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18:拖泥带水皴 刮铁皴
拖泥带水皴是在矾宣纸或绢上使用的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的特点是连皴带染,也就是边皴边染。具体地说,就是用拖泥带水皴画山石时,先用较浓的湿笔勾轮廓,然后趁轮廓线未干,再以较湿的浓墨或淡墨加皴,趁皴笔未干时又以淡墨染之,所以用拖泥带水皴画的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淡墨之间都能自然地连成一片,浑然一体。
拖泥带水皴
使用拖泥带水皴时,要求画者在对景物作全面观察理解,尊重客观对象和画者自身真实感受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景物的形、神、势,借助形象记忆,发挥笔墨特点,大胆落墨。笔落纸以后,再按笔墨出现在画面上的实际效果,根据造型的需要和笔墨组织的自身规律,不断作随机应变的调整。落笔时要心有定力,先后有序,笔笔生发,控制好笔墨的快慢节奏,画好一个局部再生发到另一个局部地逐层铺开,使画中的景物与笔墨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气脉疏通,气韵也自然生动。其间,眼、脑、手三者要互相配合默契,构图、笔墨、造型、造境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量把眼前之景和在脑中蕴酿成熟的意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使笔与景、笔与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南宋四家之一的夏圭,画山石常以侧锋湿笔快速挥扫,比马远的工整更为秀逸,飘洒,有“拖泥带水皴”之称。这种皴法实际上是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方法是饱蘸浓墨迅疾侧锋皴拂,然后趁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清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染一次完成。笔墨自然接合渗淡,显出潮润,深浅,光毛种种变化痕迹,分外精彩动人。
松崖客话图 南宋 夏圭
本小品为夏圭典型的取景一角创作的水墨山水画。 画上以秃笔写古松,苍劲雄健;悬崖不着一笔;全以浓墨点就的松叶衬出,既得空灵之气,又倍感古松葱郁,坡石以斧劈侧笔皴出,豪放明利,毫无娇柔纤巧之感;平滩远山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墨色淋漓,一气呵成。
江村风雨图 明代 吕文英
江村风雨图(局部)
此幅用马远法,山石用长斧劈与拖泥带水皴。树木的画法则受浙派戴进的影响。用水墨刷风雨的笔法与戴进的一幅风雨图极相似,体现了明代中期院体与浙派的一定联系和相互影响。
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由此得名。与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适合表现石质坚硬的山石。
万壑松风图 宋代 李唐
万壑松风图(局部)
图绘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在构图上,双峰交错,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表现为“万壑松风”之境。
关山行旅图 宋代 萧照
图绘群山环抱,云气涌现,景致高旷。一队行旅,行走于崎岖山间小径上。山凹处隐约可见几座亭子,里面人影绰绰。通幅笔致刚劲,皴线黝黑凝重,形如刮铁,风格与范宽略近。惟构图已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转化为仅刻划高山一隅,可视为南宋时期范宽传派的演衍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