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评诗】(43)
【名家评大风歌诗友会2021第十一期作品】
题图
范洪玲(徐州)
独坐寒梅下,琴横月影摇。
韵清人不觉,衣袂暗香飘。
郎晓梅:工稳、端庄、流利,有形象,可生发联想,颇有意境。但尾结似囚于李易安“暗香盈袖”之窠臼未出。玩味此诗,我以为诗人绝句之法已熟。但我读来并不动心。于是拈来唐人吕从庆《题画》诗比较,两者皆以“我”入之写法无异,我却更爱吕诗,什么原因?比照范诗,吕诗全无束缚,也不矫揉造作,发乎于心,出乎性情,得来更从容自在,因而意趣盎然,逾历千年而鲜活动人。倘诗可保鲜,是在人不同于人的天真性情。其诗云:“怪石倚危峦,横烟出深谷。其间有孤松,亭亭表苍绿。携筇者伊谁,顶发髡且秃。请君过柴桥,临流味幽独。”
东坡诗社三月聚会
半山人 (徐州)
春到杏花村,风敲苏塔门。
东坡一壶酒,陪我醉乾坤。
郎晓梅:此诗将虚空之事拟化于实,借杏花村、苏塔门令虚象见形,起承引人入胜,颇见不俗。但“陪我醉乾坤”,尾结由实入虚,复堕其渊,可知时病难去。不独今人,唐人聚会或应制诗亦常陷入虚空之病。即如王摩诘,其大量会宴应制诗读来乏味可憎,不若辋川禅意之作空灵清逸,捧之可喜,或在于应制诗强凑而为之,情之所不致,诗之所不达。“诗,以言我之情也。故我欲为则为之,我不欲为则不为。原未尝有人勉强之,督责之,而使之必为诗也。”(《随园诗话》)今常勉强为之,难免作之无情。
忆童年放风筝
蒋继辉 (徐州)
春风纸燕两相欢,尤喜空中一线牵。
我放它来它放我,摇摇晃晃欲升天。
郎晓梅:似觉童谣,烂漫可唱。第三句“我”“它”反复修辞法前人有用,比如元稹《和乐天示杨琼》“我语杨琼琼莫语,汝虽笑我我笑汝”,文彦博《司马温公挽词》“君心知我我知君”,表现两者相互关联。此诗修辞句法可见于前人而不泥不逊于前人,行文至此,“我”与风筝忽然主客不辨,物我同一,浑然其乐之状出矣。但“升天”斟酌未稳。
上元画月(新韵)
朱文(徐州)
当空摘下月一丸,泼地清霜映壁寒。
不羡银河星万点,独于纸上补心圆。
郎晓梅:开篇惊奇,妙手偶成之感,苏子瞻在或一个趔趄。二句袭来清光凛冽,亦出尘不凡。惜转结败于做作生发之虚套而一时跌落。恍如前者迅猛后者迟钝之接力,一二句与三四句疑出于两人之手,不堪匹配。始知诗无一妙句不佳,亦非得一妙句即佳,归根结底,还在气脉。气脉畅通,文气运行,或低回徘徊,或澎湃遄飞,表为气韵风格;气脉滞塞,文气行来,时断时续,忽高忽低,则失谐不稳,易生疲病。
题《江南行》盆景
宫树鼎 (徐州)
久慕江南买棹行,青山滴翠水盈盈。
赶春赶到春将老,此去烟波第几程?
