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火、又怕冷,对付上热下寒这几个方法很管用!
眼睛红肿、口角糜烂、牙痛、咽喉痛、心烦睡不着....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类上火的经历吧。
中医认为,火有实火和虚火,但是现在真正属实火的人凤毛麟角,多数都是虚火....为什么这么说呢?
上热下寒,现代人常见的健康状态
随着现在生活状态的改变,现代人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如过度用脑、熬夜晚睡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阳气持续滞留人体上焦,下焦阳气不足,而健康的人,阴在上,阳在下。长期上阳下阴,就会出现经络流通不畅,造成阴阳不相往来的'否'象。
另外,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水果、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衣服、不爱运动......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邪气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左图为健康人的阴阳分布,
右图为上热下寒人群的阴阳分布
上热:头胀、眩晕、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
下寒:小肚子凉,饮食耐温不耐寒,腹部冷痛、便溏、痛经,腰背冷痛、下肢发凉......
舌相: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发现没有,身边这种人非常多见,下面寒,但上面却是一片热象,这种人若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就糟糕了,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火”,如果单纯的去补却很容易上火,越治火越大,让人非常的痛苦。
对付上热下寒,这几个方法很管用!
好用又简单的引火归元,可以把头面的虚火引下来养肾,随时都可以做,效如桴鼓!
1
揉腹
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使内脏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和,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能驱除体外。腹部是最好操作的部位,全身没有一个地方比腹部更好揉。
揉腹这个方法治病,常常立竿见影(懒人按摩法'滚木球'--防治众多疑难杂症的万能法)。
揉腹还能很好地补气血。一揉,肠系膜上动脉都扩张了,放松以后肠系膜上动脉都充血,一充血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比吃补药都快。
肠系膜上动脉呈伞形分布,一揉开以后,里面的杂质就都排出去了,气血源源不断地灌输进来,力量非常不一样。生就是生命力、生机,所以它是柔软的。
2
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开启寒热对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
· 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站立5~10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
· 手摆放姿势不限,也可以自然下垂,站的过程尽量闭睛,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3
踮脚走路
上热下寒的人,本质还是虚,尤其是肾气的虚损。踮起脚尖走路是最好的补肾方法。
踮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足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此处。这样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还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
方法:
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要注意的是,行动不便的人和骨质疏松症人群,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引气下行运动法”。此法至简至易,但效果非同一般。可以通经络,调和五脏六腑之气,可引肝阳上亢之气下行、预防中风、对颈椎不适、小腿静脉曲张、乳腺问题,及上面提到的问题等等,效果非常不错。
方法:
1.平躺,枕头不宜过高,脚伸出床沿。
2.活动脚踝关节,也就是脚腕,双脚一起转圈,先向内,再向外。
3.动作不宜过快,不慌不忙转,一边转一边默数圈数。男内外各32圈,女内外各28圈。
4
艾灸涌泉
艾灸涌泉穴能引火归源,很多人难以理解。
火是炎上、外散的,一般来说,人体上部、外部的阳气更多,对下部、内部的阳气本就容易形成一个引力优势。
清·罗东逸《内经薄议·足少阴肾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也是很好的解释。
如果阳虚在下或内,这种引力优势就更明显了。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外部阳气抗衡的力量,甚至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外部的阳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源。
涌泉为人身诸穴的最下方,此犹如天一之水由至下涌出。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
火一归源,犹如地下的水泉被蒸动,则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涌出而灌注周身,气行则水行,真正地做到了水津四布。
所以,喜欢艾灸爱养生的朋友不妨体验一下。
但是,艾灸看似简单也蕴含着技巧,如有些孕妇胎位不正,艾灸至阴穴效果就比较好,但也有人一灸就上火。所以,想通过艾灸调理疾病的人,不妨去专业的养生机构去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