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捡到国宝级玉石,上交获奖20元路费,被国家永久禁止出境!
上世纪60年代末,孔忠良还只是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一个13岁的平凡小学生,但他的经历却不太平凡。
那天傍晚好像和平时没什么不同,孔忠良挎着军书包独自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但当他走到每天必经的狼家沟时,无意中看到路边草丛有什么东西在夕阳的余晖下闪闪发光,一开始他还以为是野兔。但走进一看却啥也没有发现,不过亮点仍在闪烁,显得非常耀眼。
好奇心驱使孔忠良放下书包,用手挖了起来,由于土质疏松,很快他便将其成挖了出来。
擦去表面的泥土之后,孔忠良这才发现挖到的原来是一块玉石,玉石上趴着一只动物,底座下刻着一行字,由于年纪尚小,他也不认识,只觉得还挺好看,便将其带回了家。
带回家以后,孔忠良将挖到的玉石拿给哥哥看,二人围在院子里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只知道从下面的字看出是个印章,于是他们准备把字迹磨掉,想刻上自己的名字,但由于玉石质地坚硬无比,只能放弃。
过了几天,恰逢父亲去西安办事,孔忠良便将印章交给父亲,让他找家刻字铺把上面的字迹抹平再刻上自己的名字。而孔忠良的父亲拿到印章后,看到字迹为古文字,意识到这东西并不简单,他们生长的地区到处是文物古迹,此前他也和当地的文物专家打过交道。
于是孔父到了西安后并没有去刻字铺,而是直奔陕西省博物馆,到了之后他便找专家咨询。而博物馆的专家拿到印章后,看到“皇后之玺”四个大字颇为震惊,经过反复的研究鉴定,他们确认印章就是皇后玺。
为了弄清这个玉玺的主人是哪一任皇后,历史专家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终在《汉官旧仪》上发现了线索,书中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书上的描述与孔忠良发现的这枚玉玺完全一致,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枚汉代的皇后玉玺。
这枚印章出自西汉时期。据了解,该玉玺尺寸玲珑小巧,高度2厘米,边长为2.8厘米,重量33克,材质为和田羊脂白玉。
玉玺在外形上呈正方形,其上雕刻有螭虎,形象逼真生猛,体态矫健有力,双目圆睁,代表了权力的至高无上,而在其背后,有一条随身体摆动的曲线,上方的牙齿也由阴线相辅。螭虎下方,还留有一个小孔,用来穿绶系带。
而玺台的侧面由四块平齐的长方形构成,雕刻有相互连接的卷云纹,并且与阴线连接着,看起来甚为美观。
而玺面刻的四个大字,代表了玉玺主人的身份,字体恢弘大气,结构严谨,每一笔都深度一致。单从制作工艺来看,以当时的条件,皇后玺的制作难度非常大,但同时从侧面也体现出我国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皇后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在帝后玉玺上的空白,此前还未曾发现过。目前在我国,对于帝后使用物件的发现少之又少,而这枚皇后玺为研究秦汉帝后玉玺提供了重要资料和依据,其史学价值不言而喻。
在孔忠良的带领下,专家来到了捡到玉玺的水渠边,发现这里位于汉高祖刘邦的陵园范围内,距离刘邦和吕后的合葬墓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
孔忠良回忆说,当年父亲将玉玺上交给博物馆之后,有一位专家激动的说,这枚玉玺就是西汉吕后的“皇后之玺”,是全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皇后玉玺,价值连城。孔忠良的父亲听说是国宝后,毫不犹豫的将它捐给了博物馆,并没有要任何报酬。
在临走的时候,博物馆的一位领导给了他和父亲20元作为回家的路费。后来,“皇后之玺”便存放在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现如今又成为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