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说汉字演变之路4隶书
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其特点是汉字的字形已经完全脱离表形图画,完全符号化了。大体来说,从隶书到楷书、草书和行书,它们和今天使用的现代汉字在形体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1、隶书的出现和演变
由于小篆有婉曲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速度较慢,所以几乎在小篆产生的同时也出现了隶书。隶书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把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的笔画而形成的字体。隶书也叫“隶字”、“佐书”、“古书”等。相传隶书是当时下级小吏所用的应急文字,后经秦人程邈整理而成,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当时小篆是官方指定的文字,隶书只能够起到佐助小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佐书”。隶书形成时间大约在战国晚期,发展于秦朝,成熟于汉代,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代时,隶书成为了官方通用文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图1,设计《三国演义》邮票中的东汉晚期刘备和孙尚香结婚时的“喜”就采用了隶书。
隶书有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之分。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因为秦朝和汉代早期的隶书还保留着较多的篆书痕迹,所以人们把早期的隶书叫“秦隶”或者“古隶” (图2,《里耶秦简》邮票第二图《秦历日》上的秦隶), 西汉早期的隶书和秦隶一样,之后有所发展——抛弃图画线条,采用抽象符号,笔画简洁,以方折笔画取代圆转笔画。而把之后的隶书叫做“汉隶”或者“今隶” (图3,西汉后期《集薄》上的隶书)。东汉中期出现了“八分”隶书,隶书已经发展成熟。因为汉隶的波折的笔画都是向左右两边伸展,从而造成每个字的形态就像“八”字那样向两边分开,所以就叫“八分”。通常所说的隶书就是指隶书中的“八分”隶书。
图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标志着汉字脱离了表形图画的古文字阶段而进入了完全符号化的今文字阶段!它打破了以往的汉字书写习惯,并发展为占主导地位的书体,同时它还派生出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所以,隶书的出现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9年9月13日发行的《唐诗三百首》中的第六枚《登鹳雀楼》邮票所用字体就是隶书,它采用了《史晨碑》里集字。如图4。
2、隶书的特点
图5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给人以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5, 《水乡古镇》小本票封面上的隶书;图6,隶书“猪”; 图7,隶书“鼠”;图8,隶书“牛”)
图6
图7
图8
3、隶书的名篇
东汉盛行刻石立碑,这些碑文有的歌颂功德,有的记载祭祀,有的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有的传播经典书籍。这些碑文有的刻在碑碣上,有的刻在悬崖上,有的刻在建筑物上。流传至今的碑刻约有一二百种,书法史上称为汉碑。这其中的《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和《石门颂》最为有名,被称为“汉碑四大名作”。
图9
《乙瑛碑》建于东汉桓帝水兴元年(153年),今藏于山东省曲阜孔庙。《乙瑛碑》是汉代正体隶书中最典型的作品。其碑书工整壮观,端庄典雅,浑厚流美,既有方笔也有圆笔,显得苍峻潇洒,圆滑美丽,堪称东汉“庙堂书法”的典范。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赞其曰:“是碑骨肉匀适而情文流利,汉隶之最可师法者。”自然也成为我们现代人学习隶书最受推崇的范本之一。(图9)
图10
《张迁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原来在山东东平,后移泰安岱庙。碑文颂扬谷城宰张迁在任时的惠政。其书法结构方整,笔力雄厚,苍劲朴拙,气韵高古雄强,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有大匠之风。(图10)
图11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清康熙壬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1956年移存西安的陕西省博物馆。它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之一,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是汉碑灵巧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图11)陕西省博物馆现已经建新馆改名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图12)
图12
图13
《石门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年),是著名的摩崖石刻。1967年石门修建水库,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移至陕西省汉中博物馆。此颂书法风格卓然,笔势简约,时而内敛,时而奔放,有山林高士之气,世人推为汉隶“野逸派”代表。(图13)
图14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刻在甘肃省成县天井山上。虽说是摩崖,但好似有界格,像刻在碑上,工整雄伟,不以波磔呈妍,尤以气韵胜。新西兰邮票上的“龙”字就是选自《西狭颂》(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