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晋山之祖——管涔山

晋山之祖——管涔山

文/王树森

在祖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拔起一脉东西走向的逶迤山岭——阴山。阴山干脉行至云中一带(今呼和浩特及大同左右),分出一支,巍巍南向,直抵晋西南之石楼、隰州一带。茫茫苍苍数百里,绵霍腾骧。这便是被称作“山西诸山之祖”的管涔山。

关于管涔山的坐落范围,古今概念并不一致。据《山海经》记载,管涔山系“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可见,在古代,管涔山是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境内诸山脉的总称。清代《山西通志》记载:“管涔山脉来自云中翼,武州、句注二塞以南。磅礴盘踞及数百里……故谓太行为东山,而西山则以管涔为大宗云。”这说明,清代的管涔与太行,是在山西境内平分秋色的两大山系。

民国,仍以管涔山为“全省山脉总系”。民国24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这样记载:“山西地势既以阴山遥带于北方,黄河作曲尺状,包绕于西南两界,故三晋山脉独成体系,称管涔山系。”这就更加明确了山西山脉的统称,就是管涔山系。

但在现代,上述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1975年5月北京版),和《山西省地图》(1977年6月山西版),管涔山所属范围,较之古代大大缩小了。该山北承阴山余脉,南接吕梁、云中,西抵黄河东岸,东衔洪畴侧翼。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分布于宁武、神池、五寨、岢岚、静乐、原平、朔州、平鲁诸县(市)境内。其主峰管涔山座落于宁武县西南约60华里处的东寨公社境内,海拔2603.4米。

据《十三洲志》载,管涔山又名燕京山。因古代该山“无木而多草”,草中又以菅草为盛,初名为菅涔山。而“菅”与“管”本为同音,故后人便称其为管涔山了。此外,当地群众亦称其为箕管山和管子山,也是由于山中多产菅草得其名。这些,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均有记载。

由于管涔山地处古代历朝历代北疆边陲,系匈汉民族长期杂居和争夺之处,因而,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隋代,这里曾设汾源郡,因汾水得名。元代沿袭唐时建置,设立管洲,也以管涔山命名。宋代,边关守将杨业曾在此设置马栅。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八路军120 师、晋绥六分区和宁武军民抗日斗争的坚固后方。

由于管涔山区位于北纬38°9′~38°40′,山地海拔最低1300米,最高1783米,因而,这里冬日万里冰封,雪原茫茫。确如毛泽东主席诗词中所描绘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雄势。而至夏日盛暑时节,临河涮洗,凉风凛然;仲秋多雨,濛濛漫漫。一日之中,忽晴忽阴,晴雨无常。虽在千米以上之山巅,若掘地一、二尺,即有清泉涌出。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如此绝佳的风景胜地,引得隋炀帝一再垂青。大业十一年(615)四月,杨广又一次带领朝廷百官来到他命令修筑的汾源宫避暑。那时,从管涔山下开始,修筑了十几座亭子,直达山顶。这些名为尚阳、紫严、凝碧、含辉、合璧、秋翠、飞芳、临月、新霞、阆凤、翠微的亭子,内皆纵广二丈四尺,边安剑柱,每亭设方尺榻子一盒,精美壮观。传说,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建立者刘渊曾在此山读书。后来,刘渊之侄刘曜隐居山中,夜遇二童子入室,跪在刘曜面前说:“管涔王派小臣敬献赵皇帝神剑一口。”说罢,放剑再拜而去。刘曜在烛光下视剑,只见上面有“神剑服御众毒”字样。刘曜将剑吞下,剑即化为五色。后来,刘曜果然做了十六国时前赵的皇帝。

古代帝王借助杜撰的神奇传说来提高个人政治地位和声望的事例,实不鲜见。吞剑之说,大可不必信其有。然而,管涔山气候凉爽,幽雅安谧的环境,却毕竟是文人政客潜心治学的妙处所在。

管涔山纵深地带,有一座挺拔峻峭的山峰,那便是古毗卢佛的道场——芦芽山。芦芽山海拔2736米,峰峦重叠,气势磅礴。与芦芽山相距仅10公里处的另一座大山峰,是荷叶坪山。荷叶坪山海拔2787米,其顶部宽广平夷,是肥美的万亩高山草甸,以其海拔高度,实为管涔山之主峰。两山形势隽异,对照鲜明。

