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领导挖坑害你,你该怎么办?来学学海瑞的应对办法

为了迫使海瑞于淳安县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郑泌昌和何茂才为海瑞精心安排了一场“通倭”大案。先让淳安灾民齐大柱从倭寇手里买粮,再让淳安知县海瑞前去处理,袒护之,则有通敌嫌疑,杀;杀之,则能震慑淳安百姓不再买粮自救,只能低价卖田;如果杀了齐大柱,海瑞还要阻止灾民低价卖田,那么淳安如果再饿死了灾民就是海瑞的罪过,仍然能将其除掉。

只是,这看似周密的计划偏偏遇上了刚直但不失智慧的海瑞,且看海瑞如何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陷害。

海瑞基本控制了整场会议的局势后,千户赶来向臬司衙门的一把手——何茂才汇报了齐大柱“通倭”的事情:

“回大人,兵已经带到!”

来看何茂才的反应:

“拖延,顶撞,这下好了,淳安的刁民跟倭寇串联造反了!海瑞,就是你昨天放走的那个齐大柱串联淳安的刁民串通倭寇,现在已经被官兵当场擒获了!”

注意,千户可是什么都没说,何茂才上来就按剧本给出了整个“通倭”情形,这不是摆明了要告诉海瑞,我要陷害你吗!何茂才动辄就说自己是“管了二十多年的刑名”,就这个水平?

只是,何茂才也并没有傻透,没等海瑞回答便立即转向了高翰文:

“高府台,淳安县、建德县都归你管,你说该怎么办吧?”

何茂才这个时候将问题甩给高翰文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何茂才认为,已经被牢牢要挟住的海瑞此时不太可能再为海瑞说话,只要高翰文也向海瑞发起攻击,就不再是自己趁机报复海瑞,而是海瑞真的该死!

初到浙江三天就充分见识了大明官场的险恶,久在翰林院任职的高翰文哪里见识过这种玩法,此时的高翰文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淳安的百姓是不是通倭,当立刻查处,可海知县前天才到淳安上任的,此时应该和他无关!”

虽然还是替海瑞说了一句,但已经毫无作用,反倒更激起了何茂才的怒气:

“通倭的人,就是他昨天放走的,还说和他无关!”

海瑞放走了齐大柱,齐大柱半夜就向倭寇买了粮,这件大案似乎已经坐实了!而此时的高翰文再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和接二连三的构陷,竟然昏倒了!

有人认为这是高翰文为了躲避复杂局势,为求自保而刻意装昏倒,但我认为,这是从京城意气风发前来浙江准备大展身手的高翰文,亲眼见识了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的阴险手段后的必然表现。一个出身书生门第,没有吃过亏的书生,又有着较为顺畅的科举、入仕经历,承受压力的能力本就不强,昏倒也属正常。

好了,“通倭”大案按照预期出现了,郑泌昌开始向海瑞进攻:

“什么议案不议案的都不说了,海知县,淳安县刁民通倭之事是否和你无关,以后再说;本院现在命你带领臬司衙门的官兵立刻到淳安去,将倭寇就地正法,平息叛乱。然后按照省里的议案,以改兼赈。”

来看看巡抚大人玩的语言陷阱:

首先,郑泌昌是让海瑞前往淳安将涉案人等“就地正法”的,而不是审理、调查的;然后,郑泌昌已经将这件大案定性为“叛乱”了,也就是说,不管海瑞怎么处理这件案子,事后都会承担辖区内灾民叛乱的罪责。

更重要的是,郑泌昌直接将这件“通倭”案和“以改兼赈”联系了起来,巡抚大人的思路极为明确:

你治下的灾民通倭,你的辖区出现了叛乱,听我的话,好好处理这件案子,然后按照省里的议案推行“以改兼赈”,我就不追究你和“通倭”之间的关系了!否则,后果自负!

然后,何茂才又追加了一波威胁:

“带上兵,护送海知县立刻去淳安。”

乖乖听话,我衙门里的兵可看着你呢!

好了,轮到海瑞上场回击了:

“中丞,他们跟我去淳安县,是他们听我的,还是我听他们的?”

