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汀回忆录自序

  1991年春,我的眼睛患青白综合征完全看不见了。在黑暗中我痛苦过好一阵子,现在逐渐习惯也就好多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部动笔已有七八年的回忆录,总算赶在双目失明之前大体完成了。我把繁重的整理、校定工作交给助手秦友甦,于去年11月离开北京迁回四川。这辈子我曾几次离川远行,但每次都被一股力量所吸引,又回来了。这次怕是最后一回,毕竟我是快九十的人了。

  刚回到成都,老家绵阳市就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学术讨论会,祝贺我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年。我很感激家乡人民的厚爱,心里却不太踏实。因为如果以第一部作品正式出版标志创作生涯的开始的话,我的《法律外的航线》是1932年10月出版的,算起来,六十周年的创作经历就还差几个月。如果从1931年11月29日我和艾芜联名给鲁迅写信算起,时间是没有问题了,不过说从事文学活动六十周年更准确一些。

  这部回忆录取名《时代冲击圈》,是我觉得这一生都是在时代发展变化的旋涡之中过来的。小时候我曾想当书法家,跟一个姓张的先生用铁笔学着在沙盘上练字。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哥老会在四川盛行一时,我舅父便是袍哥出身,以后拖起武装当上了旅长。我对哥老会产生兴趣,跟着舅父跑滩,传递消息。谁知竟是这位袍哥出身的舅父硬把我关进书房读书,又通过军队的势力,走后门把我塞进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十班。在这里我的一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省立师范我遇到两位挚友,一个是张君培,我有一篇文章《播种者》是专写他的,另一位就是艾芜,我们的友谊保持至今已有六七十年了。他们俩一个喜欢社会科学、哲学;一个喜欢文学。在他们的帮助和影响下,我开始接受五四新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新青年》《觉悟》《学灯》等等进步书刊。我喜欢郭沫若的诗歌和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故乡》几乎能背下来。我学会了思考问题,开始探求人生的意义。省师毕业后我去了北京,准备报考北大听鲁迅先生的课,不料鲁迅已南下广州。我回到四川经周尚明介绍,于1927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后接受派遣回安县发展组织,培训农村干部。紧接着白色恐怖笼罩四川,我在家乡也站不住脚了,逃亡上海,失掉了组织关系,几乎无所作为,于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研读鲁迅、台静农、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上。也许是缘分吧,我和刚从南洋归来的艾芜竟在人流如梭的街头碰面了。我拉他同住,一起读书,相互激励,开始了文学创作。我们联名写信向鲁迅请教。鲁迅的回信为我奠定了创作发展的基本方向。我的第一部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出版以后,又得到茅盾先生的评介,他对我的帮助终生难忘。我加入“左联”,回到了党的革命文艺队伍,陆续出版了几个短篇集,从那时候起写作就成为我的终生事业。

  一晃眼六十年过去,我写的作品不算太多,其中也有一些自己喜爱的,如《在其香居茶馆里》《呼嚎》《一个秋天晚上》《替身》《范老老师》《记贺龙》《淘金记》《闯关》等等。解放前我的作品主要以暴露、讽刺的笔法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反映社会现实。解放后由于长期陷于行政工作,加上自己不够振奋,仅写了二十多个短篇小说和散文报道,因此客观上给人一种创作难以为继的印象。十年动乱之后,我走出“牛棚”已是年过七十的人了,深感时间紧迫,便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写出了《青坡》《木鱼山》和《红石滩》三部中篇小说。前两部是写社会主义农业化的,《红石滩》是写土豪劣绅如何抗拒时代潮流的,是我八十岁写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我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我在解放初期就想写,因为提倡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我就一直未能动笔。但是,我要写的地方对我太熟悉了,那里的人和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尽管一搁三十多年,提起笔来仍旧很顺利。师陀去世前还来信说他很欣赏这部小说,觉得比《淘金记》还好。因此,我觉得自己还能写,而且能够写好,也就对“文革”后这三部小说特别有点自我欣赏了。

  回顾我的创作经历,我是一直记得为什么而写作的。在构思任何一篇小说的时候,从没忘记考虑这篇东西对人民是否有利?它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怎样一种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鲁迅先生在文学事业上所再三昭示我们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我一直未曾忘怀。

  写自己所熟悉的。这是我在创作上恪守的最基本的一条。我愿意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看得更深一点,更久一点。与其广阔的浮面,倒不如狭小而深入。雎水十年算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高峰,写了不少东西,大都是放手而为,好像并没有花过多少力气,至少没有感到多少苦恼。因为我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对我简直是太熟悉了。

