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色釉:返璞归真的简约美学
文|朱恺洁
编辑|御承雅赏
单色釉也称“纯色釉”或“一道釉”,是指在无色透明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控制其烧成气氛和温度,使之呈现不同的颜色。
唐 白釉花口高足杯
天水市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
01 文人审美
单色釉颜色单一,没有青花或釉上彩的复杂彩绘,而是凭借细腻的色彩表现和整体的造型美感,占据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单色釉瓷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收藏价值较高的佳品。
唐 越窑青釉四足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单色釉瓷胎体流畅自然,釉色纯正清亮,光照之下更是显得玲珑剔透,清雅秀丽。其历史悠久,最早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至宋代以后取得新的成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 定窑白釉游鱼纹碗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
由于缺少彩绘,因此单色釉瓷器对于器型和釉色的要求更高,在烧制工艺上需要特别留意釉面质量和光泽质感;对于素胎的烧制要求也很高,其表面的刻画、贴塑等装饰都会影响到瓷器的式样和造型。
宋 黑胎龙泉窑瓜型罐 御承堂博物馆藏
单色釉瓷能够迈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与宋代简约雅致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统治阶层连带整个社会兴起重文轻武之风,使得文人审美盛行。素面的单色釉瓷迎合了这样的审美趣味,美在平淡,又不寡淡,而是淡而有味,令人回味。
宋 汝窑刻花洗 御承堂博物院藏
02 历史发展
宋元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以简约为求,追求简单的色彩与线条,颇具文人之风,较之明清官窑的奢华风格更显雅趣。例如“雨过天青”的汝窑,以含蓄湿润的色彩,凸显了内心的细腻感受,令人心领神会。
宋 汝窑莲花温碗 御承堂博物馆藏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康雍乾隆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达到了巅峰。部分瓷釉下刻有细巧的暗纹,与釉色相得益彰,使得瓷器既不失素雅,又能更加出彩。同时,这一时期研制了多种新型色料,釉色种类愈发多样,创作空间更大。
左:明永乐 翠青罐 故宫博物院藏
右:明正德 孔雀绿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进入明清两代之后,青花、彩瓷和单色釉三分天下,永乐时期的“鲜红”釉、“翠青”釉;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等,在制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左:明弘治 黄釉盘
中:明宣德 孔雀绿高足碗
右:清雍正 胭脂水釉碟
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
根据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记载,景德镇窑场共有40多种为单色釉,例如著名的“郎窑红”,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其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对技术指标要求很高,因此民间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谚语存世。
清康熙 郎窑红瓶
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
03 极简美学
单色釉瓷不以华丽的外观取胜,讲求文化内涵与内在价值,代表中国瓷器中的“雅文化”。虽然简单,却也极致,象征着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其简洁的器型和釉色与现代主义中的色块主义与“少即是多”的理念不谋而合,颇受当代观众的喜爱。
南宋 龙泉窑青釉海棠盏
丽水市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
近年来单色釉的收藏价值愈显,2008 年苏富比巴黎春季推出了卡尔·肯普旧藏的中国白瓷专拍,以124 件拍品创下了 359955 万欧元的成交额,创历年中国颜色釉瓷器专场成交之最。
宋 定窑孩儿枕 御承堂博物馆藏
2017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粉青釉贴龙双龙盘口尊,以1.4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新纪录。
清雍正 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
图片来源:Christie's
“雨过天青破云出,者般颜色做将来”的美学意境,与当代极简主义的审美回归相恰,迎合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本溯源。大道至简,美在自然,虽然没有彩瓷的精巧缤纷,也不似青花蓝白相照,单色釉以其纯真展现了跨越时空的简约美学。
宋 定窑白釉莲花花口盘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动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