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疾新药在博鳌完成国内首针注射,破解4000万病人的“失明”困局
62岁的李华(化名)没有想到,在经历了20多次眼底注射都没能挽回视力后,他依然还会飞过大半个中国,来海南接受又一次注射。
李华是一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这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群的眼底疾病,主要表现为视力模糊,视物变形。这是比较概要的描述,当它落回到生活中时,真相要残酷得多——过去的这一年里,李华已经很难看清老伴的面容了,即便两人时常紧挨着坐在一块。
情况原本不会那么糟。2012年,当李华第一次察觉到视力减退时,他很慎重地找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主任刘晓玲。当时刘晓玲从李华的眼底黄斑中发现了一个漏点,并为他做了治疗。
这次治疗管了李华5年光明。2017年,李华视力再次暴跌,被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这次,刘晓玲有些急了,她劝说李华进行眼底注射治疗,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玻璃体腔内注射”。这种治疗方式已经非常成熟,通过直接向眼球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够确保药物以最高的浓度抵达病灶,治疗效果远超口服和静脉输液。
然而,每一次注射需要花费的时间却远远不止注射药物的那几分钟时间。排队挂号、预约检查、住院等候、最后再到注射、出院……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走下来,不仅患者觉得麻烦,可能会在好转后不愿再坚持注射,对医疗资源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在注射了三次后,李华的视力情况明显好转,回到了接近正常的0.8,随后他就从刘晓玲的诊室中消失了。两个人再见面时已经是两年后,“没有意外,复发,而且病灶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原来只有一个点,后来变得好多地方都有。”
刘晓玲劝李华重新接受注射治疗,否则会有致盲的风险,出于害怕,李华接受了。但陆续治了一年,李华想要放弃了。他告诉刘晓玲,瞎就瞎吧,说什么也不打(针)了。
12次和2.9次的距离
李华提出放弃的时候,视力降到了0.2。
这是什么概念?一个裸眼视力0.2的人,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几乎只能看到一些模模糊糊的色块。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就像是被打上了一层厚厚的马赛克,斑驳陆离。
李华不是个例。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在国内所有的致盲眼病患者中,眼底疾病患者总数达到54.7%,超过一半。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人数未来将超过3000万。
“目前,中国人的眼科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最早是沙眼,后来是白内障,现在是眼底病。”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告诉八点健闻,眼底病不像白内障、青光眼般为公众熟知,但它却是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
以李华所患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为例,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视力将会逐渐消退,对于一些极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他们和盲人唯一的区别在于,还能感受到光亮,但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病人,他很怕失明,所以他愿意打针,但他不能坚持。打针的时候,情况是好的。等到他一段时间不来,视力情况就唰唰地往下掉。”
许迅告诉八点健闻,眼底疾病和沙眼、白内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强调患者的依从性。沙眼可以用眼药水,点到好就可以结束了。白内障可以做手术,做完可以恢复得很好。但眼底疾病不行,无论是糖尿病的眼底病并发症,还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都需要不间断的,持久的治疗。
一个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首年需要至少注射5次以上,但根据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结果,国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平均一年注射次数为2.9次,视力提升为1.1个字母,远低于规范治疗所需的注射次数和视力收益。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远一些,在中国每年走进医院的300万眼底疾病患者中,仅有10%得到了正确的治疗。
打针少了,效果更好
如何提高眼底疾病患者的依从性,是摆在医务工作者和药物研发人员面前的最大课题。现在,机会来了。
2019年年底,刘晓玲得知诺华制药研发出了新一代抗VEGF药物,相比于之前的药物,新药的分子更小,穿透性更强,效果也更好。更让她欣喜的是,这款新药是全球唯一获批的可在负荷期后每三个月注射一次的抗VEGF药物。换句话说,患者三个月注射一次,就能获得比过去每月注射更好的效果。
她第一时间找到了李华,希望他能够申请试用。得知打针频率降低了三分之二,李华也很心动,和家人商量后,他提交了申请信息。在使用新药治疗前,李华的视力掉到了0.12,“就相当于视力表上,能看清的字母只有最头上的两行。”刘晓玲苦笑说。
2021年4月12日,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李华终于接受了新一代抗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药。这款叫做Beovu®的新药,已经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其中2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上市,但在中国的医院,用在中国的患者身上,还是第一次。
△2021年4月12日,海南博鳌超级医院,李华终于接受了新一代抗VEGF药物的玻璃体腔注药。
“他个人感觉还是非常好的,从手术室出来的时候已经可以非常快速地往前走了。当然,视力的提高不会那么快,我们估计一个月后能看到效果。”刘晓玲告诉八点健闻,这次她和李华做了约定,一定要定期治疗,不能再半途而废。
与此同时,Beovu®的三期临床试验也正在国内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许迅向八点健闻透露,和其它同类药物对比,Beovu®的药效是好的,更长的间隔时间并不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维持的效果。
另一个可以预见的好处在于,中国的眼底病人已经超过4000万,但对应的能够治疗眼底疾病的医生总数仅在3000人左右。在应治尽治的前提下,一个医生差不多要面对一万个病人。如果能够把目前每月一次的注射频率降低为三个月一次,对于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来说,无疑是一次解压。
“如果将来这个药在国内铺开上市,我肯定会选它。”许迅向八点健闻表示。
从手术到新药,眼部疾病的博鳌速度
李华能够赶在失明前用上新药,还要感谢海南博鳌,感谢国家政策。
“过去这种国内未上市的创新药患者基本上是用不到的。”刘晓玲主任提到,随着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行先行区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不必再远赴海外就医,就可以享受到国际最前沿的药物及治疗技术。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是国务院2013年批准设立的国家唯一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园区,享有包括加快医疗器械和药品进口注册审批、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医疗技术准入等优惠政策。
自成立以来,乐城先行区在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同步”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乐城先行区管理局招商处副处长代晓龙回忆,在乐城先行区管理局成立之初,园区只有14种创新药械可以使用,到2021年3月底已经实现135个创新药械首例使用。
“以往如果在美国批准的药到中国来再进行批准,合法使用,我估计得七八年甚至更长,但是在这里,美国和欧盟都批准了,就能马上在这里用,缩短了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眼健康这个领域的差距。”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博鳌超级医院眼视光眼科团队负责人瞿佳十分兴奋。目前,依托瞿佳教授团队的专科优势及乐城先行区的“国九条”特许医疗政策,博鳌超级医院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已成为使用全球眼科创新技术的中国窗口。
2018年4月,瞿佳教授团队就曾在海南博鳌超级医院为一个失明20多年的患者进行了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这也是国内首例合法引进开展的特许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后来,这名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0.6,自己开了诊所,做盲人按摩。截至目前,医院已完成超过500例特许进口眼科药械使用手术,很快就可以完成1000例、甚至2000例的目标。
而这次引进诺华制药的Beovu®,则是博鳌超级医院在眼底疾病创新药物领域的一次突破。瞿佳告诉八点健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博鳌超级医院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能够真正在“国际”范围内,为有需要的疑难杂症患者搜寻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我们将引进更多国际先进眼科药械,让国内眼病患者不出国门就能得到与全球同步的先进治疗技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