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个混子找曹德旺称能帮他提高...
1985年,一个混子找曹德旺称能帮他提高十倍产能,曹德旺提出要参观他的公司,没想到男人带着他绕来绕去到一个废仓库,曹德旺正想发怒,男人的一句话解决了困惑曹德旺多年的难题。
当年,曹德旺承包国营亏损多年的玻璃厂,经过他手中的各项措施,终于转亏为盈。曹德旺自身也因为玻璃厂大赚一笔。
有一次,曹德旺出去游玩带着一根行山杖,上车的时候司机嘴上碎碎念说“小心点,可别把车玻璃刮花了,你可赔不起!”
曹德旺自己就是做玻璃的,太清楚玻璃是什么价格了,于是问到你这玻璃多少钱?司机也懒得理他,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曹德旺对玻璃的事项自然更加敏感。
于是他专门到市场上去找汽车玻璃,令他意外的是,当时一块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要5000多,那可是30、40年前啊,可以说是一笔巨资,绝对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得的。
当时汽车都是进口的,买车花几万块钱就够了,但是玻璃若是坏了更换非常麻烦,再专门订玻璃不仅仅消耗时间长,还贵,几乎是靠进口,很大一部分来自日本。国内还未有成熟的企业专门生产汽车玻璃。
从那以后,曹德旺的内心就像是被扎下了一根刺,他慢慢观察发现越来越多的小轿车、大巴车,有些车窗破了就用胶布粘着,不说好不好看,安全就是个大问题。
为此,曹德旺决心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专门去上海玻璃厂拜访,希望能够跟他们展开合作,经过寒暄之后,曹德旺问副厂长为什么不生产汽车玻璃,作为当时的大厂,是有实力做的。
副厂长回答说,市面上的车型号太多,但是没有一种型号的需求量高,所以做出来的成本很高,销量也不能保证,简单说就是他们觉得市场还不成熟。
但是对方后来表示,大厂不好做,曹德旺作为个体户倒是可以尝试一下,只做最热门的款,并且可以将旧设备低价卖给他,曹德旺欣然接受。
花费了半年时间,将原料、设备、技术人员等等准备好,曹德旺开始生产汽车玻璃,曹德旺的转折点这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价格仅仅进口的20%,陆陆续续有人闻讯而来。
还有人自己开车到厂里,就为了换一块玻璃的,价格、时间都比买国外的划算。
曹德旺因为做汽车玻璃这个细分品类迅速打开市场,这天来了个人自称能够帮高山玻璃厂增加十倍的产能,曹德旺陪着他参观生产线,结束之后,问对方有什么高见。男人回答说,第二天去我的厂里看看就明白。
曹德旺心里好奇啊,对方所说的若是能够实现,那么对自家玻璃厂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于是带着几个人跟他一起去厦门。
没想到啊,对方开着车七拐八绕的,曹德旺以为自己被耍了差点就发脾气了,但是想想又忍住了,都来了不妨看看对方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终于在一番折腾之后到了一家废弃仓库,对方也没再废话,“曹总,我参观完您的玻璃厂之后与预想的一样,您工厂使用的模具还是比较老旧、笨重。最关键的是一幅模具只能生产一种型号的玻璃,若是型号增加了,模具这块的费用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曹德旺自然明白,难道对方这么说是有解决的办法?
没错,男人接着带曹德旺看了他的模具,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调整的万能模具,对方出价不低。但是曹德旺还是买下来了,因为他心中明白这副模具所产生的价值将会远远超越它本身。
后来,曹德旺才知道,这个男人做的就是倒卖的生意,自己压根没有工厂,说是参观曹德旺的玻璃厂,目的就是为了确认他需不需要这款模具。
正是这副模具的到来,高山厂赚得盆满钵满,曹德旺感叹还好去折腾了一趟。
从那以后,他给厂里立下一条规矩,去外面考察企业,不管别人规模多大、多小,都不要心存藐视,一定要实地参观完再做决定。他自己也一直在遵守,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解决问题。
如今曹德旺非常成功,至少在汽车玻璃这个领域已经做到世界前列,他将这个细分领域做成民族产业。白手起家,到身家百亿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一生充满传奇。
曹德旺事业有成后,一直在回馈社会,这些年来各种捐款已经超过一百多亿,今年更是直接捐了100亿用作建设科技大学,他坦言学校做起来后会追求创新、科研为目的,之后会免费交给国家。
很多人都想帮曹德旺写书,但是他拒绝了,他说自传还得自己写,才能更加真实,才能真正思考。
后来曹德旺亲笔自传《心若菩提》,讲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不管是做人还是做生意都充满智慧,读完之后更加佩服他的智慧和魄力。
如果你也刚好处于人生低谷,对未来很迷茫,不妨去读一读《心若菩提》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或许就能让你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