据《宁武县志》记载:“芦芽山……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峰峦特秀,前有群山森列,名小芦芽山。上有金龙池、五龙洞、秀峰岭、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寺、说法台、金刚佛堂、太子殿诸胜。释氏以来,古毗卢佛道场也。……山中佛寺颇众,绀宇精蓝,缘崖依涧,多唐宋所遗。”这一记载,反映了以芦芽山佛寺为中心的管涔山地区,在古代佛教活动的盛荣状况。

管涔山是一座丰饶的天然宝库。远古,山中树木虽稀,但菅草丛生;而山下却多产玉石。(《山海经》记载其下多玉。)从管涔山麓到主峰之巅,处处有充盈的水源。山之巅,“阳旱不涸,阴霖不溢”的天池、元池等高山湖泊,镶嵌其上;山中,温溪、高崖、梅洞、圪洞等上百条大小溪流瀑布奔涌;山下,东有阳武河汇入滹沱,西有朱家川河倾注黄河,南有汾源临沼之龙眼泉为汾河正源,东北有天池经恢河与桑干河潜通。

尽管古代无木多草,但自然发展的规律却使管涔山区自汉唐以来,就成为重要的建材供应基地了。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著《晋问》记载:“晋之北山有异材,椊匠工师为宫室求大木者,天下暂归焉。”当时,木工们把所伐下的木材,编成木筏,放入汾河,“乘水潦之波以入于河而流焉。”许多古代宫廷的建筑材料,如“丛台、阿房、长乐、未央、建章、昭阳之隆丽诡特,皆是之自出。”在这里,柳宗元从唐代一直追赶溯到战国,可见,管涔山森林的发展历史,至少也有2400多年了。

由于历代战争的毁损及和平年代的大肆砍伐,管涔山古老的原始森林已经绝迹。迄今尚存的山林,是平均年轮约百年的原始次生林。据1982年统计,整个管涔山森林区占地约32万亩,森林覆盖面积为80万亩,占总面积的25%。其间,多为针叶油松、落叶松和云杉。其木质坚硬,纹理细密,整齐秀丽的林相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蕴藏量30多万立方米的管涔山林区,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积蓄着大量的优质木材。在林畔的向阳山坡上,200多种植物茁壮生长,形成厚重的植被,保护着芦芽山的肥沃土壤。

在管涔山中的芦芽山一带,还活跃着163种野生动物。兽类中,有梅花鹿、麝、艾叶豹、金钱豹、豺狗、狍羊等。尤为重要的是有五、六只东北虎隐匿在深山密林中,出没无常。华北发现东北虎,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外专家的关注。禽类中,除杜鹃、黄鹂、星鸦、锦鸡等外,世界珍禽褐马鸡,就栖息在这里。

褐马鸡和长臂猿、大熊猫一样,是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世界珍禽。抽样调查统计,芦芽山现有褐马鸡1700多只。中国科学院已将其确定为中国鸟类学会会徽图案,山西省亦以此为本省省鸟。褐马鸡的存在,将管涔山的地位和价值大大提高了一步。

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管涔山的保护和建设。早在1946年秋,原晋绥边区就建立了管涔山林业管理委员会。建国后,国家从1950年开始投资经营森林建设。之后,历年新修林间公路,培育苗圃,封山育林,森林面积日益扩大。上世纪末,管涔山森林经营局已发展成为拥有13个专业林场,500多名林业工人的森林管理机构,是山西省八大林局之一。1980年,国家批准在这里建设以褐马鸡为主的动植物综合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32万亩,为管涔林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目前,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

贯彻落实国家《森林法》和相关法规制度,管涔山森林区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到2016年,管涔山森林经营局作为山西省九大林局之一,其管辖范围内,森林总面积已达145.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743.1万立方米,49.8%的森林覆盖率组成林相好、材质优、保存完好的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次生“精品林”,秀木参天,浓绿如盖,蔚为壮观,令人震撼。成为既享誉三晋珍贵森林资源,独具魅力景观,更是山西北中部乃至华北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森林资源保护取得重大成果。目前,除森林面积扩展,生态优化之外,在物种丰富的浩瀚森林内,享有“华北落叶松故乡”“云杉之家”美称的管涔山区,域内生长的高等植物已达954种,栖居的野生动物也增殖到300余种。

