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与父母和解,从说服他们戴口罩开始
十多年没有去过电影院,今年孩子提议,我们可以在春节去看一场电影啊,这个提议让我心动,早早的便让孩子买了票,却遇见了这一场“战疫”,留在家里,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好的负责。所有电影院都关了,所有贺年片也都下架,唯独《囧妈》可以在网上免费观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一个长期蜗居家里的女子自然不懂,我只想说一说这部片子。
我以为最好的喜剧便是笑中带泪,泪中有笑,周星驰有一句话“这么多年来我拍的电影都是悲剧,可你们一直认为是喜剧”以前不喜欢他的无厘头,中年后才明白这句话的辛酸与悲伤:把最大的辛酸藏在无厘头的嬉戏里,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你说《囧妈》是说一个中年人面对无法挽回婚姻的无奈我不反对,或者你认为是指人到中年却依然处不好与亲妈的关系也是。你在戏中看到中年的自己,或者自己的老妈,都是满满的代入感,这应该就是这部戏想要达到的效果。
夫妻俩共同创业,曾经那么相爱的两个人,最后婚姻走到了尽头,并且成了竞争对手。没有谁对谁错,每个人都努力扮演好对方幻想中理想的样子,最后却既达不到对方的愿望,又做不回自己,这是许多人活得迷茫与不快乐的原因。
徐伊万不想离婚,却又不直接说出“我依然爱你”而是用各种手段想要逼妻子回心转意。待到他坦诚时,彼此却再也回不去,人生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袁泉扮演的张璐说“如果不是你的坦诚,我都忘了我们曾经那么相爱过。”
如果这句话,让你想起你的另一半,你问一问自己“你是否忘记当初的相遇相惜,在相爱相杀中,渐渐的找不回曾经的初心呢?”如果你依然爱着对方,那么恭喜你,真的很难得,记得要加倍好好珍惜;如果你已经对曾经的相爱仿如隔世,那么从今天起,去回忆过往的甜蜜点滴,不忘初心,重拾爱意。
面对一个把孩子当成人生全部的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哪怕人到中年,依然是母亲眼中的孩子,依然会用乖不乖来衡量孩子的对错,让许多人找到现实里妈妈的样子。时下有一句话“父母在等待孩子一句道谢,孩子在等待父母一句道歉”让多少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从来没有换位思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固然有失偏颇,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也真是实情。
在平常的日子里或许我们只看到母亲的啰嗦,只看到父母不论大事小情都要横插一足的干涉,但当面临危险的时候,当狗熊冲向徐伊万的时候,当妈的义无反顾的冲上去“你吃我,别吃我儿子”时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他们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其实作为子女,我们同样也深着他们,只是日子的琐碎,生活的摩擦,让我们只看到对方无法忍受的一面,却忽视他们也是曾经是个有爱,有理想,有才华与个人魅力的与我们一样有着人生追求的年轻人。
父母让我们看不惯,觉得厌烦的地方,我们大概可以说上一萝筐,可是父母有什么特长,什么爱好,有过哪一方面的过人之处,有怎样的辉煌时光,我们不是根本不知道,就是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一顾。当我们渐渐长大,发现小时候觉得无所不能的大人们其实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心里的失望与他们对我们的失望是不是一样的伤人呢?他们在失望之余,却依旧不忘深爱着,而我们在失望之余,却无可否认的多了嫌弃。
忽然想起一件小事,高中毕业的孩子,我曾经劝说他一定要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回头一句话就让你噎得无话可说“你一个成天在家的妇女,有什么资格劝说我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是的,孩子只看到你成天在家,却对你可以安排一家人出门在外的旅行路线,衣食住行视而不见。
还记得那个小故事《飞走的是什么》吗?
