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毒气监测、可穿戴设备都有它,这座“金矿”有待采掘!

测量距离、感应湿度、监测噪音、防灾报警……被喻为“电五官”的传感器已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气体传感器频频出现在工业设施、民用住房和娱乐场所中,在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目前绝大部分的气体检测设备主要针对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在智能技术迭代、应用场景开拓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淘金”空间。之江实验室超级感知研究中心研究专家王镝博士及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人工嗅味觉传感器及其相关技术研发,并完成了手持式呼吸丙酮检测设备、微型化嗅觉传感器样机1.0等阶段性重要成果。

潜力无限的“金矿山”

在人类“视听触味嗅”五感中,嗅觉最为复杂,其机制尚未完全查明。目前,模仿嗅觉机制的气体传感器主要应用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毒害燃爆气体的检测。民用住宅、商用楼宇和公共娱乐场所用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煤气传感器、甲醛传感器等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气体传感器。

王镝博士

比起感知声、光、电、力等信号的物理传感器,感知化学信号的气体传感器应用拓展相对缓慢,这背后有复杂的技术原因。“由于现实中的气体样品混杂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导致气体传感器易受干扰,可靠性相对较差。而且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需要暴露在外部气体环境中工作,时时刻刻可能受化学物质影响,导致器件的稳定性不佳。”王镝博士解释道。

然而,在大量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催化,以及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气体传感器的开发在不断推进,其应用场景从用于毒害气体检测逐渐向医疗护理、可穿戴设备、食品安全等领域拓展。例如,在医疗领域,二氧化碳浓度曲线是判断病人肺通气情况的依据,某些气体标志物浓度曲线反映了慢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因此,仅凭传感器测量气体浓度还不够,通常需要医护人员对曲线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感器后,智能气体传感器不仅能检测气体、绘制曲线,还可以判断疾病发展程度,减轻医护人员压力,使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得以可能。

一次搞定,传感器也能“日抛”

气体传感器在医疗领域已有不少应用案例。王镝博士团队研制的手持呼吸丙酮检测设备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原理就是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人呼气中的丙酮含量,从而实现快速、无痛的I型糖尿病检测。相较传统的血液检查,呼气式检测的诊疗体验更佳。

“当人体内胰岛素水平低时,无法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转而分解脂肪。作为脂肪分解后的副产品之一,丙酮会随呼吸排出体外。”王镝进一步解释说,“我们研制的手持呼吸丙酮检测设备采用比色式技术路线,通过检测气敏材料的颜色变化,测量人呼气成分中的丙酮含量。”

这一设备操作便利,被试者只需向设备吹气,在气体通过检测单元时,丙酮敏感材料会特异性地与其中的丙酮发生反应,并改变颜色,引起传感器中的光信号变化,最终转化为电信号将丙酮含量数据输出。

手持式呼吸丙酮检测设备结构示意图

“针对气体传感器研发的可靠性问题,项目组采用了仅针对丙酮的特异性化学反应,且排除了湿度干扰,能在成分复杂的呼吸气体中准确测出丙酮。对于可靠性问题,我们正在研制'日抛’贴片式丙酮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成本低,可一次性使用,能够全天候自动测量皮肤挥发的丙酮气体,实用性非常强。”王镝说,“未来,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后,贴片丙酮传感器可以辅助糖尿病的诊断、监测和用药指导。”

实验数据显示,该传感器能从复杂的呼吸气体中准确测出丙酮含量。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于2020年11月出版的《ACS Sensors》杂志上。

王镝团队在《ACS Sensors》上发表的论文

AI赋能,“小锚点”发挥“大作用”

王镝博士与团队成员讨论传感器研制的技术细节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气体传感器这个“小锚点”将在智能时代发挥“大作用”。面对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的“星辰大海”,王镝团队并未止步于研制单一气体传感器,而是瞄准与智能设备兼容的高集成阵列式嗅觉器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他们希望“用一枚小小的手机插件,同时辨别几十种气体”,让食品安全信息唾手可得,环境监测数据尽在掌握,可穿戴设备更加“聪明”,获取更全面、精确的健康数据和环境信息,为智慧生活装上机灵的“电鼻子”。

图为微型化嗅觉传感器样机1.0。目前,团队正将样机迭代为更小的插件。

王镝团队由化学、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充分发挥了交叉学科在传感器研究领域的优势,在人工嗅味觉研究,微型化、智能化的化学检测技术方向开展研究,致力于推动嗅味觉传感器在医疗、食品、安全等更多领域中落地应用。下一步,王镝团队将在光学检测系统微型化,多模态信号融合感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撰稿 | 徐画 陈航

图片 | 赵新原 王镝团队

学术指导 | 王镝

(0)

相关推荐