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诊手记:一个“喘”宝宝与内针的故事

戴女士的宝宝10个月不到,出生以来一直挺健康。一个多月前,宝宝开始出现咳嗽现象,服了几天消炎、止咳药,没有好转;改服抗生素类药,还是没见好;然后找中医贴了几天膏药,宝宝的症状依然在加重。

戴女士随后换了个医院作检查,医生说宝宝是过敏性体质,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又开了一些止咳消炎以及激素类药物。

戴女士不放心,一边给孩子服药,一边找黄帝内针的医师针灸。用针三次,孩子咳嗽、哮喘症状明显得到控制,戴女士松了口气。

这样差不多过了一周时间,戴女士不小心着凉感冒了,随后宝宝也开始出现咳嗽、流涕和轻喘症状,甚至出现发热迹象。

在医生建议下,戴女士给宝宝口服了一天西药并做雾化,但宝宝咳嗽、哮喘症状改善不明显,而且睡觉开始不安稳,发热症状越来越严重。

戴女士很着急,担心宝宝会不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第二天一大早又抱着宝宝去了医院。

抽血,拍片,一番检查下来,诊断结论还是支气管炎,肺部有炎症,孩子喘得厉害,医生建议住院治疗。


戴女士忍不住哭了,怎么办呢?先生劝慰她,建议听医生建议住院治疗。戴女士渐渐冷静下来,她实在不想让这么小的宝宝接受输液,想再试一下黄帝内针。

戴女士把宝宝抱过来的时候,孩子看上去弱弱的,脸色有些苍白,不停咳嗽,喘气症状明显,微微有些热度。

咳嗽、喘气,循行胸部的经络主要考虑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同时前病后治可以考虑太阳经及督脉。症在中间,宝宝是男孩,男左女右,在左手求同气。

咳嗽、喘气,症在上焦,可在腕部附近用针,在列缺穴、通里穴、合谷穴、经渠穴、内关穴以及后溪穴附近浅浅刺入,随即拔出,前后两三分钟时间。这些用针,也包括了对治宝宝发热症状的思路。

对婴幼儿用针,一般不需留针。如果不是急症,可用手指按压或按揉。(参看《随诊手记:用好你的指针》)

当天回家,宝宝午睡踏实不少,基本上没见咳嗽。起床后还是有些热度,遇上凉气会有咳嗽和喘气症状,但表现的程度和频次明显减少。

戴女士不放心,给宝宝做了一次雾化。晚上睡觉明显好转,只在吃奶时会有一两声咳嗽。

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遇凉气时会咳、会喘,但不再发热,孩子状态好了很多。

中午,宝宝继续过来扎针。虽然发热症状不再明显,但咳嗽、喘气症状还在,依然随证治之,在这些经穴附近求同气,不过这次加上了八邪。

二诊后,孩子午睡更香,基本不咳嗽,喘气大为减轻。晚上睡得更好了,一夜未咳。早上起来还是有咳嗽现象,喉咙附近出现呼噜呼噜声音,激动时还有些喘,其他都挺好。

第三天,还是中午扎针,这次咳嗽、喘气症状不那么严重了,但喉咙部位不适比较明显。

三焦同气、经络同气不变,用针相对集中到阳溪穴、神门穴等手腕部位。

这次施针结束,宝宝精神状态进一步好转,但早上起床时还有些轻微咳嗽,感觉喉咙有痰出不来。

第四天没扎针,宝宝状态没前两天好,中午吐奶时吐出好多痰后,呼噜呼噜声音就好多了。另外,宝宝出现拉稀症状,遇到凉气还是会有咳嗽和轻微喘气现象。

第五天中午,戴女士带孩子过来。宝宝精神比原来改善很多,拉稀症状虽在腹部,但是阴阳倒换到上焦,经络同气与咳嗽、喘气等症状基本类似。

四诊后,宝宝回家特别能睡,呼吸平稳,不咳嗽,不喘气,喉咙也没了呼噜呼噜的声音,从晚上八九点一直睡到第二天七点多。醒过来微微咳了几下,此后再没咳过,也不拉稀,辅食能吃了,还主动跟大人互动,整个人状态很好。

戴女士说,她还发现宝宝的气色好了很多,白里透红,不是以前那白白的、弱弱的模样了;还有,以前流口水特别多,现在流得少了。

除了用针第一天喷过雾化,在这期间,戴女士未给宝宝服用过其他药物。

几天后,戴女士特地写了很长一段文字,不仅完整写下了孩子生病、治病过程,还写下了这样一份感慨:“相信中医,因为我相信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因为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文化自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