郎晓梅:此诗整体诗味颇可把玩,譬若“赶春赶到春将老”,更别致款款。我不喜有二。我不忌犯题,但觉此诗犯题诚重复不当,此其一。其二,“认得溪云第几重”(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翻到云门第几声”(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偏忆扬州第几桥”(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身在仙宫第几重”(韩愈《芍药》),“家住峨嵋第几峰”(韦庄《春云》),“第几”句型于唐已经泛滥,今人喜之用之也泛滥,我也曾用过,所以每每读来尴尬。荀子强调“宗经征圣”模仿经典,宋濂说“文学之事,自古及今,以之自任者众矣,然当以圣人之文为宗”(《浦阳人物记·文学篇序》),模仿自然是文学写作学习正道,但局限于模仿或只是一味习用特定字词句法则为沦为末流。李白诗可感谢朓“清发”之气,或见建安诗清水出芙蓉之态,或有鲍照俊逸之风,盖近乎风格气度,品乃居上。
游野狸岛遇雨
王怀君(徐州)
瞬间云黑雨霏霏,香径烟深锁翠微。
天海茫茫波欲急,鹭鸥落落羽难飞。
老年舞者彩妆乱,童稚风筝折翅归。
白发摊家怜步缓,满车狼藉湿单衣。
郎晓梅:描摹手段不凡,雨中诸象如在眼前,尤其颔联“波欲急”出蓄势待发之状,“羽难飞”出鸥鹭在天艰难之态,非善察者不能语。“欲”“难”炼字佳极。问题在于,全诗除第一句总写,其余七句一直在列举各种各样雨中情形,各种情形之间又不尽协调。比如“香径烟深锁翠微”,虽美却如一点胭脂抹给一个汉子。而其颔联、颈联、尾联分别是三种不同类型情形,就只是因为写遇雨,便都随便堆到一起,完全没有作者主观参与的剪辑组织,令作品似是一个仓库,各种功用材料虽分类堆放,但尚未被利用起来。诗是诗人主观对客观的审美活动的结果,即便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其境终归要表达作者主观思想情绪,否则诗不存在。思想情绪的表达要借助材料的选择和意象的安排。一般情况下,创作过程中所有材料都会如同自行车辐条朝向轴心一样朝向并服务于一个主题思想。而这首诗虽然单个诗句好,却无法组装成一个缜密的有机整体,没有轴心。
鹧鸪天·初春偶得
丁辉(徐州)
一夜东风万物生,春花春草似含情。蓝天紫燕杳无讯,绿柳青条荡有声。 桃蕾出,杏花迎。画添锦绕缀乡城。音传鹊唱山中树,梅竹齐萦岭上清。
郎晓梅:上片言春来万象,却突兀而出“蓝天紫燕杳无讯”,不谐。“绿柳青条”意重。整首词极尽堆叠春天的花草声色,但缺人情,所以干枯乏味。杨万里《忆秦娥·初春》云:“新春早。春前十日春归了。春归了。落梅如雪,野桃红小。 老夫不管春催老。只图烂醉花前倒。花前倒。儿扶归去,醒来窗晓。”上片写客观环境之春色,下片点染春天中的人趣,于是便有了鲜活真气,可爱至极。魏禧《复沈甸华》说:“天下文章,最苦无真气。”蒋士铨《临川梦》说:“胸中既无真气蟠,笔下焉能力量完。”修诗修真气,真气真在人。
【中吕·山坡羊】戏马台怀古
宋善岭(徐州)
秦宫不驻,鸿门不戮,宁亡不把乌江渡。自无谋,又辞儒,更将大好时机误。放眼今天都作古,王,一捧土;侯,一捧土。
郎晓梅:三句,其一写经历;其二写性情命运;其三,读之一动,醒世之语。语言简洁,无一字拖沓冗赘,而刹那收住之际,留余味深长。两次用反复修辞增色助味。一是第一句中三连用“不”,未直言,而可见作者对其人性情的否定态度,可谓温柔敦厚,含蓄得法。一是“一捧土”用反复修辞,意在表现两种人结局的同一性。虽则前面安排“王”“侯”不无不可,但细想来,我以为不若安排一组反义的字,表达事物的反正两面,以期在造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增强其对立同一结局的艺术化效果。比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从“兴”“亡”两个对立面,来揭示黑暗的历史现实和百姓的悲惨命运,翻成俗语就是:无论怎么样、反正百姓怎么都是苦,如是震撼力极其强大,且作品更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