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整合:母语写作技巧指导的核心竞争力

“一贯评课”六:

——评点肖绍国的《用文字画画》

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特级教师

肖绍国/执教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特级教师

周一贯/评点

(《用文字画画》课堂实录见上一篇推文)

这是一堂独辟蹊径的写作技巧指导课。写作技巧需要指导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课标”》中十分强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这不等于就不要写作技巧了。

传统写作教学因为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而令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就更多地提倡朴素、真实、自然地表达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写作这种运筹心智的活动,不可能没有技巧。

其实,所谓写作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如何能表达得更好”的关注和学习,如在《“课标”》中就指出: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甚至还具体地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显然,这都关乎写作技巧问题。

图片 / 来自网络

现在,肖绍国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不走传统的诸如开头、结尾之类纯技术化、形式化的套路,而重在以读写一体为基础,在写作实践中,提升更具审美价值的写作素养,就有了“独辟蹊径”的况味。

本案所表现的肖绍国的写作指导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古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审美原则,实现了大视角的古与今、象与意、读与写的艺术统整,瞄准的不是一些方法层面上的形式化的孤立技法,而是学生审美能力上的整体写作素养,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

“诗画语文”是肖绍国的语文教育主张,并有专著出版。现在,他把“诗画语文”合乎逻辑地延伸到了“诗画写作”。本堂课无疑是一次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那么肖绍国的“诗画写作”是从哪些方面作了颇具统整艺术的开发,才成就了学生“用文字画画”的那种写作意识呢?

“具象”与“意象”的互生统整

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直入学习主题:苏东坡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通过学生对王维三首诗中的选句,让学生还原出画面。这样的设计不仅开门见山,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象”与“意”的互生关系,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 来自网络

“诗中有画”的“画”是基于生活的“具象”,而“画中有诗”的“诗”是基于精神的“意象”。如果说,“意象”因“具象”的产生,那么“具象”则因“意象”而存在。这是外在物象与内在心象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作者内在的“移情”作用而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世上所有深刻的哲理都是可以有浅显的表达方式。肖老师正是用了让学生“把诗句变成图画”这样乐见易为的方式,实现了“诗”与“画”、“象”与“意”的统整,从而为本课主旨“用文字画画”作了切实的铺垫。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统整

传统写作教学中的技法指导,往往有这样的流弊,即着眼于单一的、形式化的某些写作方法,作授予式的展示,并指令学生去死板套用。

这种写作技巧往往会脱离了表达思想的自然需要,为方法而方法,结果不仅不能实现“表达得更好”这一根本目的,而且为技法所害,影响了表达的真切和自然,也容易使学生因技法的要求而产生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