这些官兵虽然隶属臬司衙门,但省里真正的话事人还是郑泌昌,海瑞不理会何茂才,直接怼上郑泌昌,就是躲避次要矛盾,正面应对主要矛盾,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和牵绊。

海瑞的这句话在于前往淳安以后的主动权掌握,控制了这些官兵才有发言权,才能控制淳安的局势,才能让整个案件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说白了,何茂才想用这些官兵控制海瑞,海瑞则想要摆脱控制。

来看郑泌昌的回应:

“按省里的议案办,他们就听你的!”

又回到了自己刚才的命令,你听我的,啥事没有;不听我的,后果自负!

既然郑泌昌非要把“通倭”“以改兼赈”联系起来,海瑞就要把两者的关系打破:

“倘若我要按淳安县的实情办,他们听不听我的?省里现在说,淳安县有刁民通倭,究竟是怎样通倭,都有哪些人通倭,这些事必须按实情查处。倘若真有通倭情势,卑职会按大明律法严惩不贷;倘若并无通倭情势,中丞是不是让卑职滥杀无辜?”

注意,“以改兼赈”,海瑞提都没提!

关于“通倭”,海瑞的思路也极为明确:前往淳安以后,我得详细调查这件“通倭”案,如果事情属实,我肯定按律法办;可如果事情不属实,我还要不要按照巡抚大人的命令,将涉案人等“就地正法”

但是,如果事情不属实,海瑞也为省里的命令扣上了一个大帽子——滥杀无辜!

也就是说,郑泌昌,也就是省里的命令有两道:一是将涉案人等“就地正法”;一是“以改兼赈”。但海瑞刻意忽略了第二道,着重强调了第一道。更重要的是,海对第二道命令的忽略,还让人无法反驳,既然省里先让我处理“通倭”案,我就得先把这件案子的处理问清楚。

郑泌昌很明显看出了海瑞设置的陷阱,马上回道:

“海瑞,你是不是到现在还要怂恿刁民抵制国策?”

还是那个态度,硬要将“通倭”“以改兼赈”联系在一起,你不立即处死涉案人等,就是反对“以改兼赈”,就是抵制国策,就得死!

对于这两件事的联系,郑泌昌当然知道站不住脚,眼见海瑞逐渐掌握了主动权,语调也变了,语气也慌了,只能再次以扣帽子的方式予以震慑,争取主动。

只不过,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一场辩论如果到了乱扣帽子的时候,这说明你已经输了!

只是,海瑞并不理会郑泌昌的威胁,仍然就“通倭”案的处理问道:

​“中丞,卑职问的是要不要滥杀无辜?”

咱先说清楚第一道命令,如果事情不属实,我还要不要杀了涉案人等;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开杀戒,你就是滥杀无辜!你要是愿意背上这个罪过,我就听省里的命令!

这样的帽子,郑泌昌自然不能领,也不敢领,只能无奈地给出答案:

​“谁要你滥杀无辜了!”

好了,海瑞的目的达到了:

“有中丞这句话,卑职就好秉公办事了!”

既然你不让滥杀无辜,我就得查明“通倭”案的实情;只要让我查案,我就能查出这里面的内幕,到时候就不是推行不推行“以改兼赈”的事了,而是追究到底谁“通倭”的事了。

然后,海瑞对着千户说道:

“中丞大人的话,你都听到了?整队!跟我去淳安县!”

省里的命令,你都听到了,让我查明实情,你到了淳安得听我的!

然后抬高音调,当着郑泌昌和何茂才的面给了千户第一道命令:整队,跟我去淳安县!如果千户不听,海瑞可以当场抗议:他不听我,我不能去淳安;如果千户听了,海瑞就确定了自己能够命令官兵的权力,前往淳安以后,海瑞就是话事人。

一切准备就绪了,千户懵圈了,这和郑泌昌、何茂才预先安排得不一样啊!只能看向何茂才,寻求新的指示。

何茂才也不傻,意识到了海瑞的陷阱,说道:

“看我干什么,该怎么办还怎么办!”

“该怎么办还怎么办”,意思让千户按照原计划进行,只是海瑞已经拥有了命令官兵的权力,他还会让这件“通倭”案按照原计划进行吗?何茂才的命令,晚了!

刚直勇猛、智商无敌的海刚峰,再赢一局!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