(本文曾发表于山西省科协主办的《科学之友》1984年第一期,原题为《山西诸山之祖——管涔山》;现稿内容与时俱进,有所增补。)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心灵之窗

*王树森||翰墨丹青凝初心 ——序·史载彥先生书法作品集
*王树森||《真实  严谨  诗意的〈宋耀如·父亲〉》 ——导演朱正和她的电视剧创作
*王树森||《民歌二人台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张美兰》 赠阅版之“序”和“跋”
*王树森||“文革”初期的忻县地区文工团
*王树森||旅游光影——保护珍禽褐马鸡
*王树森||在南华门东四条的日子里
*霍泛   王树森||文旅光影—— 管涔览胜
*王树森||文旅光影:情洒管涔 ——记管涔山旅游的前期开拓者霍泛同志等
*王树森||党史星火:《红色教育家贾绍谊》——记原五寨师范党委书记贾绍谊
*王树森||党史星火——《走向光明的傅作义将军》
*王树森||党史星火——王震给烈士撰碑文
*王树森||远足长城外的定旅蒙商
*王树森||忻州的古代邮驿和烽火台
*王树森||李自成倒取宁武关
*王树森||汾阳宫传奇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0)

相关推荐

  • 一组夏天在山西宁武芦芽山写生的作品,工具...

    一组夏天在山西宁武芦芽山写生的作品,工具是办公用中性笔.它方便.快捷,流畅,是写生用的好绘画工具.

  • 王树森||文旅光影:情洒管涔 ——记管涔山旅游的前期开拓者霍泛同志等

    内容简介 原山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霍泛同志,在80高龄之际,连续10年深入管涔山区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期考察,获得重要资源信息,向县.区.省有关领导提交规划设想和建议,为山西旅游事业做出了具有奠 ...

  • 王树森||宁武管涔山天池

    天池古称祁莲池.祁莲泊,俗名"母海",与被称为"公海"的元池相对应.唐代曾在此设立牧监,为朝廷饲牧军马,故又称马营海. 天池位于宁武县城西南20千米海拔1954 ...

  • 王树森||我的宅居抗战 朗诵||俏佳人

    我的宅居抗战 文/王树森 我的抗战 我不是军人, 我不是医生, 我不是干警, 我不是药械歼究人员员 我不是应征的哥司机 我不是提前上班的工人 我不是超市莒业的职工 我只是一个退休闲居的七零老人. 冠毒 ...

  • 王树森||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汾源的史迹和变迁 文/王树森 "汾源灵沼",盛名远扬.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晚期,为着领略曾在古代被列为宁武府.县两级八大景之一的汾源美景,我们怀着寻幽探胜的浓厚兴致,从宁武县城出发 ...

  • 王树森||宁武清真山风光

    宁武清真山风光 文/王树森 在宁武县涔山乡小石门村后数里的深山沟里,有一个十分幽雅僻静的去处--清真山. 这里,奇峰兀立,古柏参天,松涛滚滚,山溪潺潺,确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我们的祖先独具慧眼, ...

  • 王树森||中华治水大师台骀及台骀神祠

    中华治水大师台骀及台骀神祠 文/王树森 上古时代,华夏大地洪水肆虐,势如猛兽.河谷泥流滚滚,山丘多被淹没.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为了治服水患,我国远古的一位治水大师--台骀,受命于危难 ...

  • 王树森||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的鸾桥烟虹

    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的鸾桥烟虹 文/王树森 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宁武府志>里,刻印着这样一首诗词: 山桥危岩下, 桂础㔉云足. 炊烟屋上来, 缕缕与石触. 人语谷传声, 高下远相读. 灌木荫 ...

  • 王树森||翰墨丹青凝初心 ——序•史载彥先生书法作品集

    内容简介 史载彦先生早年曾任宁武县文化局长,在他的领导下,我在县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有年.当时,载彦先生除领导工作之外,经常主动在县城和乡村街巷的墙壁上书写政策性的大幅标语,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事隔 ...

  • 王树森||《真实 严谨 诗意的〈宋耀如·父亲〉》 ——导演朱正和她的电视剧创作

    内容简介 当代著名导演朱正女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河曲县插队知识青年,后被忻县地区文工团招收为演员,再后任太原电视台导演,其作品<宋耀如·父亲><一代廉吏于成龙>等多次获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