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我和“新程派”
今年9月26日晚,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第一届“文华奖”颁奖仪式。新编历史剧《则天武后》获得新剧目奖,我和我的老伴儿唐在炘分别获得了表演奖和音乐设计奖。鼓乐声中,获奖者依次登台领取奖状、证书,红领巾们向获奖者献花。颁奖仪式结束后,举行了获奖剧目的选场、片段演出,《则天武后》选场是最后一个节目。我正在化装,突然听到有人说,“李世济是海内外公认的'新程派’,这出《则天武后》可是'新程派’的精品佳作啊! ”听到对我这样的评说,我的眼眶湿润了。
回顾我40年的舞台生涯,真是感慨万端。当初,在我还是一个执迷的小“程派”时,“京剧热”
很自然地覆盖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融化在各个阶层人士的心头。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世界变了样儿,艺术界也变了样儿。京剧啊京剧,你不跟着变革,又能有什么前途? 就拿程先生的《文姬归汉》来说,昔日就靠其中的三段慢板(西皮、二黄、反二黄各一)抓人,程先生每年唱很少的几场,每次票价还加价两角。现在行吗? 京剧不改,显然是不行的。然而我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还是1979年传统戏“复出”的时候。记得那次我贴了《锁麟囊》,一下就客满了。但谢幕时我向台下一看——呀,一片灰白颜色,怎么得了! 就从那一刻起,我经常到青年人涉足的剧场、影院,熟悉和了解他们的喜好,我开始了以深化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改革。先是《锁麟囊》,剧本很成功,只是在唱腔和表演上,做了一些着重于“性格化”的调整。后来排《文姬归汉》,范钧宏先生参与了改编。他为我和我的儿子同台那场戏,增写了几段很生动的唱词,我老伴儿讲曲后一演出,效果空前,获得了1984年文化部颁发的“推陈出新奖”。再后,《梅妃》、《牧羊圈》等相继排演,都根据“强化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原则,深受老观众的喜爱,青年观众也随之而来。我也曾有过“闪失”,前几年把老戏《碧玉簪》改成新词新腔的另一个戏,唯独故事和人物没有大变,由于改革步伐过大,没演几场就“收”了。这一次排《则天武后》,是一位尊敬的长者认真向我提起的。最初我觉得武氏在群众心目中形象不佳,同时也觉得她和程派素来刻画的弱女子距离太远。后来一读史料,觉得她的确是个有分量、有个性的角色,在和编剧反复商量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把她的改革活动推到幕后,正面用浓墨重彩渲染其家庭矛盾和内心生活。剧本有了这么一个基础,程派为人物服务就有了合理根据,但是,不可能把“整个的程派”都“端”进戏里,只能是“合者留,不合者改”。这种由“程派”到“新程派”的改革,不是件容易事情。但我们要坚持下来,观众也认可了,我们感到很欣慰。
回首往事,就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了。说起来,仿佛很有条理也很轻巧,但当初做时,每触动“传统”一丁点儿,都要费尽周身力气,乃至留下斑斑泪痕。现在,我唯一渴望的,就是让“新程派”
为更多的观众服务,为京剧的振兴,尽我微薄之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