性的信心。
人生也是如此,一个行为准则、一个价值取向,能帮我们从容生活。
多个行为准则,就像是站在风暴中,无处可依。
李亚鹏的失败之处就在于此。
他想赚钱,开了酒吧,没一年就闹出丑闻。
他想追寻自己的情怀,打造“文化乌托邦”,就不计成本地从北京运八棱海棠、从四川郫县运茶花。
他拼命做着生意,起早贪黑,最多的时候同时经营八家公司,涉足文化艺术、影视传媒、旅游演出、娱乐经营。
看似在前行,实际上走的每一步都跟上一步没什么关系,更像是在情怀和现实中打转。
够不着情怀,又不想承认现实,最后只能执着于自己的想象,两眼一闭,说:

“我在商业领域不是个天才,但也不是很差,大概80分。按照围棋的说法,我做生意的布局大概接近中盘了,布局快结束了。”

人生最可怕的是什么?
不是失败,不是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时刻。
而是拿着许多行为准则,像无头苍蝇般乱飞,自己消耗自己。
看不清对自己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
回过头去,那些珍视的人和事,都从手中溜走。

手表效应可以应用于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同样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双方教育理念一致,孩子也能毫无顾虑地成长。

可是,如果父亲拉着孩子往左,母亲拉着孩子往右,孩子该走向哪里呢?

姜思达曾谈到父母离婚,和妈妈在一起时,听到的都是爸爸多么不好;和爸爸在一起时,听到的又全是妈妈的不是。

在截然不同的信息中,他不知道该相信什么。

这种感受延续至今,他说:“现在我也很难相信别人,哪怕这个再好,我也保持着警惕和戒备。”

这样的现象在三代人的家庭中,就更为常见了。

年轻人和老一辈在如何带娃的问题上,从吃饭、穿衣、到每一句话都有不同的想法。

父母说着要孩子学会独立,自己吃饭,如果他不吃,饿几顿就好了。

一转头,老一辈正拼命追着孩子喂饭。

父母认为要常常肯定孩子,帮他建立自信。

下一秒,老一辈就对孩子说:“你不听话、你胆小、你爱哭”。

父母希望孩子感到富足,多享受孩子的童真。

老一辈却总对孩子絮叨:“家里穷,父母为了你多辛苦,要懂事听话”。

在多个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孩子是什么心情?

用成年人的目光来说,这种感受就像是在一个严重内耗的公司中,觉得身边都是“猪队友”,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力有问题。

大学同学纭纭作为HR上个月刚入职新公司,就夹在老板和老板娘中间,左右为难。

老板想招个技术人才,学历要高,能力要好;老板娘却说学历低没关系,重要的是便宜好用。

筛选出的简历,先给老板娘过目,再到老板手边。

于是,老板娘骂她,老板也骂她。

整天受气,还招不到人,不仅公司内耗,纭纭也直呼要疯,受不了。

在多个行为准则、多个价值取向之下,我们普遍会进入一个认知的盲区,会困惑、会不安,甚至怀疑自己、攻击自己,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问题。

但其实,不管是在家庭教育,亦或者是职场中,切记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则将使这个孩子、企业都无法发展。

如何确立自己的原则,避免“多个手表”呢?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 建立你的内在评价体系

有的人选择一份工作,是因为父母觉得这个工作好;
有的人结婚生子,是因为生活中亲朋好友都这样;
有的人懂事勤奋,是因为渴望被所有人喜欢。
心理学家弗罗姆曾说:

“只要观察一下人的决策现象,就可以发现人们错误地认为决定是'他们’自己做出的,而实际上却是屈从于传统、责任或明显的压力。”

可是,拿着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就像是浮萍般无依,找不到安心落脚之处。
多年以后,他们总会在某天醒来,纳闷道:“我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试着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问问自己:对你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 精简你的目标

哈佛大学做过一项研究。
3%的年轻人有明确的长期目标,10%的年轻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60%的年轻人有较为模糊的目标,剩下27%的年轻人则处于没有目标的状态。
25年后,那3%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10%处于社会中上层,60%生活安稳,处于中下层,而那27%处于社会底层,大多靠社会救济生活。
正如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在书籍《论大战略》中谈到:
那些有着明确清晰目标的人,即使走得慢,也更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有方向的努力,往往事半功倍;而漫无目的地奔跑,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如果你有很多目标,“放弃”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什么都想要,最终几乎什么都无法实现。
试着列出你的目标,排出它们的优先顺序。
有舍,才有得。
  • 从失败中学习

1982年,瑞·达利欧被誉为“金融界的乔布斯”。
从业8年时,他预言美国经济正走向一场萧条。
错误的预测,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公司破产。
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卖了车,还得向父亲借钱。
他凝视失败,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想象一下,为了拥有美好的生活,必须穿越一片危险的丛林。你可以安全地留在原地,过着普通的生活;你也可以冒险穿越丛林,过着绝妙的生活。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一败涂地后,他决心穿越丛林,并做出努力以确保自己不在途中死亡。
为此,他从失败中总结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确信“我是对的”到问问自己“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然后,又以此为基础,列出三种具体的方法:
  1. 找到与我观点不同的最聪明的人,以便自己能够努力理解他们的推理。

  2. 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不能有明确的意见,不急于下结论。

  3. 逐步归纳永恒和普适的原则,对其进行测试,将其系统化。

你看,失败并不可怕,反而常是通向成功的钥匙。
它帮我们找到那些真正重要的,指出通向目标的道路,重建自己生活的原则。
最后,想和你分享一段瑞·达利欧在书籍《原则》中的话:
“把生活想象为一场游戏,我面临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
我通过解谜获得一块宝石,即一项原则,它能帮助我在未来避免同样的问题。
不断收集这样的宝石能够提高我的决策水平,这样我就能进入更高一级的游戏。”
点亮【在看】愿每位书友都能在人生这场游戏中打怪升级,越战越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