  我是从所谓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染缸中泡过来的,特别推崇托尔斯泰,因此,我一向认为:作家应该从所选择、所塑造的人物自己的生活、性格和处境出发,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判断么,让读者去做;更不必担心他们不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因此,我在艺术上是坚持现实主义的,喜欢写得含蓄一点,自己从不轻易在作品中流露感情,发抒己见。但正如茅盾指出过的那样,有时含蓄过甚,致使读者猝难理解。由此可见,即或含蓄是优点吧,用过头了,也会变成缺点。

  60年的文学道路是崎岖坎坷的,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是,无论是40年代在特务的追捕下东躲西藏,到处钻山沟;还是十年动乱中被抄家、批斗、蹲“牛棚”,我对自己所选择的文学道路从来没有动摇过,也没想过要另外搞点什么。我热爱创作,这是我的第二生命,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改变我。只是这双眼睛无情地把我推向黑暗之中,不能握笔写作,不能读书看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更痛苦的事了。不过,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身边还有两位好秘书。一位是北京的秦友甦,他协助我已有近十年了,勤勤恳恳,认真细致,从生活到工作,为我做了大量的事情。这部回忆录如果没有他,是难以完成的。回到成都,接替小秦工作的钟庆成,是一位思想敏锐、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同志。我们相处不到一年,已帮助我完成了上万字的文稿。像我这样一个两眼墨黑,疾病缠身,年近九十的老人,如果没有他们两位的帮助,很难想象我会是个什么样子。借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近我特别喜欢背诵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这首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只要身体还能坚持,我就要像刑天那样以乳为眼,以脐为口,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我已经学会用录音机工作,把要写的东西口述下来,再由秘书整理成文。我还要写两部小说和几部传记。

  我算是走过来的一辈人了,对我经历了千辛万苦所追求的革命文学事业,我从不后悔!

  1992年10月9日口述

  钟庆成记录整理

(0)

相关推荐

  • 优秀小说应建立自己的调性

    "小说的调性与作家对语词的选择.使用.配比,语句的长短节奏,作品的整体氛围相关.不同小说调性里,藏着作家对世界.情感及人世的不同理解."日前,文学评论家张莉做客河北文学馆" ...

  • 余秋雨点评文化名人:好的现代作家仅三个人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他呈现出来的文风.创作理念等等方面,常带有一丝"悲观"的色彩.这里的"悲观"不是说他是以悲观的态度看待世界,从而进行创作,而是说他的 ...

  • 中国文学研究

    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吸引他们目光的还是萧红以"细致的观察力和越轨的笔致"写出来的那一部部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qu ...

  • 茅奖系列之贾平凹 | 重读《秦腔》:古镜未磨,照破天地

    编者按 2019年,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社合办 "文学观澜"专刊,开启一次新的聚合.拓展与碰撞.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版旨在总结获奖作品 ...

  • 相依为文——记艾芜和沙汀

    中国现代文坛闪射着一对耀眼的双星--艾芜和沙汀.他们俩人一生交往甚密,相互扶持,相依为文,那是一直为人们所称赞和传颂的. 同窗学友携手为文 艾芜,原名汤道耕.沙汀,原名杨朝熙.虽然都是四川省的人,但一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二:我独异于人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中的第二章"我独异于人",全文如下: 使我絜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 大道甚夷,人甚好解.恍兮其未央哉,惚兮其若 ...

  • 方玉珊回忆录之三——我的母亲

    编者按--我对方玉珊公的敬重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也不仅仅因为他启蒙教育了松山区半个世纪的有幸成为他学生的学子,我更钦敬他老人家的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高古而不流俗,在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7)

    第三十七讲     歌德.席勒及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找精神上的血统,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世界上多少大人物中,找亲属.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约翰·沃尔夫冈·冯·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8)

    第三十八讲     十八世纪中国文学与曹雪芹 康熙的后半期,至嘉庆初年, 值十八世纪.时出<康熙字典>,出<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编<四库全书书>.汉赋.六朝骈文 ...

  • ​方玉珊回忆录之二——父亲

    编者按--我对方玉珊公的敬重不仅仅因为他是我的老领导.老同事,也不仅仅因为他启蒙教育了松山区半个世纪的有幸成为他学生的学子,我更钦敬他老人家的道德文章和家国情怀,先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高古而不流俗,在 ...

  • 还原版《道德经》老子自序一:人不我知

    还原版<道德经>将其中两章独立出来作为"老子自序".本章是老子自序的第一章"人不我知",全文如下: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9、40、41、42)

    第三十九讲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一) 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是绘画的嘉年华). 当十九世纪曙光初露时,英国诞生了几位天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三人并称为&q ...

  • 《文学回忆录》 木心 (节选34)

    第三十四讲 中国古代小说(二) 中国小说第二期,光辉灿烂.历十五至十七世纪,从明建文帝到清康熙帝后半,是前后三百多年小说上的成就. 自古汉文化从西北往东南流,到"五四",到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