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歌赋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歌赋
原创 xiangminghai 跟向老师学物理 2020-11-06
收录于话题
#学海拾贝70
#初二物理同步68
物理知识与古诗词歌赋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先举二例:
1、李白 《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和岸边
B、岸边和行船
C、都是行船
D、都是岸边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跟参照物的选择有关系,参照物选择不同,结论就不同.
2、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直线传播
C.“花气袭人知骤暖”--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分析:(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这种运动属于扩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4)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诗词中蕴涵着的物理知识:
3、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
“半江红”是由于红光的波长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
“九月初三夜”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
“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
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
“月似弓”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4、唐代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说明海潮与月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6、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7、李白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三人指的是李白,明月和李白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8、范仲淹 “皓月千里,静影沉壁”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9、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0、杜牧《盆地》:“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1、吴伟《题饮图》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2、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3、唐朝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光的反射。
14、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15、【唐】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
光的折射和反射。
16、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光的色散。
谚语、俗语、成语、诗词歌赋中的物理知识
1. 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 霜前冷、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华。要气温下降较多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放热凝华,所以霜前冷;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气温要下降,所以雪后寒。)
3. 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 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
5. 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 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15.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体运动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6.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音遇到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17.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光在同一种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1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而形成的。)
古诗词物理知识分类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 “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光的反射
7、“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平面镜成像
8、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平面镜成像。
9、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光的色散。
10、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平面镜成像
11、千里江陵一日还:
运动速度大
12、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句诗是以山为参照物,船相对于山是运动的
13、无边落木萧萧下:
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面落
14、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
15、沉舟侧畔千帆过:
相对运动的描述,由于自己的船没有动,旁边的船相对于自己都在运动中
1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
(物理+地理)
1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于月亮离地球远,所以月光照射的范围大。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声音的传播
19、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光的直线传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许多的古诗词不仅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佳句,理解其中的含义,使文学和物理知识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让物理知识充满活力。
与古诗词有关的物理试题解析
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下列划线部分的诗句与“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不相同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
答案选B
解析:题干中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位置发生了改变,山是运动的,所以可以选择船为参照物。A.出自唐朝李白的《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是运动的,是相对于船来说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以山为参照物,轻舟和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轻舟是运动的,故B符合题意; C.出自五代佚名词《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看山恰似走来迎”,被研究的物体是山在运动,山和船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船为参照物,故C不符合题意; D.出自南朝梁元帝萧绎诗《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以行船为参照物,远处的树和行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树是运动的,所以会感到“远树来”,故D不符合题意。
2、唐张继《枫桥夜泊》中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它声音,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高声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答案依次填:振动、音色、响度
解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声,能区分“钟”和“鼓”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高”指声音的强弱,故填响度。
3、如“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 。
答案依次填:反射;直线传播;桃花反射红光
【解析】“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填光的反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一人是饮酒者本人,另一“人”是空中的月,第三“人”是饮酒者地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人挡住,在人后的地面上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即地面上的“人”,故填直线传播。桃花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只有红色的光被桃花反射(反射与其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余颜色的光被桃花吸收了。故填桃花反射红光。 4、花香花美令人陶醉,由此产生了不少美妙的诗句及图画。下面这首元代画家及诗人王冕的《白梅》诗中,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一句是( )
A. 冰雪林中著此身
B. 不同桃李混芳尘
C. 忽然一夜清香发
D. 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案选C
【解析】 A.“冰雪林中著此身”,雪花的運动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 B.“不同桃李混芳尘”,尘是指尘土,尘土属于固体颗粒,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B错误; C.“忽然一夜清香发”,因为梅花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C正确; D.“散作乾坤万里春”,是说梅花开放代表春天的来临,梅花开放,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D错误。
将物理知识与文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注重学科渗透”思想。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在诗情画意中快乐地学习物理知识,领略到物理“浪漫”的一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兴趣学好物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