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当母亲问到第四遍的时候,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过了一会儿,母亲拿一个小本子让儿子:「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4次的不耐烦与恼火,21次的耐心与欢喜,这就是父母与子女真实的写照。
影片最让人热泪盈眶的是,当母亲又一次迟到而演出被取消时,她有些不甘心,犹豫着试着站在麦克风前面,轻轻的唱起那一首《红莓花儿开》那样深情,那样优美,那么婉转,那么悦耳,仿如她还是那个年少的姑娘,因为迟到而错过了电影的播放,然后徐伊万的爸爸,特意为她又重新放映了一遍那部叫《伊万的童年》,这就是他们儿子名字的由来。
站在台上的妈妈,优美得像位仙女,她的歌声丝丝扣扣地嵌入你的心弦,让你在她脉脉含情的娇羞里勾起美好的画面,让你在依依惜别的幽怨里回忆人生的初相见,半生消磨,爱成往昔,相爱的两个人失落于岁月的斑驳里,可是在内心深处,于往日情怀,在如诉的歌声里,那位如花的女子深情依旧。
台下的徐伊万泪如雨下,原来妈妈不是一出生就是一位妈妈,她有也过诗样的青春,一样有着不甘平凡的理想,有着万众瞩目的才华,有过光芒万丈的好时光。只是,当她成为妈妈开始,便只看到锅碗瓢盆,只看到不修边幅,只顾着围着我们围着一个家团团转,她们放弃自己,一心付出,最后才发现,只顾付出却没有问过是不是孩子想要的,自以为的成全不过是连自己也找不回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妻子张璐曾问过他“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抱抱妈妈”当时的他觉得妻子莫名其妙,简直嗤之以鼻,在演出过后,他虽生硬却是真的听从内心抱了妈妈。电影里看着无比水到渠成,其实在现实里,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最后那个伊万妈妈取下头套,露出稀少头发的镜头更是耐人寻味,妈妈真的老了。不管在她心里怎样拿你当孩子,一心想要保护与照顾着你,但岁月不饶人,她真的老了,却又不肯认老,依然想要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去保护与照顾着你……
这一次,因为这一场“战疫”我们都呆在家里,但妈妈需要出去买菜,也喜欢去锻炼,更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而选择固执地不相信疫情的可怕,不管你说什么,怎么分析,怎样强调,她都是一脸的不屑“吓唬谁呢?”的表情。相信许多人都因为要让家里的长辈戴口罩回家勤洗手而闹翻。
我在群里与孩子讨论过,如何才能让奶奶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
小儿子说:“我们与奶奶一起出去买菜,然后戴口罩”
无奈她老人家五点出门,六点半去买菜,无论如何我是无法这么早起床的,但孩子的话提醒了我,在正月初一的晚饭后,我们与往常一样出去散步,然后我很自然的拿了两个口罩,一人一个,就出门了。
街上一个人都没有,除了静静停放着的汽车,就是偶尔会有一辆车开过,走了两公里路,就遇见三个人,只有一个戴着口罩,还有一共三辆摩托车经过,然后你会看到平时车马如龙的街道,静得仿如深夜,其实哪怕深夜,我们这里依旧人来人往。一路上妈妈总是抱怨戴个口罩呼吸都不畅,但好在第二天出去锻炼的时候虽然没戴,但买菜的时候是真的戴了。回来还埋怨说,戴口罩的不到两成。又经过大儿子在她面前不断的说疫情的严重性,我们也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谁谁没有注意,居然还聚餐,完全不听劝的人家。一开始她很反感“新春佳节,别老说这些”但好歹是听进去了。再加上电视的宣传,街上人渐渐戴得多了,这才总算养成习惯了。
初二开始,我便与她商量,你早上锻炼可以,但晚上我们就别出去了,可以省口罩,也是对他人与自己负责,待在家里就不给社会添麻烦。她总算没有反对,我便改为下午在跑步机上跑步了。
看电影的时候,徐伊万在打电话,妈妈还一边自顾自给他嘴里塞各种东西,这是妈妈经常对俩小子做的事,还让我们大笑一通。可是后来转念一想,我们只看到他们始终把晚辈当小孩子,却没有看到她们的用心付出。旅游一趟,带这么多的东西不累吗?弄各种养生的水,不麻烦吗?在现在的情况下,我的妈妈依然坚持要每天出去买菜,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吃到新鲜的食材,还要想出各种办法照顾家里每个人的口味,还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可口饭菜,而我们却把这种每日忙忙碌碌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从来没想过,这一粥一饭,本来可以很省事,她为何要弄得如此麻烦呢?
饭菜不是自己会熟的,锅碗也不是自己弄干净的,每一样入口的食物,都是又费时又费力还很用心的,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视而不见,甚至没有觉得有什么珍贵的。其实想想,如果不是成家,说不定我的妈妈也能成为一个大厨呢。父母总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典范,我们又何尝不是眼望着“别人家的父母”是个作家,企业家,艺术家,而自己的父母却只是个普通人。
演出一炮而红的徐伊万妈妈,从此演出不断,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找到了成就感,也渐渐找回了自己。子女也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妈妈也可以是“别人家的妈妈“不再把彼此捆绑在对方的世界里,活出自我的每个人,都是让人喜欢亲近的。徐伊万最后没有挽回婚姻,但终于学会了与妈妈和解,洋溢着亲情的亲子关系,才是真正让人愉悦的生活。
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为你好,父母以爱之名控制着你的大事小情,我们以为你好之名提醒他们要戴口罩,可是最后我们只看到父母的控制欲,父母只看到你的气急败坏。都说,一个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他跟整个世界的关系。张德芬说:“你生活中所有的难题,几乎都逃不脱你和父母的关系。”所以,先学会接纳父母,接纳自己,然后才能慢慢的从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一旦立场变了,你就会发现,情绪与态度的转变,会影响整个事情的走向。
与父母和解,首先要学会接纳,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用急,慢慢来,就先从说服他们戴口罩开始吧……
2020年1月30日星期四18时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